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在社區|公告材料譯成外語,外籍居民自發捐贈口罩 普陀這個小區...

2021-01-10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丁婉星 記者 江躍中)「返滬要登記,申報,測溫……」保安人員、居委幹部、志願者常常需要一邊中英文並用、一邊手腳並用來比劃,向剛剛回到小區的各籍外國居民介紹各類防疫知識和措施。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

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

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

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泰欣嘉園居民區總支書徐丞罡告訴記者,「這些外籍居民基本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因為春節假期,他們也隨之放假了,春節期間大多數回國或者出國旅遊了。」

2月初,是外籍居民集中返滬的時間段,「考慮到小區內居民的國籍眾多,且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日韓兩國,平時我們的門崗安保人員與外籍居民的交流也僅限比較簡單的英語溝通,這次疫情期間,我們更加擔心因為溝通不到位,產生排摸的遺漏,對外籍居民和小區的其他業主都是安全隱患。」徐丞罡介紹說。

徐丞罡隨即協調了業主志願者,發動社區內部力量開展防疫的外籍溝通工作。業主呂先生自發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疫情防控,我覺得這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不只是咱們社區工作人員的事情,是我們每位社區居民都該參與進來的事情。」呂先生表示,「現在我也在家辦公,有空的時候我也會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塊參與巡樓的工作。」

據了解,日韓籍的居民,是小區門崗溝通的「困難點」。「志願者幫我們翻譯成他們的母語,保安人員只需要稍加引導,外籍居民就可以根據要求掃碼進行信息登記,大大節約了來回溝通理解的時間,也確保了每一位返滬外籍人員信息登記的及時和全面。」徐丞罡說。

圖說: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

自覺居家健康管理

「我們是外國人,但在疫情面前,我們不是外人。」小區的外籍居民們在疫情嚴峻之勢下,仍然選擇返回「第二故鄉」——上海,根據統一要求自行居家進行健康管理,每日測量體溫。

得知物業保安、保潔工作人員口罩等防疫物資緊缺之後,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有一次,我們急缺口罩,業委會在小區業主群內眾籌,短短幾分鐘,就籌到了135隻口罩,一解燃眉之急,大家都很感動。」

「日前,日韓兩國的疫情呈現上漲趨勢,小區內也有不少業主開始擔心了起來,在我們還未得到明確的要求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時,從日本、韓國兩地返滬的居民都自覺和我們進行了聯繫和報備,並開始了居家自我健康管理。」小區的志願者每天定時定點上門為他們送去外賣、快遞等生活用品和物資。

「據我了解,小區的外籍鄰居們都很樂觀,他們相信中國政府的防控措施,也都積極配合,所以他們安心回到了上海,他們,和我們一樣無比堅信,堅信這場疫情我們必將勝利。」呂先生笑著說。

