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丁婉星 記者 江躍中)「返滬要登記,申報,測溫……」保安人員、居委幹部、志願者常常需要一邊中英文並用、一邊手腳並用來比劃,向剛剛回到小區的各籍外國居民介紹各類防疫知識和措施。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
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
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
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泰欣嘉園居民區總支書徐丞罡告訴記者,「這些外籍居民基本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因為春節假期,他們也隨之放假了,春節期間大多數回國或者出國旅遊了。」
2月初,是外籍居民集中返滬的時間段,「考慮到小區內居民的國籍眾多,且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日韓兩國,平時我們的門崗安保人員與外籍居民的交流也僅限比較簡單的英語溝通,這次疫情期間,我們更加擔心因為溝通不到位,產生排摸的遺漏,對外籍居民和小區的其他業主都是安全隱患。」徐丞罡介紹說。
徐丞罡隨即協調了業主志願者,發動社區內部力量開展防疫的外籍溝通工作。業主呂先生自發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疫情防控,我覺得這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不只是咱們社區工作人員的事情,是我們每位社區居民都該參與進來的事情。」呂先生表示,「現在我也在家辦公,有空的時候我也會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塊參與巡樓的工作。」
據了解,日韓籍的居民,是小區門崗溝通的「困難點」。「志願者幫我們翻譯成他們的母語,保安人員只需要稍加引導,外籍居民就可以根據要求掃碼進行信息登記,大大節約了來回溝通理解的時間,也確保了每一位返滬外籍人員信息登記的及時和全面。」徐丞罡說。
圖說: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
自覺居家健康管理
「我們是外國人,但在疫情面前,我們不是外人。」小區的外籍居民們在疫情嚴峻之勢下,仍然選擇返回「第二故鄉」——上海,根據統一要求自行居家進行健康管理,每日測量體溫。
得知物業保安、保潔工作人員口罩等防疫物資緊缺之後,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有一次,我們急缺口罩,業委會在小區業主群內眾籌,短短幾分鐘,就籌到了135隻口罩,一解燃眉之急,大家都很感動。」
「日前,日韓兩國的疫情呈現上漲趨勢,小區內也有不少業主開始擔心了起來,在我們還未得到明確的要求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時,從日本、韓國兩地返滬的居民都自覺和我們進行了聯繫和報備,並開始了居家自我健康管理。」小區的志願者每天定時定點上門為他們送去外賣、快遞等生活用品和物資。
「據我了解,小區的外籍鄰居們都很樂觀,他們相信中國政府的防控措施,也都積極配合,所以他們安心回到了上海,他們,和我們一樣無比堅信,堅信這場疫情我們必將勝利。」呂先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