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烏江天險看今昔

2020-12-20 騰訊網

長徵史上,紅軍最具決定意義的戰役總是無法離開大江大河,如「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似乎每一次戰略的出新都是與堪稱天塹的河流聯繫在一起。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

▲本報記者餘書福在用餐間隙,趕寫「重走長徵路」相關稿件。

1

搶渡烏江迎轉折

「縱橫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遊南岸的最大支流,也是貴州第一大河,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兩岸懸崖絕壁,橫亙天際,素有「天險」之稱。當地有歌謠曰:「天高不過雷公坡,水深不過烏江河。」

25日上午,重走長徵路車隊沿著盤山公路,行車一個多小時,終於抵達江界河渡口。這裡是紅軍搶渡烏江最主要的渡口及戰場,也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85年前,紅軍突破烏江的戰鬥,是從江界河渡口、龍溪回龍場渡口和巖門老渡口3個地方同時打響,其中,最著名的一戰便是中央領導由此通過的江界河渡口戰役。

1934年12月29日,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和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率部抵餘慶回龍場巖門渡口,拉開了紅軍突破烏江戰役的序幕。12月31日下午,朱德在甕安猴場向軍委縱隊作突破烏江天險的動員報告,同日「猴場會議」開始召開。193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寒風刺骨、波浪滔天,中央紅軍在江界河、回龍場、茶山關等渡口發起了強渡烏江戰役。憑藉竹筏和浮橋,紅軍戰士頂著猛烈的炮火,向敵軍陣地奮起攻擊,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終於把烏江天險踩在腳下,成功將數十萬追兵甩到身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憑藉烏江天險圍堵殲滅紅軍的企圖,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傾」錯誤路線的終結。紅軍在這處天險之地,書寫了一個「偉大的轉折」,也被譽為長徵十大勝戰之首。

196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將紅軍搶渡烏江戰鬥搬上銀幕,成為全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紅色記憶。

2

昔日天塹成通途

85年後的今天,烏江兩岸山峰仍然險峻,風光獨絕,堪稱畫廊。臨江遠眺,眼前的烏江,江面寬闊,水平如鏡,全然不見85年前紅軍搶渡烏江時那條水流湍急的天險。採訪得知,2008年烏江下遊的遵義市餘慶縣構皮灘水電站建成蓄水後,江界河水抬升了200多米,高峽出平湖,淹沒了懸崖,遏住了急流,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渡口也難覓蹤跡,而今成為江界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水位抬升後,為及時搶救和保護被淹沒在水下的「紅色文化」遺產,黔南州和甕安縣便在江界河大橋附近修建一座紅軍烈士陵園,將「搶渡烏江」戰鬥遺址碑及28座紅軍墳全部遷移於此,作為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為「零」距離感受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兇險,重走長徵路隊員從江界河渡口處登上一艘觀光船。巧的是船主劉官忠祖籍江西,得知大家從贛州於都出發參加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便開心地為大家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劉官忠的家就在烏江江畔,距離江界河渡口僅幾百米。他說,從小就聽祖輩講述當年紅軍搶渡烏江天險的故事。參軍三年,1986年退伍返鄉,現在在江界河國家風景名勝區上班,月收入五六千元。家中還種了2畝多柑橘,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窮苦老百姓的今天。所以,只要有遊客乘船遊覽,我都會給他們講紅軍長徵搶渡烏江的故事。」劉官忠說。

船至江心,抬頭仰望,江面上一座橫跨峽谷的大橋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座大橋名為江界河大橋,1995年建成通車,長461米、寬13.4米,橋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徑330米,大橋橫跨於當年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的江界河兩岸峽谷上。據介紹,此橋當時在同類橋梁中雄踞「世界第一」,堪稱「天下第一橋」。遊船行至甕安、餘慶、湄潭三縣交界的江面處,一座雄偉在建的大橋映入眼帘。這座名叫飛龍湖烏江大橋是遵義至餘慶高速控制性工程,全長1.24公裡,主跨為680米的鋼桁梁懸索橋,年底就將竣工通車。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從1991年開始,當年的烏江戰役幾個渡口上已先後建起了7座大橋,烏江兩岸百姓不再依靠渡船往來,昔日天塹成通途。

