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抗擊疫情吃勁兒的時候,不少外籍人士返京,如何與他們順暢溝通成為重要命題。近日,東城社工們通過各種途徑研學英語,紛紛當起了「翻譯」,還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主動擔任防疫「守門人」,用貼心和耐心架起了一道道友好溝通的橋梁。
穿過小經廠胡同,步行兩三分鐘,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工姚遠如約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最近剛從紐西蘭回到北京。當天晚上,夫婦二人在街道做了登記。接下來的14天,他們要進行居家觀察,期間社工們不僅要每天跟他們溝通身體情況,還要幫其解決生活問題。這就要求社工們不僅要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經驗,還要有良好的口語能力。被稱為「胡同裡的『翻譯』」的姚遠此刻當仁不讓——她曾在英國留學,具有很不錯的英語水平。當天入戶之前,她提前和夫婦二人預約了登記時間,並將自家閒置的一支體溫計送給了他們。如此貼心的服務,讓異國的夫婦二人很感動。臨別前,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您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防疫除了要依靠大數據、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夫婦二人連連點頭。
然而,並不是每位社工都像姚遠一樣具備語言優勢。建國門街道的80後社工趙曉晴最近開始潛心研學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有外籍人員返京。雖說進行日常對話尚可,但遇到「每日測量兩次體溫」、「出門戴口罩、回家消毒殺菌」等專業性的英文,她就有些力不從心。於是,趙曉晴請教了專修對外漢語的表妹,將防控小貼士用軟體翻譯好後請她幫忙把關,在實際應用中驗證後,她把這份英文「防控寶典」分享到了朋友圈,與同事們分享,社工們都直呼這份寶典「又實用又好記,太方便了!」
做起防疫「翻譯」的不只中國人。最近,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海晟名苑小區的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願者,那就是來自英國的江浩。江浩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8年,近日,返回小區的外國人日益增多,他們語速較快,英語水平有限的社工們有些力不從心,江浩的出現極大緩解了這一窘境。看到東外大街社區招募外籍志願者,江浩馬上報名參加了。「外籍居民來到小區後,有的不知道怎麼辦手續,有的想代買東西,多虧了江浩的加入,讓我們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社區負責人說。
防疫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這些社工、志願者們提升技能、「見招拆招」,讓基層防疫不僅有力,而且充滿了和諧與溫暖。
相關
市公安局出入境專家
「多語種」支援社區
抗疫關鍵時期,被戲稱為「宇宙中心」的海澱五道口地區來了8位市公安局出入境專家「援警」,這幾位「外語通」們對來自世界各地、在北京學習或工作的外籍人士進行回訪,和民警共同開展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你好,我們是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在隔離期滿前請嚴格遵守居家隔離的承諾,感謝你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3月4日下午,三名民警與社區工作人員來到海澱區展春園小區進行例行回訪,門剛一打開,一名女民警就用流利的英語與門內的外國女子展開了對話。這位外籍人士多日前從國外返京,正在小區裡居家隔離。
這三名民警,一位是海澱公安分局東升派出所展春園社區的社區民警,另外兩位則是支援海澱分局的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總隊的民警。東升派出所位於五道口地區,附近的多數社區裡,分散居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因此,市局出入境管理總隊的8名精幹警力被安排在此。
「這是來支援咱們的出入境專家,咱們小區裡外國人多,有什麼不懂的別憋著,抓緊問啊。」在東王莊社區防疫值守崗,社區民警半開玩笑地對社區工作人員說。「正有事拿不準呢。」社區工作人員一聽,趕忙向專家討教起來。在社區防疫崗上,專家「援警」們認真配合著社區工作人員,做出「多語種」提示,對出入的中外人員逐一進行體溫測量和信息登記。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瑤
東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