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史上,紅軍最具決定意義的戰役總是無法離開大江大河,如「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似乎每一次戰略的出新都是與堪稱天塹的河流聯繫在一起。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
▲本報記者餘書福在用餐間隙,趕寫「重走長徵路」相關稿件。
1
搶渡烏江迎轉折
「縱橫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遊南岸的最大支流,也是貴州第一大河,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兩岸懸崖絕壁,橫亙天際,素有「天險」之稱。當地有歌謠曰:「天高不過雷公坡,水深不過烏江河。」
25日上午,重走長徵路車隊沿著盤山公路,行車一個多小時,終於抵達江界河渡口。這裡是紅軍搶渡烏江最主要的渡口及戰場,也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85年前,紅軍突破烏江的戰鬥,是從江界河渡口、龍溪回龍場渡口和巖門老渡口3個地方同時打響,其中,最著名的一戰便是中央領導由此通過的江界河渡口戰役。
1934年12月29日,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和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率部抵餘慶回龍場巖門渡口,拉開了紅軍突破烏江戰役的序幕。12月31日下午,朱德在甕安猴場向軍委縱隊作突破烏江天險的動員報告,同日「猴場會議」開始召開。193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寒風刺骨、波浪滔天,中央紅軍在江界河、回龍場、茶山關等渡口發起了強渡烏江戰役。憑藉竹筏和浮橋,紅軍戰士頂著猛烈的炮火,向敵軍陣地奮起攻擊,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終於把烏江天險踩在腳下,成功將數十萬追兵甩到身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憑藉烏江天險圍堵殲滅紅軍的企圖,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傾」錯誤路線的終結。紅軍在這處天險之地,書寫了一個「偉大的轉折」,也被譽為長徵十大勝戰之首。
196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將紅軍搶渡烏江戰鬥搬上銀幕,成為全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紅色記憶。
2
昔日天塹成通途
85年後的今天,烏江兩岸山峰仍然險峻,風光獨絕,堪稱畫廊。臨江遠眺,眼前的烏江,江面寬闊,水平如鏡,全然不見85年前紅軍搶渡烏江時那條水流湍急的天險。採訪得知,2008年烏江下遊的遵義市餘慶縣構皮灘水電站建成蓄水後,江界河水抬升了200多米,高峽出平湖,淹沒了懸崖,遏住了急流,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渡口也難覓蹤跡,而今成為江界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水位抬升後,為及時搶救和保護被淹沒在水下的「紅色文化」遺產,黔南州和甕安縣便在江界河大橋附近修建一座紅軍烈士陵園,將「搶渡烏江」戰鬥遺址碑及28座紅軍墳全部遷移於此,作為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為「零」距離感受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兇險,重走長徵路隊員從江界河渡口處登上一艘觀光船。巧的是船主劉官忠祖籍江西,得知大家從贛州於都出發參加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便開心地為大家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劉官忠的家就在烏江江畔,距離江界河渡口僅幾百米。他說,從小就聽祖輩講述當年紅軍搶渡烏江天險的故事。參軍三年,1986年退伍返鄉,現在在江界河國家風景名勝區上班,月收入五六千元。家中還種了2畝多柑橘,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窮苦老百姓的今天。所以,只要有遊客乘船遊覽,我都會給他們講紅軍長徵搶渡烏江的故事。」劉官忠說。
船至江心,抬頭仰望,江面上一座橫跨峽谷的大橋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座大橋名為江界河大橋,1995年建成通車,長461米、寬13.4米,橋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徑330米,大橋橫跨於當年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的江界河兩岸峽谷上。據介紹,此橋當時在同類橋梁中雄踞「世界第一」,堪稱「天下第一橋」。遊船行至甕安、餘慶、湄潭三縣交界的江面處,一座雄偉在建的大橋映入眼帘。這座名叫飛龍湖烏江大橋是遵義至餘慶高速控制性工程,全長1.24公裡,主跨為680米的鋼桁梁懸索橋,年底就將竣工通車。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從1991年開始,當年的烏江戰役幾個渡口上已先後建起了7座大橋,烏江兩岸百姓不再依靠渡船往來,昔日天塹成通途。
透過船窗,烏江北岸懸壁上的「烏江天險」摩崖石刻四個大字在紅軍戰鬥過的地方巍然屹立。這四個大字為當年參加搶渡烏江戰鬥的楊成武將軍親筆書寫,為壯麗烏江增添無限光輝。2013年,該摩崖石刻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紅色摩崖書法字徑世界之最。
3
百姓感恩共產黨
10月24日下午,甕安縣猴場會議紀念館講解員陳麗向記者講述紅軍搶渡烏江時稱,由於國民黨軍隊早早布防,並將渡口的船隻拖走或燒掉。紅軍將士渡江只能砍竹子、扎竹排。當年供紅軍扎竹排的竹子,而今成了甕安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在紅軍當年經過的永和鎮,就有萬畝竹林,在政府的幫助下,村民辦起了竹子加工廠,生產的竹筷、竹碗、竹杯等,賣到了不少地方,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當地百姓說得最多一句話便是:「感謝共產黨,感謝工農紅軍!」
今日的烏江兩岸,滿山遍野的柑橘、柚子、枇杷、梨、桃等果樹,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黃金果」。金秋十月,正是柑橘採摘季,果農們在忙著採摘。家住江界河鎮渡江社區的秦光前告訴記者,他家種了十幾畝柑橘,僅此一項收入就有三四萬元。近年來,烏江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道路設施越建越好,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
藉助烏江的紅色旅遊資源,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江面上,一艘艘遊船停泊在當年紅軍渡河之處或穿梭在寬闊的江面上,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80多年前那場血雨腥風的激戰,同時也在見證著新時代烏江兩岸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當年的戰爭硝煙早已散盡,現今,隨著貴州省航務管理局建設的甕安港江界河客貨運綜合碼頭建成投用,甕安縣已規劃將港口建設和發展成為黔中地區物流中轉基地,逐步引導現代物流、礦產加工、商貿旅遊、農林牧漁等重點產業向沿江(河)布局、聚集發展。
佇立在「紅軍搶渡烏江江界河戰鬥遺址」紀念牌前,回首俯瞰江面,大小遊輪停泊江邊或穿行江中,岸邊,農家魚舫、水果小吃攤點一字排開,遊人絡繹不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只有對面330米高的火金山紅崖上,「烏江天險」四個赭紅的大字,蒼勁有力,仍在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餘書福、陳地長
編輯:黃松林 校對:賴詠娟
值班主任:肖靜 編審:陳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