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凌晨4點,徐匯區漕河涇街道南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何四碗的手機連續響了幾聲,急促的鈴聲讓他馬上清醒過來。 「任務來了!」一位從日本探親回來的居民抵滬後正在返回小區的路上,需要第一時間到達小區門口待命。何四碗立刻動身,與社區衛生中心醫生、居委幹部、社區民警趕去現場,等待了一段時間後,居民到達小區。社區醫生上前測量體溫,居委讓他填寫好《承諾書》,同時叮囑注意事項。做完這一切天已經快亮了。
圖說:對返滬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徐匯區供圖(下同)
重點地區來的境外人員進入上海,從機場到社區的全程形成閉環,社區就是這閉環中的「最後一米」。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漕河涇街道全力做好來滬外籍人士和境外返滬人員疫情防控工作,築牢防控安全網的同時,也將溫情與責任傳遞給每一位居民。要做好外籍人士的防疫溝通,首先得過語言關,「返滬要登記、申報、測溫……」保安人員、居委幹部、志願者常常需要一邊中英文並用、一邊手腳來回比劃,向外籍人士介紹各類防疫知識和措施。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街道下發了多語種版本的防疫承諾書、登記表和健康提示,告知外籍人士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困難居委還可撥打12345志願服務翻譯,也可申請翻譯機。除了這些「規定動作」之外,仍有很多即時和複雜問題需要面對面溝通,「自選動作」必不可少。龍漕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顏佳奇是英語專業畢業的,擔負起為居住在小區的韓國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講解進入小區登記流程、介紹居委服務的重任。顏佳奇表示,「大部分居委幹部多少也能說一點英語,小區的外籍人士也會一點中文,交流下來還是比較順暢的。」為了更精確地進行溝通,龍漕居委幹部還發動在外企工作的居民來擔任小區的翻譯志願者,遇到社區民警與外籍人士交流「卡殼」時,志願者耐心解釋社區防疫的舉措。
圖說:勸阻不戴口罩的外籍人士。
宏潤花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豔豔表示,和外國人打交道也有吃「閉門羹」的時候。小區曾有一位外籍人士不戴口罩取快遞,居委幹部勸阻後,該名外籍人士表示,「按照西方人的理解,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健康的人是不戴口罩的。」中外觀念上的差異,給居委幹部的工作帶來了不小難度。居委幹部和志願者一起給他做思想工作,經過耐心勸說,該外籍人士終於意識到戴口罩不僅與自己的健康有關,更是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考慮。慢慢地,社區外籍人士對防疫工作的理解度、對居委幹部和志願者的配合度也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