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例」膠質母細胞瘤

2020-12-25 尚於心

病史摘要:患者女,75歲,頭疼頭暈一月餘,外院CT,MR平掃顯示顱內右側側腦室后角外側佔位性病變。

MR平掃+增強+MRS圖

右側側腦室后角及三角區旁見大小約4.8cmX3.7cmX5.1cm的團塊狀不均勻稍長T1、稍長T2信號,其內見小片狀短T1短T2信號,

FLAIR像呈不均勻稍高信號,其內見小片狀高低混雜信號,周圍見水腫帶

DWI像上病灶呈不均勻稍高信號,ADC圖上呈稍高信號,其內見小片狀高低混雜信號,增強後呈花環樣強化,佔位效應明顯

MRS示CHO波明顯增高,NAA波減低,可見高聳的Lip波

MR 診斷

右側側腦室后角及三角區旁高級別膠質瘤

隨訪

病理證實: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

1.概述

WHO Ⅳ級(2016 年分類),為神經系統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多見於50 歲以上;顱內高壓症狀及局部定位症狀常見;

好發於深部腦白質,佔星形細胞瘤的60-75%,腫瘤進展快,沿白質束擴展,通過胼胝體擴展到對側大腦半球呈「蝴蝶」狀;發病率依次為顳葉、頂葉、額葉和枕葉。

2.影像表現

MRI平掃常為混雜信號,常伴出血、囊變。MRI增強呈不規則厚壁花環樣強化,也可結節狀強化,腫瘤血管生成明顯。DWI為高信號。MRS NAA峰下降,Cho峰升高。膠質肉瘤常位於腦表面,當富含肉瘤成分時,MRI表現與腦膜瘤相似,以膠質成分為主時,MRI表現與膠質母相似。

3.鑑別診斷

幕上腦實質室管膜瘤

好發於40-50歲,囊實性多見,與腦室關係密切,大部分瘤周無水腫或輕水腫;腦實質室管膜瘤的ADC值高於膠質母細胞瘤。

轉移瘤

原發腫瘤病史,表淺部位好發,邊界較膠母清楚,小病灶大水腫,瘤周水腫無腫瘤細胞浸潤。

脫髓鞘假瘤

高顱壓症狀,多位於白質,佔位效應和水腫較輕,大部分明顯強化,開環樣強化,缺口位於灰質側。

節細胞膠質瘤

多見於30歲以下,男多於女,多以癲癇為主要表現,顳葉為好發部位,出血少見,囊實性或實性,增強輕中度不均勻強化,瘤周水腫輕或無。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好發於兒童及年輕人,10-35歲多見,顳葉常見,多表淺,囊變伴壁結節,壁結節為稍高信號,增強可見腫瘤附壁結節明顯強化,囊壁可輕度強化或不強化。

