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歷史長河,從古代開始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便從未停止;放眼當今全球,各國家之間的關係亦可謂變幻莫測,今天是並肩作戰的「國友」,明天可能就是相互廝殺的「國敵」,以至於分不清是敵是友。
而令人意外、令人吃驚的是,中國與巴基斯坦貌似是個例外,兩個國家的關係並沒有好一陣歹一陣,而是一直和平共處,友好往來。
那麼,這其中到底潛藏著什麼秘密呢?中國與巴基斯坦能長久維持這樣一種理想狀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這與兩國之間的互幫互助是離不開的。
1757年後,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再次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個自治省。1951年5月21日,中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多次武裝衝突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中國與巴國兩個國家的關係。在1960年初,中國的國際地位遠不如今日這般顯赫,當時的中國與美國、蘇聯之間的關係較為僵硬,而美蘇同時也在極力向印度示好,試圖說服印度共同對付巴基斯坦。
當印度有美蘇撐腰後,便開始仗勢欺人,在20世紀前後共發起了多場戰役。
印度首先便向它的鄰近國家--中國挑釁,為此才有了後來中國對印度的反擊,由此,兩國之間關係也開始走向僵局。順理成章地,中國與巴國開始慢慢靠攏,兩國關係日益緊密。再加上在後來多次的印巴戰役中,中國都慷慨解囊,即便是在國家處於低迷狀態,自己發展都成問題的窘境下仍然堅持幫助巴國,不僅給予生活物質的支持,還給與技術上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巴兩國第3次戰爭爆發時,蘇聯選擇了站在印度這一邊,並對其積極扶持,而與之匹敵的巴國則遭到美蘇的殘忍拋棄… ...就在面臨亡國的困頓之境時,印度邊境受到來自中國軍隊的壓力,這給巴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
中國這次的關鍵出擊,不僅使得巴國脫離亡國危險,更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密。
在相對和平沒有硝煙的時代,巴國也會時不時的得到來自中國的幫助。這不單單是平常物資的扶助,更有國家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喀喇崑崙公路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它是中巴兩國共同修築的鐵路,象徵著中巴兩國的友誼,該公路途徑中國新疆喀什、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等,期間還包含著中巴邊境口岸,最南南至巴國的塔科特。
一條長達一千多公裡的鐵路,在中國境內有近四百多公裡長,而為了修築該鐵路,中巴兩國將近有七百人因此而犧牲。而在中國面對自然災害時,巴國同樣以中國對待它的方式給予回報。在汶川發生地震時,全中國共同為四川地震災區哀悼,巴國二話不說,在中國人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調來了物資,有些甚至是自己國內用於應對緊急情況的儲蓄用品。
其實,中巴兩國的關係也並非一蹴而就從一開始便這麼彼此合心意的。
早在一九五一年,中巴兩國便已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一開始兩個國家之間並沒有多大的交流,正是由於各種機緣巧合以及在說變就變的國際關係影響下,兩國的關係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中國自身的發展道路走的艱難曲折,而「外患」也源源不斷。在90年代時,美國聯合其他當時在國際上有著相當地位的國家,試圖打壓中國,以此消磨中國的銳氣。而就在制裁議案即將通過時,巴國始終秉持自己的主張,堅定的維護中國。
在巨大壓力面前,巴國不似其它與中國關係友好的鄰國放棄自己的投票權,而是無所畏懼,沒有絲毫的猶豫,毅然決然的選擇堅定。無可厚非的是,當時巴國所投的反對票取到了關鍵性作用。正是這堅定的一票,使兩國之前關係更加堅定。
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的熱情也是有目共睹的。2011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做了一項調查:關於世界各國不喜歡中國人的比例,結果顯示全世界最喜歡中國人的是巴基斯坦人,第二喜歡中國人的國家大家一定想不到,這個國家就是朝鮮,而第三名就是伊朗… …
當然,這麼排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即便是這樣,巴基斯坦排第一肯定是無可厚非的。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遭受了諸多白眼與反對。在不被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看好的情況下,巴國選擇相信中國,同時,也是在眾多穆斯林國家裡,率先帶頭承認新中國的穆斯林友人。正是兩國之間的相互堅定與支持,才使得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友誼之路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