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志願者雙語助力社區防疫

2020-12-10 北京東城官方發布

近日,家住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海晟名苑小區的居民發現,門口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金髮碧眼的「洋」志願者。這位來自英國的John中文名江浩,疫情發生後選擇留在北京,積極參加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成為了一名社區志願者。

主動請纓成為志願者

「Hello, how can I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您好,請問我怎麼樣可以辦理通行手續?)面對外國居民的詢問,江浩用英文詳細地為其講解社區防疫工作的要求。江浩說:「疫情當前,不分國籍,人人盡責!雖然我不能到武漢一線,但是我要盡我所能,參與到所在社區防疫一線工作中。」

東外大街社區工作者告訴記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跟外籍人員的溝通至關重要。海晟名苑小區內居住著不少國際友人,雖然懂得簡單的中文,但想要掌握各類出行政策等信息,還有一定難度。外籍人士還時常會遇到不知該如何辦理手續、不知該如何代買東西等難題。為此,社區開展了招募外國友人志願者小分隊的工作。

江浩聽說後,主動找到社區負責人,表示想要加入志願工作團隊,「我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生活,喜歡中國的文化,這裡就是我的家,我非常樂意在特殊時期能為中國做些什麼。」

於是,小區居民便發現門口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佩戴紅袖標的「洋」志願者,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提醒、幫助居民領取小區出入卡、填寫返京人員信息登記表,維持秩序,宣傳小區防疫工作。據了解,江浩參加社區志願活動已一月有餘,共接待上百位外籍居民的諮詢。有了他的幫助,值守崗位溝通更加順暢,涉及外國居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為他人著想獲好評

得知社區要上門聯繫一名不會說中文的委內瑞拉駐華大使館工作人員時,江浩主動請纓找到社區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上門發放社區聯繫卡,委內瑞拉是西語系國家,我們上門溝通時要注意當地國家的文化特點,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友好的態度,以便他們能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

與這位工作人員見面後,江浩主動用西班牙語跟對方打招呼,並聊了一些共同話題,順利地把社區要提示的事情告知了這名工作人員。這樣為對方著想的交流,讓在場的社區工作人員也受益匪淺。

此外,江浩也常利用休息時間到門口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參加防疫值守,熱情地跟外籍人士和居民打招呼,熟練切換中英文,得到小區居民的一致稱讚。江浩謙虛地擺著手說道:「我到中國18年了,對中國充滿了熱愛,我有一顆中國心,中國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也願意為我的故鄉奉獻一份力量。這麼多人都夜以繼日地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我這點算不了什麼。」

