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走廊裡,穿著病號服的女患者小陳拄著單拐一步步走動,身邊滿頭白髮的父母忍不住拍手鼓勁,興奮之情不亞於初為父母時見到孩子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更讓這家人開心的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對比手術前後的影像報告,曾經威脅小陳的7釐米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這意味著治療是成功有效的。
今年3月初高亮看到小陳時,她已經癱瘓在床,半身不能動彈,正在逐漸失去語言能力和吞咽功能。
這一切,都是小陳腦中的膠質母細胞瘤帶來的。腦膠質瘤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腫瘤,而膠質母細胞瘤更是惡性程度非常高。這種腫瘤生長速度非常快,且容易與周圍組織粘連,無法完整手術切除,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
疾病的到來毫無徵兆。
2019年夏天,小陳下班回家總是覺得很累,到了年底,她更是時常頭暈,懷疑是頸椎不好,做了幾次治療。後來又發現視力不好,一檢查近視度數確實加深了200度。
2020年1月3日,小陳突然一側手失去知覺進了醫院,這一天後,小陳的病被鎖定在了腦部,但當地醫生的判斷是「良性」。一段時間後,不放心的小陳一家到另一家醫院檢查,得出了惡性腫瘤的結論,但因為臨近春節,沒有安排立即手術。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日長夜大」的腫瘤,眼看著症狀日益明顯,老陳決定繼續求醫,希望能儘快手術。他帶著女兒去了濟南、北京,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醫院暫停了手術,同時不少醫生看了小陳的病情表示開顱有風險,甚至認為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一直到2月底,小陳都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最後,經過小陳同學的介紹,這個絕望的家庭得知了高亮的名字。去不去上海?老陳堅持要去,小陳卻已經不抱希望。見到高亮前,38歲的小陳幾乎就要放棄治療。
最終是10歲兒子的話說動了她——「媽媽你為什麼不去做手術?」
來到上海時,小陳腦中的膠質母細胞瘤已經有7釐米,沿著基底節、腦幹生長,腫瘤帶來的壓迫造成了小陳半身的癱瘓和各種功能的迅速喪失。如果不立即治療,小陳很快就會面臨呼吸的困難,危及生命。
在賓館隔離14天後,小陳住進了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
小陳一家曾遍尋全國最好的醫生,得到的答覆都是兇多吉少。手術前談話,老陳還是沒忍住問高亮,手術成功的把握有多少?他的回答:七八成。
面對小陳的病情,敢說「七八成」的醫生極少,高亮說,底氣來自於這麼多年處理疑難疾病的經驗,以及團隊在術後重症醫學上的保障能力。
「不能說開了刀下了手術臺,治療就結束了,我們有強大的重症醫學團隊保障病人手術後安全度過危險期,以及術後的康復。」高亮明確向老陳一家交代了風險,別人不敢開的刀,這裡卻把「七八成」分析得明明白白。
老陳聽了堅定地要求:做,我們馬上做手術!
3月11日,高亮帶領團隊為小陳施行了腦部腫瘤切除手術,長達十小時的手術從天明做到日落。
手術很順利,在不損傷大腦正常功能的情況下,巨大的膠質母細胞瘤儘可能乾淨利索地切除了,手術後小陳直接進了神經外科重症監護病房,重症醫學團隊日夜監護治療,幫助小陳度過了手術後最危險的階段。
如今距離手術已經5個多月,小陳可以拄著單拐行走,曾經偏癱的手腳功能正在康復中。高亮介紹,出了重症監護後,小陳又接受了放化療,還在康復醫院接受了專業的康復訓練。
度過危險期開始康復後,神經外科組織的多學科團隊(MDT)還為小陳制定康複方案、治療方案和營養方案,包括指導她科學的生活方式(飲食、睡眠等),避免疾病的復發。
成功救治小陳這樣危及生命的腦腫瘤患者對十院神經外科來說並非首次,再一次創造了生命「奇蹟」,剛獲評2020年度「上海好醫生」的高亮也感到作為醫者的職業成就感和喜悅,不過他表示,比起「奇蹟」,成功的原因首先來自團隊有著處理複雜病情的經驗和能力,其次源於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和相互信任。
8月底,老陳帶著小陳辦了出院手續,他們準備回山東老家繼續後期康復治療,5個月來醫患共同的努力帶來了新的希望,老陳言辭中滿是感謝:「特別感謝高教授,他救了我們三家人。」
作者:李晨琰編輯:沈湫莎責任編輯:顧軍
【來源:文匯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