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赴日內瓦特派記者 趙庭璟 劉欣】「這種病毒很複雜,但不用擔心,義大利發生疫情的地方離這裡很遠。」24日,在瑞士日內瓦的一家藥店裡,店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談起她對新冠肺炎的看法。從一名來自經歷疫情嚴峻考驗的中國的記者視角看,她的這番說法大概是為了安撫記者的焦慮,但似乎也有些樂觀,要知道,她所指的「很遠」,實際距離只有300多公裡(從日內瓦到義大利北部的疫情重鎮倫巴第),大致相當於從北京到石家莊的距離,開車只要4個小時。這也代表了很多當地人對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並未有「如臨大敵」之感。
當地時間24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3次會議在日內瓦開幕。幾個小時前,義大利的確診人數突破150人,當地政府在十多個城鎮採取了「封城」措施。不過,日內瓦萬國宮裡卻嗅不出太多緊張的味道。當天早上,記者在證件註冊處看到了隨手取用的預防傳單,但熙熙攘攘的萬國宮裡並沒有看到體溫檢測設備,也沒有任何人戴口罩。
不戴口罩在這裡是正常的,戴口罩才不正常。預防傳單上提醒了四項預防措施:勤洗手、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口鼻、與發燒咳嗽人士保持距離以及在發燒時戴上口罩遠離他人。《環球時報》記者從北京飛往日內瓦的航班上,機組成員讓乘客每人填寫了聯繫人跟蹤卡,不過,在當地時間22日抵達日內瓦時,記者發現入境處只是提供了免費領取的洗手液,並沒看到體溫檢測設施,很多中外旅客在用過洗手液後,便摘下口罩,以此舒緩長途旅行中全程佩戴口罩的「煎熬」。
這樣的防控措施,讓從中國而來的記者有些驚異,不過這樣的驚異在當地人眼裡是不存在的。24日,《環球時報》記者在萬國宮裡問一位工作人員是否有必要戴口罩時,他表示「建議不要,因為有病才需要帶」。這個回答跟日內瓦市區藥店店員一樣,儘管她店裡的口罩已被賣光。對於戴口罩的話題,蘇黎世大學預防醫學專家蔡黛華博士日前接受《瑞士資訊》網站採訪時表示,自主管理健康這件事,大部分的瑞士人都是有意識的,只是瑞士人平常的標準是,孩子發燒就不送去上學,現在可能會變成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就不上學。他認為,「瑞士人應該不會改變戴口罩的標準」,「如同以往有病症就在家休息,一般僱主都會同意,不會扣薪水,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想用這個當成偷懶的藉口。」
與當地人相對放鬆的心態形成對比的是,疫情在歐洲蔓延的趨勢讓人不由捏一把汗。截至2月23日,義大利的新冠感染人數升至155人,死亡人數達到4人。另外,英國從「鑽石公主」號郵輪返回的乘客中有4名確診。歐洲感染人數在進一步增加,義大利成為全球感染人數排名第4、歐洲地區排名第1的國家。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4日評論稱:「義大利政府現在無疑已成一個實驗室,驗證對限制措施採取自由派立場的開放歐洲社會,能否有效遏止病毒蔓延。」
面對並不樂觀的局面,瑞士衛生部長艾倫·伯塞特(Alain Berset)於24日在伯爾尼舉行的一次媒體會議上宣布,到目前為止,瑞士已經對大約300起可疑案件進行了分析,一些人正在接受檢疫,預計25日可在與義大利北部接壤的提契諾州直接進行監控。媒體報導稱,現階段尚未發現任何病例。然而,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作為「國際會議之都」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在地的日內瓦,目前的防護級別還是比較低的。「從當前日內瓦的情況來看,政府和廣大公民為防止疫情傳播採取防護措施還不足夠。」南開大學從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學者許堯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持相同看法。
受外界矚目的是,24日晚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世衛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新聞發布會上,考察組外方組長、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對中國應對疫情的方式大加讚賞:「全球社會尚未做好準備採用中國的方式方法,而中國的方法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方法。」艾爾沃德說,「在全球也要不得不為疫情做應對和準備的過程中,我曾經像其他人一樣有過這樣的偏見,就是對於非藥物幹預措施的態度是模稜兩可的。很多人都會說現在沒有藥,現在沒有任何的疫苗,所以我們只能拍拍手表示沒有什麼辦法。而中國的做法是,既然沒有藥,沒有疫苗,那麼我們有什麼就用什麼,能怎樣調整就怎樣調整,能怎樣適應就怎樣適應,能怎樣去拯救生命就怎樣去拯救生命。」
瑞士這樣的歐洲國家目前的應對措施是否合理?許堯認為,首先多數歐洲國家經濟比較發達,醫療體系相對完備,對於自身的醫療水平和能力比較自信;同時,歐洲國家在人權觀念上比較強調「自由至上」和「非歧視」,因此政府在決策時受到的限制比較多,政府決策也會比較遲緩一些。這都會導致在疫情預防上存在一定局限。
他建議,在疫情暴發風險增高的歐洲地區,當地政府應當考慮加強對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的宣傳,在廣大公民中提高防範意識和提升防範能力;在規模性人群聚集的場合,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比如鼓勵戴口罩、人和人離開一定間隔等;尤其是要加強流動人口的精確化管理。他表示,尤其是日內瓦國際機構林立,各類高層次大規模的國際會議比較多,這必然會伴隨著大量的人口流動,「一旦有病例輸入,其快速傳播的風險會很大。而高度的人口流動如果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大量案例,將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