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愛玩是小孩的天性,每個小朋友的性格和思想不同,小朋友採取一些奇奇怪怪的舉動,但是小朋友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總會鬧出一些令家長膛目結舌的事情來。
01熊孩子「拆家」的圖火了,養個娃真難
有的小朋友看平時媽媽敷面膜感到好奇,就會用紙巾摳出三個洞洞來,學著媽媽平時的動作,把「面膜」敷到臉上,大大的紙巾貼在小小的臉蛋上,寶媽看到氣不打一處來。
有的小朋友充分發揮了愛吃和好奇的天性,拿到東西就想著要嘗一嘗味道,拿到一包紙巾,便把紙巾抽出來,放入嘴巴嘗味道。
有的小朋友看到爸爸的剃鬚刀也想試一試,就用剃鬚刀當作玩具,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奇特的髮型。
有的小朋友把一箱的牛奶全部拆開用吸管插進孔裡,好像要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超強,把所有的牛奶都給打開了。
還有的小朋友把麵粉當作玩具,玩得滿身滿臉滿地都是麵粉,他們卻沒意識到做錯了什麼,哈哈大笑,玩的不亦樂乎。
寶媽們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感到頭疼,可他們卻不能懲罰孩子們天真的做法,只能默默安撫自己:「自己生的娃,不能打」。孩子們在做出奇怪行為的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對的還是錯的,這也印證了行為意識有多麼的重要。
02「行為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有哪些?
1. 行為意識影響孩子對行為的了解和認同
一個小孩,行為意識決定了他們對所做行為的理解,沒有行為意識,孩子就很容易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受家長認同的,因為他們沒有底線,沒有對錯的意識。所以讓孩子明白行為的對錯十分重要。
2. 行為意識是好習慣的標杆
孩子有了行為意識,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缺乏行為意識就很容易滋生孩子做壞事的習慣。所以,作為家長要及時地培養孩子的行為意識,及時在孩子做錯事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3. 好的行為意識為孩子的人生發展做鋪墊
有著一個好的行為意識意味著孩子會懂得約束自己了,這樣的話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要求自己,形成一個良好的培養過程,讓孩子長成一個踏實懂事的性格。
03面對「熊孩子」的行為,家長該怎麼做?
1. 學會和孩子溝通
熊孩子做出一些不對的舉動,一定有一些原因。為什麼這樣做?這是作為家長第一個要了解的。其次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你應該這樣做——把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告訴孩子,並且承諾孩子,這樣做父母會以你為驕傲。
2. 在家中設立規定,令行禁止
家長要做到不心軟,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認真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後果,如果事情再發生第二次,一定要嚴格懲罰孩子,從根本上告訴孩子事情的嚴重性,扼住孩子壞行為的根源,讓他對此事產生畏懼。
04結語
如何培養好孩子是父母一生要學習的課題,養育一個孩子不是要讓他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而是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目中無人的人。
這邊提醒大家,作為家長,身教永遠比言傳更有效,要讓孩子在一個優秀的成長環境下長大,家長更要擔起以身作則的責任。
關於今天的話題,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