「我今天能夠站在這裡,是依靠歐陽主任給予我的力量。他不但治療我的疾病,還從精神上對我給予了鼓勵。」臨近「七·一」,已有21年「癌齡」的患者李娟(化名)又準時出現在癌友組成的文藝舞蹈隊。殊不知,57歲的李娟先後患有乳腺癌、子宮癌,經歷了三場大手術,數十次化療、放療。從最初萬念俱灰到如今成為福州市癌症康復分會的舞蹈隊隊長,心懷感恩的李娟最常提起的就是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教授。
對患者有愛心、耐心、細心
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主任、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腫瘤專業)、全軍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歐陽學農主任的頭上頂著很多光環,或許有不少患者正是看到了這些光環,才慕名找到歐陽學農看病。
但是在他自己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溝通有時比藥物更有效,一些細微的東西更能體現一個好醫生的素養。」歐陽學農主任說。他將這些「細微」的東西總結為三心:愛心、耐心、細心。「愛心是要求醫生換位思考,理解病人的難處、痛苦,關愛他們;耐心著重體現在與病人的溝通上,尊重他們;細心則要求醫生在診治上抓住細微的線索來解決問題,對症施治。」
「歐陽學農主任對每個病人都態度溫和,從不發脾氣。」患者李娟感慨不已地說道:「歐陽主任毫不隱瞞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每位患者,隨時隨地接受患者的電話諮詢,還牽頭舉辦癌症病友團體,如今正式會員有700多位,癌齡最長的已有30多年,5年生存率已接近80%。」
「抗癌就像紅軍過草地,一個人過草地很艱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但是一群人過草地就不一樣,患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靠集體的力量就有機會走過去!」歐陽學農主任詮釋說。2013年9月24日,「弘揚『大醫精神』、抵制不正之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歐陽學農主任作為福建省醫師界唯一代表,和吳孟超院士、鍾南山院士、黎介壽院士等60多位名醫,被中國醫師協會表彰為全國大醫精神代表。
不強求「高難度」技術
微創外科、介入、基因治療、光子刀、伽馬刀、氬氦刀……臨床上,如今各種治癌技術很新,也很昂貴。然而歐陽學農主任帶領的腫瘤診療團隊,每年收納的住院病人7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次的費用僅約1萬元。
「好的治療不一定貴,貴的治療也不一定好,關鍵是必須進行規範化治療。」歐陽學農主任認為,對於新技術的排斥或濫用都不可取,關鍵在於是否「以病人為中心」,提供高效合理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活得久、活得好。
歐陽學農主任在接診腫瘤患者的時候,總是先把治療步驟、目標、效果給病人講明。在制定治療方案時,他從來不「一刀切」,而是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如家庭經濟情況、患者的基因狀況以及家屬意願等,把現代的新技術與化療、放療、傳統的中醫等結合起來,制定合理規範的個體化治療。
家住三明市區的鼻咽癌晚期患者陳先生,常規治療已無明顯效果。在歐陽主任的建議下,他同意參加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並獲得免費提供的化療。隨後,該患者做完6個周期的治療,腫瘤面積縮小了37%。
「有些晚期惡性癌症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新藥臨床試驗不僅給患者提供了一個免費治療的機會,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癒或提高療效的機會。」作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國家(腫瘤專業)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歐陽學農將最新藥物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先後牽頭或參與國內外新藥臨床研究30多項,使近千名腫瘤患者從中受益。十年來,歐陽學農所承擔的多項國際性藥物臨床研究中,從未發生特殊性不良事件。
搭建信息化「快車道」
掛號排隊、就診排隊、檢查排隊、取藥排隊……到大醫院找專家看病,癌症患者排隊等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可如今,歐陽學農主任所帶領的團隊搭上信息化技術的「快車道」,改變了這種患者處處排隊等候的狀況。
早在2007年,歐陽學農主任就牽頭啟動福建省首個掌上電腦PDA無線查房系統,實現在病患床前查看病人的病歷、體徵信息、化驗結果、拍片結果、醫囑、病史等情況。
如今,電子臨床路徑可根據患者臨床症狀按最佳臨床醫療方案自動生成醫囑。改變了傳統就醫模式,使患者非就診時間減少,還讓患者對病情及治療方案享有知情權,避免了開「大處方」和濫用藥等問題。這番「傷筋動骨」的信息化大改革,目的只有一個:方便病人。
「邊建設,邊科研,邊出成果」,20年的堅守,換來的是歐陽學農主任牽頭研發的科研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捷報頻傳,成立了省內第一家腫瘤生物治療病房,規範158項標準操作流程,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軍重大臨床攻關項目、福建省自然基金就有十多項,這些成果填補了國內很多研發空白,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