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只要是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自己的性格,處事風格和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之中對孩子帶來影響。
而往往與父親相比較,母親在孩子年幼時期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長的,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可以忽視的。
怨氣重的媽媽
寶媽A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辭去工作,一個人辛苦地操持家務,還照顧孩子。原來,寶媽A有一個毛病,就是十分喜歡跟丈夫抱怨自己命苦,還數落丈夫沒有出息;而對待孩子則是懂不懂就責備孩子不懂得不懂事,自己的付出都是白費力氣。
孩子卻跟自己越發地疏遠,丈夫也是對自己越來越不耐煩,她覺得自己得不到家人們的理解。
喜歡嘮叨的媽媽
寶媽B則是一個非常愛操心的性格,除此之外,也十分喜歡「翻舊帳」。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總是反反覆覆地強調孩子的不是,不管孩子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依舊不依不撓。
寶爸在一旁替娃說話,寶媽B又轉移嘮叨對象到丈夫身上。到最後,寶媽B一開始嘮叨,孩子和爸爸就習慣性地選擇逃避,讓寶媽更是難以接受。
不注意形象的媽媽
寶媽C則是一個一心為著家庭著想的人,在孩子和丈夫身上十分捨得花錢,卻從不肯為自己買一件新衣服和新鞋子,平時也是素麵朝天,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有一次,她甚至穿著廚房的圍裙去接娃放學,為此,很長一段時間寶媽去接送孩子,孩子都是十分地不情願,讓寶媽很是傷心。
其實,以上三位寶媽都是全心全意為著家庭著想,出發點是好的不容置疑,只是選錯了方式,所以付出再多也是白搭。這三位寶媽的做法,希望家長們再愛孩子也要選對方式,不然,只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自己還渾然不知。
學會換位思考
在家庭中,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偶爾也要學會站在丈夫和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嘮叨和抱怨,這樣對方都只會記住寶媽最壞的樣子,而感受不到寶媽的用心良苦。
學會以朋友身份相處
對孩子要求嚴格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學會跟以朋友的身份來相處,這樣,無論是丈夫還是孩子也更願意進行溝通,互相交心,這樣更利於家庭建立一個良好的氛圍。
寶媽表達愛本身是沒有錯的,當發現孩子和丈夫都逐漸疏離自己的時候,就應該進行適當的反省,是不是自己表達的方式錯了,相信丈夫和孩子,也會學著慢慢包容。
今日互動話題:以上三種情況,你中了幾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