相關焦點

  • 抗疫在社區|外籍居民如何擺脫「窘境」?華陽街道提供暖心線上服務
    凱欣豪園、鴻凱灣等小區裡,熱心的業主都積極參與線上翻譯服務,幫助外籍居民了解社區防控動態,並將《返滬人員主動登記告知書》等相關公告翻譯成中、英、日等多國語言,便於居委宣傳告知。在全民抗疫的戰鬥中,還有國際友人,長寧區華陽街道的居委幹部、社區志願者等為這些外籍居民的社區防疫提供了暖心的服務。圖說:居民登記表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 楚天都市報:服務外籍居民吸引洋面孔當志願者,光谷這個社區在武漢...
    同安裡社區書記李華介紹,包括外籍居民在內的流動人口管理,一直是社區綜合治理工作重點工作。為做好該項工作,在街道黨工委部署下,同安裡社區完善社區網格設置,深入推進「一標三實」基礎信息採集工作,會同小區物業、房屋業主紮實開展出租房屋登記和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社區外來人口管理逐步規範,在防疫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 上海諾科學校學生自發為美國諾科學校及所在社區捐贈抗疫物資
    美國諾科學校國際事務主任NicoleDabney介紹,Tom同學聽聞美國羅阿諾克緊缺個人防護工具立即與家人組織募捐,與同班同學通力合作,用募捐所得善款購買了166隻N95口罩、1100隻醫用口罩、3個體溫測量儀寄往美國。Tom是上海諾科學校的學生,曾在美國校區度過一段美好的夏校時光,與當地老師和社區居民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在夏校結束後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 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集體——東城街道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抗疫...
    作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基層社區,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通過這次疫情的大考,淬鍊成為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集體。 黨旗高高飄揚 築牢抗疫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社區考察時曾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
  • 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
  • 抗疫在社區|「外籍人士回來了!」這裡的疫情防控既專業又有人情味
    一位從日本探親回來的居民抵滬後正在返回小區的路上,需要第一時間到達小區門口待命。何四碗立刻動身,與社區衛生中心醫生、居委幹部、社區民警趕去現場,等待了一段時間後,居民到達小區。社區醫生上前測量體溫,居委讓他填寫好《承諾書》,同時叮囑注意事項。做完這一切天已經快亮了。圖說:對返滬人員進行信息登記。
  • 洞井街道:轄區居民同參「戰「,個個都是抗疫「兵「
    口罩、酒精、消毒液,雪中送炭的愛心捐贈 「我們拿來了20瓶醫用酒精和120個口罩,希望能給社區一點幫助」,高地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帶著一箱防疫物資來到洞井街道高升社區。其實,自疫情發生以來,物業公司就一直奮戰在抗疫最前線,他們的工作人員每天需要在小區出入口、樓棟等地方排查,防疫物資已經十分緊缺,還勻出一部分物資贈給社區,讓社區工作人員十分感動。 像這樣的愛心捐贈,在洞井街道還有很多很多。
  • 體溫計難倒外籍住戶?普陀這位「Tony」書記來幫忙!還有隱藏「絕技...
    富平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耿俊:眼下,申城正處於嚴防輸入的重要時期,返滬的外籍居民和華僑就成了社區防疫的「關鍵少數」。「從他們回到小區的那一刻,我們就掌握了他們的動向。」3月11日,一對外籍住戶夫妻從南非回到中國,當天晚上他就接到門崗報備。
  • 為了讓外籍人士安心居家隔離上海有社區配備了10國語種翻譯……
    滬上一些外籍人士集中的社區,紛紛開啟全新的疫情防控模式。閔行區華漕鎮南近虹橋機場,鎮域內居住著來自7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當地專門為他們製作了專用兩聯卡,帶領他們一起和全鎮百姓並肩戰「疫」。兩聯卡分為「居家觀察」提示卡和「健康管理」提示卡,均為英文版,方便不同國家和地區返滬的外籍人士查看和使用。
  • 關於向醫護人員捐贈醫用N95口罩的倡議書
    隨著防控、治療各項工作的持續推進,醫療機構一線防護用品已嚴重短缺,尤其是醫用 N95 口罩已嚴重告急,直接影響到一線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和診療救治工作的持續進行。為節約口罩和防護衣,許多一線醫生和護士,每天只吃一頓飯,只上一次廁所,抗疫條件非常艱苦,形勢十分嚴峻。