透過船窗,烏江北岸懸壁上的「烏江天險」摩崖石刻四個大字在紅軍戰鬥過的地方巍然屹立。這四個大字為當年參加搶渡烏江戰鬥的楊成武將軍親筆書寫,為壯麗烏江增添無限光輝。2013年,該摩崖石刻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紅色摩崖書法字徑世界之最。

3

百姓感恩共產黨

10月24日下午,甕安縣猴場會議紀念館講解員陳麗向記者講述紅軍搶渡烏江時稱,由於國民黨軍隊早早布防,並將渡口的船隻拖走或燒掉。紅軍將士渡江只能砍竹子、扎竹排。當年供紅軍扎竹排的竹子,而今成了甕安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在紅軍當年經過的永和鎮,就有萬畝竹林,在政府的幫助下,村民辦起了竹子加工廠,生產的竹筷、竹碗、竹杯等,賣到了不少地方,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當地百姓說得最多一句話便是:「感謝共產黨,感謝工農紅軍!」

今日的烏江兩岸,滿山遍野的柑橘、柚子、枇杷、梨、桃等果樹,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黃金果」。金秋十月,正是柑橘採摘季,果農們在忙著採摘。家住江界河鎮渡江社區的秦光前告訴記者,他家種了十幾畝柑橘,僅此一項收入就有三四萬元。近年來,烏江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道路設施越建越好,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

藉助烏江的紅色旅遊資源,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江面上,一艘艘遊船停泊在當年紅軍渡河之處或穿梭在寬闊的江面上,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80多年前那場血雨腥風的激戰,同時也在見證著新時代烏江兩岸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當年的戰爭硝煙早已散盡,現今,隨著貴州省航務管理局建設的甕安港江界河客貨運綜合碼頭建成投用,甕安縣已規劃將港口建設和發展成為黔中地區物流中轉基地,逐步引導現代物流、礦產加工、商貿旅遊、農林牧漁等重點產業向沿江(河)布局、聚集發展。

佇立在「紅軍搶渡烏江江界河戰鬥遺址」紀念牌前,回首俯瞰江面,大小遊輪停泊江邊或穿行江中,岸邊,農家魚舫、水果小吃攤點一字排開,遊人絡繹不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只有對面330米高的火金山紅崖上,「烏江天險」四個赭紅的大字,蒼勁有力,仍在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餘書福、陳地長

