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舉行社會協同外管成員單位工作推進會,東湖高新區九峰街道同安裡社區,作為會上兩個匯報單位之一,就管理和服務外籍居民工作做了經驗交流。
據了解,同安裡社區位於光谷腹地,毗鄰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行政中心。社區成立於2015年11月,一、二期共有近2000套還建房,入住率近90%。由於該社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各類生活服務、醫療教育資源相對完善,吸引了不少在周邊高校求學、園區企業工作的高素質人才租住。截至去年12月,租住九峰區域外籍人士42戶,人數達到105人,他們來自巴基斯坦、阿拉伯、蘇丹、辛巴威等29個國家,大多是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的留學生,攜家屬在同安裡居住生活。
同安裡社區書記李華介紹,包括外籍居民在內的流動人口管理,一直是社區綜合治理工作重點工作。為做好該項工作,在街道黨工委部署下,同安裡社區完善社區網格設置,深入推進「一標三實」基礎信息採集工作,會同小區物業、房屋業主紮實開展出租房屋登記和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社區外來人口管理逐步規範,在防疫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幫蘇丹寶寶買奶粉獲大使館感謝
2020年初,疫情襲來,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外籍人士來講,社區成了他們最大的依靠。李華告訴記者:「為了方便溝通聯繫,我們安排網格員將社區的聯繫方式公布到所有樓棟居民群裡,社區還組建了『外賓群』,邀請精通英語的下沉黨員做翻譯,通過電話、微信、上門等多種形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對他們一視同仁地進行每日體溫監測,普及疫情防控知識,關注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排除因疫情帶來的不安和焦慮。」
疫情初期,防護用品緊缺。一位華科大留學生打社區電話說家中沒有口罩,無法出門。接到電話後,李華立即聯繫華科大輔導員,統計居住在九峰轄區留學生人數。社區在自身口罩匱乏的情況下,按照一人5個口罩的標準,讓留學生代表到社區領取並逐戶逐人發放到位。
李華回憶,2月18日上午,她收到一條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留學生穆罕穆德的求助信息,說自己與妻子、兩個孩子一起租住在同安裡社區,其中一個寶寶只有幾個月大,孩子的奶粉已經告急,一家人都急壞了。李華放下手中工作,立即安排人員與穆罕穆德溝通,確認寶寶所需奶粉品牌規格後,光谷金控下沉黨員及社區工作人員連續跑了多家商店,終於買到奶粉。
當晚,穆罕穆德的祖國、蘇丹共和國駐華大使館發來感謝信,感謝社區在疫情期間解決蘇丹公民的生活難題,這是對社區工作人員辛勤勞動莫大的肯定。
洋面孔、紅馬甲志願者回饋社區
疫情期間,九峰街同安裡社區「一視同仁」管理和服務,保障外籍居民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在基層探索了超大城市社會治理課題和踐行了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外籍居民在同安裡社區,生活、學習、工作安然無恙,沒有出現一例疑似、確診病例。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據悉,武漢解除離漢通道後,同安裡社區的外籍居民主動聯繫社區網格員,希望參加志願服務活動。於是在小區內,經常出現一隊穿著紅馬甲的洋面孔志願者,他們拿著工具在小區內撿拾垃圾,向居民發放宣傳資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社區對他們的照顧。
來自葛摩的黑人小夥阿拉丁,在中國地質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疫情期間,他主動做起了外籍留學生們的「聯絡員」,也是同安裡社區外籍志願者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做翻譯員、採購員、搬運工、宣傳員……,他一個不落。「社區工作者很辛苦,我是同安裡社區居民,我想為社區做點事,讓我們住的地方更加安全。」阿拉丁說。同時,他們還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類文藝、休閒活動,積極融入社區生活,拉近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在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圖書室、活動室、籃球場等場地,也經常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現在,同安裡社區在留學生圈子小有名氣,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來這裡租住。今年9月,同安裡社區被武漢市公安局確定為全市平安建設(綜合治理)試點單位。
九峰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良好的外籍居民管理服務環境也是光谷的美麗風景線,街道全體社區工作者將繼續服務好包括外籍人士在內的每一位居民,不斷提高居民群眾安全感和歸屬感。
【來源: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