相關焦點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受邀參加第三屆陝西省核學會核醫學分會...
    【右三為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院長王勝軍】【王勝軍被聘任為陝西省核學會核醫學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本次會議的疑難病例討論會環節由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院長王勝軍教授主持,西京醫院、唐都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三甲醫院、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代表參與了病例討論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全球首款全身動態 4D PET/CT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是廣東高尚醫學影像科技集團打造的連鎖型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中心配置有德國西門子全球首款全身動態 4D PET/CT、 128 層 4D 螺旋 CT、世界首臺掌上人工智慧CT、3.0T 磁共振、數位化 X 線攝影系統、乳腺 DR 以及多臺新一代 GE 彩色超聲等一系列專業影像診斷設備
  • 豐臺右安門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怎麼樣
    豐臺右安門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怎麼樣 時間:2020-12-16 10:02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 膠質母細胞瘤是膠質瘤中惡性程度較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膠質母細胞瘤因為其惡性程度較高,預後較差,因此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療:1,以手術治療為主,力爭進行腫瘤全切。而對於廣泛的優勢腦葉的膠質母細胞瘤、老年或合併其他系統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則不宜或慎重採用手術治療。2,放射治療。3,化療:目前認為腫瘤切除越多化療效果越好,化療在放療前進行更為有效。4,其他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光動力治療等。
  • 膠質母細胞瘤新藥!泛PI3K抑制劑paxalisib一線治療大幅延長生存期...
    其先導候選藥物為paxalisib(原GDC-0084),近日,該公司公布了正在進行的評估paxalisib(原GDC-0084)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研究(NCT03522298)的陽性中期數據。
  • 西安市中心醫院放射科參加第二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影像學科發展論壇
    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辦的第二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影像學科發展論壇會議於2020年11月14日、15日在西安皇苑華美達廣場酒店隆重召開。前期由多家醫院報送的24篇疑難病例選出了8例優秀病例,科室杜偉醫師入選並在大會做現場病例匯報,得到專家一致好評!孫鵬峰醫師參加了講課比賽,通過前期積極認真準備,喜獲比賽二等獎。
  • 西湖大學謝琦團隊等改進CAR-T細胞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效果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致死性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患者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個月,平均五年生存率低於5%。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新型的精準靶向腫瘤的免疫療法。
  • 7釐米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完全消失,上海十院神經外科高亮團隊再創...
    更讓這家人開心的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對比手術前後的影像報告,曾經威脅小陳的7釐米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這意味著治療是成功有效的。今年3月初高亮看到小陳時,她已經癱瘓在床,半身不能動彈,正在逐漸失去語言能力和吞咽功能。
  • 科學家發現新抗原疫苗在Ib期膠質母細胞瘤試驗中產生腫瘤內T細胞應答
    2018年12月19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等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Neoantigen vaccine generates intratumoral T cell responses in phase Ib glioblastoma trial」的文章,發現新抗原疫苗在Ib期膠質母細胞瘤試驗中產生腫瘤內
  • Opdivo膠質母細胞瘤III期臨床未達PFS主要終點
    當地時間9月5日,BMS宣布在III期臨床研究中,與標準護理方案(化療+放療)相比,其腫瘤免疫療法Opdivo聯合標準護理方案未能顯著降低特定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病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該項研究名為CheckMate-548,在新診斷的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甲基化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中開展,正在評估Opdivo聯合標準護理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與單用標準護理方案進行對比。
  • 5G為醫學影像傳輸「插上翅膀」,「翼展科技」推出全球化影像雲服務...
    醫療數據中80%都是來源醫學影像,現在一個病人的CT檢查圖像很輕鬆達到幾百兆大小,最先進的薄層掃描CT能夠達到一個患者病例1G大小。但是,如此大容量的影像文件即使在醫院有線網絡上傳輸都會有明顯的延遲;現階段,搭載5G技術,則能實現影像數據的快速傳輸和實時分析,這也為區域影像診斷協同和醫學影像AI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醫學影像高級可視化技術讓影像診斷更輕鬆
    隨處可及的影像診斷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發展,醫院的診療工作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現代化檢查結果,CT、磁共振等醫學影像檢查普遍應用,隨之而來的是醫學影像數據海量增長,不僅給數據中心造成巨大壓力,也為醫師的快捷診斷帶來阻力。醫療領域在大數據時代迫切需要構建實時、便捷、全方位的應用系統,幫助醫師從海量數據中隨時提取有用信息,提高診斷效率。
  • 學術盛宴——第二屆生殖影像與臨床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中國)醫療集團婦產超聲臨床產品經理周敏醫生、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程琦醫生、範麗醫生等作專題學術報告,現場還有眾多來自國內外著名的婦科臨床、生殖外科、超聲科、放射科專家,並有7家醫院的同道進行病例分享。
  • 優寧維發布|HALO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的應用實例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tliforme, GBM)是最惡性的原發性腦腫瘤。常駐小膠質細胞和外周浸潤的巨噬細胞,佔GBM中非腫瘤細胞的一半。這些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與GBM的增殖、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有關,可影響化療、放射治療和免疫療法的療效。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網 胎腦路線圖顯示膠質母細胞瘤以祖細胞癌細胞為中心的三繫結構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是有限的。
  • Nature:研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新的治療靶點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為何最常見的致命的腦腫瘤在成人中會復發,並發現了未來治療的潛在靶點。膠質母細胞瘤(GBM),目前被認為是不治之症。儘管初始能接受治療,但這種癌症類型幾乎總是會復發。GBM發病率是一個快速增長的腫瘤類型。
  • 醫學影像雲平臺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醫學圖像的存儲和傳送成為可能,大容量的硬碟、圖像信息的壓縮技術、可讀寫光碟的應用,使醫學圖像可以大量存儲。最新的計算機技術不但可以提供形態圖像,還可以提供診斷思維學習訓練,使醫學圖像診斷技術走向更深層次。
  • 運用生物3D列印建立高度異質性的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
    責編 | 兮膠質母細胞瘤是致死性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1】。膠質母細胞瘤具有高度異質性,其腫瘤微環境是一個包含腫瘤細胞,巨噬細胞,以及多種體細胞的高異質性動態系統。他們運用數字光處理3D生物列印技術和透明質酸(HA)衍生材料,將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巨噬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前體細胞(NPC)按照健康組織包圍腫瘤組織的結構分布,建立了3D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體外模型。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日前,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尹金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 「ARS2/MAGL signaling in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 百時美施貴寶Opdivo膠質母細胞瘤3期臨床錯過主要終點
    CheckMate-548試驗是一項隨機、多中心的III期臨床研究,試驗參與者主要是新診斷的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甲基化的GBM患者,試驗的目的主要是對比Opdivo聯合標準治療方案(替莫唑胺+放射治療)相對於單獨應用標準治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
  • 愛康國賓正式成立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
    據愛康國賓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介紹,此次愛康國賓投資近2000萬元引進了全球頂級配置的西門子3.0T核磁共振設備,並任命來自臺灣的原臺北榮民總醫院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創辦人兼主任、資深放射科專家鄭慧正博士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的首席醫療官;美國杜克大學大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擬將出任美國白宮大腦計劃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之一的宋無名教授將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首席科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