編輯:黃松林 校對:賴詠娟

值班主任:肖靜 編審:陳昱鑫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2020-10-25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長徵路」第13日:「強渡烏江」孫露張佩歆領先 10隊完成遵義賽段...
    「划船重走長徵路」第13天的比賽是第二個戰役「強渡烏江」個人競速賽的比賽日,「強渡烏江」的比賽規則與第一個戰役「血戰湘江」相同,也是30分鐘@20槳項目的比賽。
  • 「划船重走長徵路」走進習水土城
    比賽現場 張晨/攝本報訊 8月28日,由中國賽艇協會、中國皮划艇協會、貴州省體育局主辦的「划船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全民挑戰賽線下活動貴州站走進習水縣土城鎮。開幕當天,大眾組首先開賽,來自習水、仁懷、赤水、桐梓、匯川、紅花崗、播州等地的8支隊伍依次上場,參賽運動員們打開手機藍牙、登錄「陸上賽艇」APP,點擊「開始划船」,然後開足馬力拉動測功儀,在觀眾的吶喊助威下,8支隊伍分別通過划船機划行,一共完成距離25000米的陸上賽艇任務,平均每支隊伍需完成3125米,以「陸上賽艇」的形式「划船重走長徵路」。
  • 河北科技大學萬餘名學子云接力「重走長徵路」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組織17個學院的萬餘名學子,以「雲接力」的形式,開展一次特殊的「重走長徵路」社會實踐活動。本次線上接力活動共設置瑞金、湘江、烏江等17個站點,截至目前已接力到第8站瀘定橋站點,預計在10月1日當天完成最後一站接力,用「十個一」的活動項目獻禮國慶節。
  • 《我的長徵》隊員抵達江界河大橋 強渡烏江
    ——與小崔一起「體驗」長徵路   路線:天坪鎮——烏江江界口渡口——甕安縣珠藏鎮。  11:30,《我的長徵》全體隊員抵達江界河大橋,渡過烏江。>  強渡烏江  烏江是貴州省最大的一條河流,水深流急,兩岸懸崖絕壁,難以攀登,素有「天險」之稱。
  • 「划船重走長徵路」第二戰役繼續進行
    「划船重走長徵路」陸上划船器比賽日前結束了第13日的爭奪,此次進行的是第二戰役「強渡烏江」個人競速賽的比賽。 「強渡烏江」比賽規則與第一戰役「血戰湘江」相同,也是30分鐘@20槳項目。第13日不僅是「強渡烏江」戰役的比賽日,也是第二賽段遵義段8天賽程中的一天。截止到遵義賽段第五日,共有10支隊伍已完成本賽段划行。在第二賽段完賽的隊伍中,江西男子賽艇隊以103小時13分42秒領跑男子賽艇組,湖北女子賽艇隊以114小時27分39秒領跑女子賽艇組,男子皮划艇組領先隊伍為江西男子皮划艇隊2隊,男女混合組領先隊伍為山東賽艇混合聯隊2隊。
  • 老外開始新長徵--英一男子重走長徵路紀行(圖)
    他們走的正是69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道路。李愛德的終點是陝北吳起鎮。那時候,他將成為繼紅軍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之後,第二位徒步走完長徵路的外國人。  記者在西昌追上了李愛德的腳步,並與他同行數日,聽他講述這一路的艱辛。  突發奇想 老外開始「新長徵」  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徵路的念頭緣於一段偶然的經歷。
  • 上海音樂學院復排《長徵組歌》師生期盼「重走長徵路」
    新華社上海9月9日電(許曉青、王婧媛)我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搖籃——上海音樂學院8日宣布復排《長徵組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介紹,這是一次「舉全院之力」的大工程,計劃2020年10月公演,2021年實現「重走長徵路」的沿途巡演。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1965年首次公演就引發轟動,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國音樂界的紅色經典之一。
  •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孫德林重走長徵路,從韶山毛澤東廣場再出發
    2019年教師重走長徵路團隊從瑞金、延安來到韶山舉行「從韶山再出發儀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孫德林工作團隊積極探索、勇於實踐,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主題,設計、建設和實踐了「2019年教師重走長徵路活動」和「不忘初心重走長徵路:普通教師團隊『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教學成果20年探索之路」報告會的活動項目。
  • 不負韶華,「教師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江西再出發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應有自己的時代擔當,每一代人都需踐行好自己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以來,江西師範大學孫德林教授團隊與中央紅軍長徵沿線省份的相關院校的教師合作,聯合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師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江西再出發活動。
  • 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國機智駿重走長徵路公益行
