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6 0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文原標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臨縣前青塘村:「野草」變成寶,葦子鼓腰包》
山西日報新媒體綜合報導:7月3日下午,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陽光抽打著地面,78歲的王明德圪蹴在自家院門口抽著紙菸。83歲的王中雲正巧路過,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來,「才路過葦塘,葉子長得還好了。」「肯定能賣個好價錢,產量越少價格越高。」
兩個老漢是本家。明德一家去年底剛脫貧,中雲退休回村前是技術員,村裡的能人。前青塘村去年整村脫貧,靠的就是兩人剛才聊的葦塘和葉子。
青塘的葦子在臨縣遠近聞名。臨縣安業鄉有24個自然村,其他村裡都乾旱,只有青塘,挖地三尺就出水。水文專家考證,這裡處於古河道轉彎處,即便是大旱之年,水位也不會下降。因為水量充足,這裡涵養了成片的葦子,葦子上抽出的粽葉葉片大而厚,包出來的粽子異常好吃,青塘粽葉因此遠近聞名。多年來,村民們認為粽子就是時節吃食,折騰不出樣子來,沒想到去年,全村靠著400多畝葦子脫貧了。
打起葦子的主意,攪活青塘這池「水」的,是2011年回村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張新文。「每年一到端午,親朋好友要青塘粽葉的可多了,我讓家裡人包成粽子給大家送。因為吃得好,要的人越來越多。」張新文做過生意,看到青塘粽葉這麼受歡迎,就想著怎樣把葦塘和葉子利用起來。
盛夏時節,站在塘邊,一人多高的葦子隨風「沙沙」響。張新文拽著一支青綠的葦子說:「看見它是草,其實它是寶。葉子是端午節包粽子的好材料;葦稈可以加工成炕席,做成葦畫;葦根又叫蘆根,嫩的是美食,老的能入藥。」
2012年,張新文四處奔走,遊說幾個朋友搞粽子加工廠,原本都答應了,到了跟前卻沒了聲響。不用多說,大家都不看好這個項目。張新文沒有認輸,他請自家弟弟過來幫忙,想方設法籌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馬不停蹄選址建廠,尋找銷路,打開市場。2015年,村裡首屆「粽葉香」民俗文化節熱熱鬧鬧辦起來了,臨縣青塘食品有限公司也熱熱鬧鬧辦了起來。那一年,青塘粽賣了5萬個;2016年端午節,青塘粽賣了30萬個;僅今年前6個月,青塘粽就賣了500萬個,公司產值達到1200萬元。
因地制宜,利用蘆葦和水源優勢,前青塘村將蘆葦種植加工發展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目前,青塘食品公司安排31戶貧困戶貸資入企,每人年分紅3000元以上;吸收貧困戶25人進廠打工,每人年收入1.5萬元左右,輻射帶動202戶628人脫貧。「青塘粽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吃。近年來,全村又相繼有40多戶創業賣粽子,有的開微店,有的走街串巷叫賣,每戶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如今,「青塘粽子」作為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隨著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年近七旬的臨縣籍老人高貴喜,曾專程回鄉,買了10箱200個真空包裝的青塘粽子,帶到美國讓親戚朋友享用。
好吃不如冰糖,好住不過青塘。如今的前青塘村猶如那片葦田,在呂梁的山巒溝壑間,搖曳多姿、勃勃生機。(來源:山西新聞網記者郝宏)
(編輯:陳美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