記者 劉旭陽

相關焦點

  • 指導外籍人員做好防疫,通州新華街道邀留學生志願者當翻譯
    「您不要擔心,有什麼問題隨時與社區工作人員聯繫,這些口罩和消毒液送給您,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近日,針對外籍人員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溝通不暢問題,新華街道招募留學歸來的志願者擔任翻譯,通過「敲門行動」宣傳防疫知識及注意事項,緩解其焦慮情緒。
  • 通州社區「翻譯官」上線 幫助外籍人士翻譯防疫措施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隨著境外疫情形勢變化,外籍人士返京成為防疫工作的關注重點。為和外籍居民順暢交流,及時告知防疫政策,通州區新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徵集「雙報到」黨員、留學生、社區工作人員家屬等成立志願服務隊,當起防疫「翻譯官」。
  • 外籍小哥當起志願者 測體溫做翻譯服務社區
    信息時報訊(記者 李丹)「你好,這是社區送來的慰問品,有什麼需要可以隨時聯繫我們。」5月6日上午,在天河區天園街環宇社區環宇花園,外籍小哥伊瑪特與環宇社區居委會主任雷群燕一起,拎著水果上門為居住在這裡的外籍人士送服務,精通英文和中文的他當起了臨時翻譯員。
  • 應對外籍人士返京,社區防疫人員編譯英文「防控寶典」
    臨別前,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您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防疫除了要依靠大數據、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夫婦二人連連點頭。然而,並不是每位社工都像姚遠一樣具備語言優勢。建國門街道的80後社工趙曉晴最近開始潛心研學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有外籍人員返京。
  • 健康碼遇上ETC神器、社區防疫遇上外籍居民 且看「硬核招數」
    濱江區當社區防疫遇上外籍居民他們這樣做舉國之力鏖戰月餘,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國際疫情形勢日趨嚴峻。守好社區大門,幫好外籍居民,成了一個新的挑戰。中興社區中興社區地處濱江「中心」地帶,轄區商住樓宇眾多,商業氣息濃厚,其中也不乏有外籍友人居住。近日,社區成功邀請一位韓國友人(下圖右一)作為社區志願者開展相關工作。這位友人是從韓國返杭,根據相關政策已居家隔離14天。
  • 楚天都市報:服務外籍居民吸引洋面孔當志願者,光谷這個社區在武漢...
    同安裡社區書記李華介紹,包括外籍居民在內的流動人口管理,一直是社區綜合治理工作重點工作。為做好該項工作,在街道黨工委部署下,同安裡社區完善社區網格設置,深入推進「一標三實」基礎信息採集工作,會同小區物業、房屋業主紮實開展出租房屋登記和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社區外來人口管理逐步規範,在防疫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 親愛的社區防疫「翻譯官」
    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復市,返滬的外籍人士也日益增多。防範境外病例的輸入風險,社區是重點。在外籍人士聚居的小區中,面對語言不通、交流不暢的情況,如何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一起來看。  「你好!這是你要的體溫計。」一大早,安亭鎮新安社區志願者寧久蘭敲開了美籍返滬人員Chris家的大門。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此前上海給予我了很多幫助,我認為現在是我回饋社區的時候。」Angela Brussino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抗疫措施非常有效。這位義大利居民也呼籲更多的外籍人士能夠理解和配合社區工作。
  • 列車長變身「社區編外防疫志願者」
    工作單位:鄭州客運段,現任溫州車隊黨總支第五黨支部書記,自疫情爆發後,他時刻關注本支部職工和社區的1萬餘群眾的生命安全,他不顧個人 安危毅然報名參加社區義務「防疫」志願者,光榮的成為一名「社區編外防疫志願者」,利用退乘休息時間,早出晚歸和社區黨員一起把守社區大門,宣傳防疫知識和檢查來往出入人員,為社區「防疫」安全築起一道安全屏障。
  • 外籍人士看不懂防疫指南?成都這裡提供多種語言版本
    3月3日,新聞新聞記者獲悉,中、日、韓、英四國語言的《居家觀察注意事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在武侯外籍人士應知手冊》已經新鮮出爐。目前,武侯區已經將這份針對外籍人士的防疫指南發布在社區公眾號,並轉發到各個小區的業主群中,確保下一步入境人員來(返)蓉人員能夠順利進入小區、進入家門,自覺落實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各項措施。
  • 外籍留學生加入「老街坊」志願者,五種語言服務境外返京人員
    今天3月13日一早,一位孟加拉籍留學生出現在石景山區八角南裡社區門口的值守崗位,他面戴口罩、胳膊別著「老街坊健康護衛隊」綠色袖標,為居民測量體溫,幫助外籍人士登記。這位租住在社區的外籍小夥如今成了一名疫情防控的「老街坊」志願者。
  • 抗疫在社區|「外籍人士回來了!」這裡的疫情防控既專業又有人情味
    何四碗立刻動身,與社區衛生中心醫生、居委幹部、社區民警趕去現場,等待了一段時間後,居民到達小區。社區醫生上前測量體溫,居委讓他填寫好《承諾書》,同時叮囑注意事項。做完這一切天已經快亮了。圖說:對返滬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徐匯區供圖(下同)重點地區來的境外人員進入上海,從機場到社區的全程形成閉環,社區就是這閉環中的「最後一米」。
  • 「國際化社區」招募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引來不同國籍留學生
    南都訊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攻堅期,「外防輸入」成為當前防疫工作重點。在廣州天河,獵德街道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積極發揮外語志願者作用,做好境外人員關愛服務工作,為科學有序做好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有的外籍人士主動到社區報到,爭當志願者,與社區「三人小組」一同奮戰到凌晨。
  • 社區有了外籍友人志願服務站 架起溝通橋梁服務送至家門口
    20日上午,在白雲區同和街某小區,兩位來自喀麥隆的青年身穿志願者馬甲,用法語和居住在小區內的一戶外籍友人家庭進行溝通,並為他們送上手寫的祝福卡片和廣州市政府準備的「暖心包」。日前,同和街成立了首支外籍友人青年志願服務隊,同時在金湖社區設立白雲區首個社區外籍友人青年志願服務站,將志願服務送到外籍友人家門口。
  • 聯繫外籍返滬人士,上海這一街道有支53人外語志願者隊伍
    在核對登記信息後,志願者遞上一張專為外籍居民製作的服務卡,告訴他先回家等候,稍後會有居委工作人員和社區醫生上門具體溝通居家隔離事項。陸家嘴花園居民區的這一幕,是洋涇街道精心、精細、精準做好外籍來滬返滬人員防疫工作的體現。洋涇街道地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返滬外籍居民逐漸增多。
  • 成都國際社區裡的中外抗疫志願者
    結合之前在中國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和做社區志願者的經驗,我給了他們不少關於安全居家並保持身心舒暢的建議。」德索爾幽默地說道,長時間居家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排遣時間。26歲的德索爾已在成都生活了4年。今年1月下旬,結束聖誕假期從法國返回成都的他正好趕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他立刻加入了其居住的成都市武侯區桐梓林社區的疫情防控排查工作。
  • 北京社區防疫人員編譯「寶典」 「胡同翻譯」真不含糊
    臨別前,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您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防疫除了要依靠大數據、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夫婦二人連連點頭。  然而,並不是每位社工都像姚遠一樣具備語言優勢。建國門街道的80後社工趙曉晴最近開始潛心研學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有外籍人員返京。
  • 抗疫在社區|公告材料譯成外語,外籍居民自發捐贈口罩 普陀這個小區...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丁婉星 記者 江躍中)「返滬要登記,申報,測溫……」保安人員、居委幹部、志願者常常需要一邊中英文並用、一邊手腳並用來比劃,向剛剛回到小區的各籍外國居民介紹各類防疫知識和措施。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
  • 林和街6名外語志願者「譯」起助力防疫
    在天河區林和街,團工委第一時間跟外語志願者聯繫,六名志願者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志願活動中來。「喂,您好!這裡是林和街團工委,下午我們需要外語志願者配合開展境外人員防疫工作,請問您有意願參與嗎?」「沒問題!下午幾點在哪兒集合?嗯嗯,知道了!我保證準時到達。」
  • 編譯「寶典」應對外籍人士返京,這些「胡同翻譯」社區防控真不含糊
    臨別前,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您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防疫除了要依靠大數據、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夫婦二人連連點頭。然而,並不是每位社工都像姚遠一樣具備語言優勢。建國門街道的80後社工趙曉晴最近開始潛心研學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有外籍人員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