    2020年10月17日,適逢長徵出發86周年紀念日,國機智駿聯合贛州3家頂級媒體贛南日報社、贛州廣播電視臺、客家新聞網及孚能科技主辦的重走長徵路公益行,從於都長徵出發廣場紀念園正式出發了。國機智駿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基地總經理趙志剛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之下,消費升級倒逼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呼喚核心技術,市場競爭瞬息萬變,正如行走在長徵路的道路上,需要於長徵精神迎接市場的挑戰。
  • 重走長徵路|省內外青年走進貴州開啟紅色信仰之旅
    「五一」前夕,以「重走長徵路」為主題的活動在全省鋪展開來。4月27日,修文縣文旅局聯合縣黨史研究室、共青團修文縣委、修文縣六屯鎮人民政府在六屯鎮桃源村開展重走長徵路徒步體驗活動,公安特警、消防戰士、青年志願者等70餘人頂著炎炎烈日,沿著紅軍長徵時期中央軍委縱隊、紅二紅六軍團在修文走過的路線,徒步9公裡,緬懷那一段激情的崢嶸歲月。
  • 「手寫青春夢,心記長徵情」 重走長徵路:上外德語系師生赴江西開展...
    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弘揚長徵精神,銘記歷史使命,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繫於暑期開展了以「手寫青春夢,心記長徵情」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暨「我的長徵日記」中德雙語紀實活動。在德語系黨總支的指導下,德語系分團委書記劉健老師帶領11名實踐隊隊員前往瑞金、於都和贛州等地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重走長徵之路,重沐長徵精神。
  • 青互動·三下鄉 重走長徵路,特區長徵團的「變形」記
    他們用10天走完8座城市,走過7700公裡徵程;他們選擇這樣一種形式——重走長徵路,重溫紅色心!接下來,跟著「特區長徵團」,一起感悟紅色革命氣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徐剛、習明和楊卓林三位老師與我們分享了精彩的長徵故事和歷史意義。「身臨其境的黨課既有趣又有內涵,讓我在對紅軍烈士的緬懷中真正領悟長徵精神。」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紅軍長徵的勝利之地,也是我們此行當中最難忘的片段。
  • 百名藝術家重走長徵路
    由文化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書畫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宣墨寶書畫院、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人民藝術收藏理事會共同主辦,北京星映源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百名藝術家重走長徵路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活動,於2016年10月19日正式啟動,藝術家們從江西瑞金出發,沿著紅軍腳步穿越全國11省(
  • 「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在我市開展
    15日至18日,參加「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的中央和省級媒體記者團前往我市石棉、天全、蘆山、雨城等地,重走長徵路,了解當地紅色旅遊發展。  此次「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活動,在雅安境內以「重走長徵路,共築新雅安」為主題,通過回顧紅軍長徵的光輝歷程,宣傳偉大的長徵精神,展示旅遊業發展的新氣象,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紅色旅遊的熱情,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福建大學生自製桌遊「重走長徵路」
    原標題:福建大學生自製桌遊「重走長徵路」   本報訊(林瑋婷 鄭悅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智仁)近日,廈門理工學院6名大學生製作完成的一款以長徵為主題的《兩萬五千裡》卡牌地圖類遊戲受到師生歡迎。
  • 天津師大舉行師生重走長徵路暨2020年體育節開幕式
    9月17日,「學四史、守初心、強體魄、擔使命」——師生重走長徵路暨2020年天津師範大學體育節開幕式在我校體育館北廣場舉行。副校長王群生在開幕式上講話並宣布體育節開幕。我校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武裝部、教務處、教師教育處、研究生院、校工會、校團委相關負責人出席活動。
  • 陸軍軍醫大學到土城開展「重走長徵路」活動
    12月20日至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組織專家教授、教員醫護人員、軍人文職人員開展第一批「重走長徵路」活動,經過4天艱苦跋涉,來到赤水河畔的四渡赤水戰役發軔地土城感悟四渡赤水。這支堅毅的軍醫隊伍在四渡赤水紀念館廣場聆聽了《長徵組歌》音樂會;在青槓坡戰鬥遺址祭奠紅軍烈士,追憶盪氣迴腸的戰鬥場景;在紅軍醫院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講紅醫故事,回顧紅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戰鬥歷程,用實際行動踐行紅色軍醫精神。
  • 9個月走完兩萬五千裡路 六旬翁隻身重走長徵路
    2月1日,61歲的馬瑞福老人經過9個月的跋山涉水,沿著當年紅軍長徵的路線成功完成了重走長徵路的目標後,回到了家鄉唐山市開平區。家鄉父老敲鑼打鼓地將這位「紅軍老英雄」接回了家。    勝利歸來的馬瑞福老人回到家鄉後,再次翻開一路收集珍藏的近800枚印章,從江西瑞金、於都、遵義,到達會寧、吳旗;一路拍攝的1200張照片留下了馬瑞福9個月的艱險經歷,一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