  • 美國新澤西州醫護用品緊缺,華人社區踴躍捐贈
    麥塔城社區麥塔城(Metuchen)居民通過自發的抗疫捐贈群,籌款給該市警察局捐贈了2000個外科醫用口罩、50瓶消毒洗手液、700個獨立包裝擦手紙和20盒手套及酒精。2020年3月20日,普林斯頓華人社區(Princeton Chinese Community)發起了「普林斯頓華人捐助社區緩解疫情運動」,社區居民通過募集捐款、醫療防護物資和食品,用實際行動積極響應。
  • 廣西社區工作者貧血倒在抗疫一線 民眾自發獻血
    圖為民眾得知信息後,自發前來獻血。 林馨 攝中新網柳州2月18日電 (林馨)廣西柳州市箭盤山街道東環社區副主任楊念紫因重度貧血,17日病倒在抗疫一線。該市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18日自發前方獻血點,有序排隊獻血。
  • 「愛心幫在行動」愛心機構捐贈4000隻口罩支援我市社區抗疫工作
    愛心機構捐贈4000隻口罩支援我市社區抗疫工作共克時艱,同心戰「疫」。4月25日,承載著滿滿愛心的4000隻一次性醫用口罩空運至我市,為我市堅守在防疫工作一線的志願者助力加油。收到物資後,27日,受愛心人士和北京銀杏公益基金會委託,牡丹江愛心幫公益聯合會幾位志願者代表,將4000隻口罩全部捐贈給我市西安區、愛民區的12個社區,並由他們為社區抗疫一線志願者發放。據了解,此次愛心人士通過北京銀杏公益基金會為我市捐贈的物資,是由哈爾濱市嘉仁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負責人引薦,由牡丹江愛心幫公益聯合會聯合市民政局執行捐贈。
  • 外籍居民突然暈倒在小區門口怎麼辦?這個鎮在雷鋒日成立了一支翻譯...
    如果在小區門口,碰到外籍人士突然暈倒在地怎麼辦?最近,在松江區泗涇鎮文康苑小區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為語言的不通,社區幹部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後,才了解情況,是虛驚一場。「雖然這名外籍居民並無大礙,但此次事件依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社會力量持續發力 共同築牢抗疫防線 ——發生在龍山街道的抗疫故事
    或捐贈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或自發募捐慰問物業工作人員,或免費給小區居民發放蔬菜……在龍山街道,暖心的一幕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齊心協力抗疫情 愛心捐贈助「疫」線「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消毒液需求量大,機關、社區幹部、志願者在『疫』線工作,口罩需求量也大。今天我們給你們帶來了一批口罩和消毒液。」
  • 普陀這個小區帶動新潮流,居民們直誇好!
    小區新裝的不鏽鋼「共享晾衣架」展宏公寓位於宜川路351弄,是甘泉路街道白水路上的一個老式商品房小區,小區面積不大,只有三棟8層小高樓。在這三棟樓中,一樓的6戶居民家中陽臺全是封閉式,室外被樹木遮擋,採光也不好,因此在室內難以有效晾曬衣物。
  • 「洋居民」要隔離怎麼辦?浙大求是社區「求是翻譯官」上線
    2月10日,杭州靈隱街道浙大求是社區抗疫群裡,一條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來,一位從外國回杭的居民是西班牙籍,需要居家觀察14天。社區工作人員不會西班牙語、對方也不會中文和英語,雙方因語言溝通不暢,上門告知工作遇到了「瓶頸」。於是,社區主任陳正偉在小區居民抗疫群內緊急招募西班牙語志願者。「我可以幫忙翻譯!」
  • 建立「家庭檔案」,普陀這個街道升級社區精細化管理→
    以甘泉路街道汪家井居民區為例,居委會下轄6個小區,共2472戶居民,對此,居委主任陳琦不無感慨地說:以前,小區每一塊居民區都有具體負責人。一旦這個人出現缺位,臨時接替者不了解居民家中情況,在外不得不打電話給居委會查詢居民信息,中間環節頗多,既耽誤事,也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翻譯「防控疫情告知書」,外籍居民多次討論用詞 盛弘介紹,返滬復工高峰開始後,居民區工作人員就每天輪班,在小區門口值守,對進小區的居民、訪客「一測、二看、三問、四登記」。於是,Angela Brussino也穿上了紅馬甲,承擔起了防控責任。
  • 這個毗鄰虹橋樞紐的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在上海更有歸屬感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只要社區管理到位,外籍居民自然就會被吸引過來。」去年8月,來自法國的吉娜(Bahar Jena Vossoughi)隨丈夫來到上海,並選擇在閔行區華漕鎮安家,「外籍居民來上海,華漕是推薦榜上的第一。」而現在,她不僅把這裡當成了法國以外的第二個家,也會向更多的外國人推薦華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