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面對奢侈品街孔多蒂街,就是86號古希臘咖啡館。
它米黃色拉毛的外牆普普通通,門面不過兩開間寬,一扇門、一扇窗,門邊貼著「250年」的銘牌。店鋪平面形狀像深深的口袋。推門而入,是外賣區,左邊收銀、點單、選糕點,右邊取咖啡,再裡面是堂吃區。這裡的咖啡是分站著和坐著喝兩種,價格也不同。
咖啡館是多廳布置的。往裡,左面是從頭到底的主通道,分別通向右邊幾個小廳。主通道很窄,兩邊貼牆放沙發茶几桌椅,你需要在兩旁顧客的目光中穿過。
我們落座尾廳,環顧四周,天鵝絨般紫紅色是主色,沙發和椅面,大塊的牆壁,都是紅絨布,間雜著古老的玻璃書櫥,小型雕塑和頭像、滿牆的老舊油畫,頂上花枝般的吊燈,面前木質小圓桌嵌著大理石面。廳中挑著拱門,依然是紅色,座椅各式各樣十分精緻,緊湊地擺放著,恍如委身十八世紀,幾分懷舊、幾分奢華、幾分低調。咖啡館不大,座位和通道也小。我對它「精緻小店」的特點印象深刻。
曾讀過《世界最美咖啡館》的文章,謂古希臘咖啡館之懷舊典雅稱魁於世。它開設於1760年,在義大利僅晚於威尼斯的花神咖啡館,因首位老闆是希臘人而得名。歌德、雪萊、拜倫、司湯達、易卜生、安徒生、李斯特、孟德爾頌都是常客。因德國人光顧多,也被稱過「德國咖啡館」。
在這裡坐著喝咖啡有點小貴,比起羅馬滿街一兩歐一杯的濃縮咖啡,有點奢侈。提拉米蘇是這裡的好評之作,但一小塊要12歐。那天,咖啡沒給我留下什麼印象,但它的裝飾、風格、歷史、個性,咖啡館文化的「味道」卻讓我記牢了。
咖啡的門類、技藝、知識很多,它的品質、口味可謂講究,但我更看重的卻是咖啡館的文化。咖啡館是除了家庭、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即公共空間。「去咖啡館見面」,在歐洲流行了三百年。咖啡館外坐著喝咖啡的人們,成為街頭最靚的風景線。
這幾天,我又想起了那家古希臘咖啡館,我在想,我會選擇站著喝嗎?再想了一下,我大概不會,如果站在櫃檯旁一仰而光喝完就匆匆別過,豈不太虧了。記得當時對角的兩位歐裔女士,背靠大幅油畫和鏡子,坐在紅絨的典雅椅子裡,神閒氣定。至今我還享受著古希臘咖啡館的那些時光,記得它的空間、過道、氣味、光線、聲音。我追求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咖啡館的味道。上海人俗話講「孵」咖啡館,這一個「孵」字太傳神了。
銅仁路南京西路,以前有家上海咖啡館。依稀的兒時印象裡,那裡上檔次,那裡清靜簡潔寬敞明亮,那就是咖啡館的「味道」。(孫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