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由於缺乏對材料題的答題格式和答題技巧的了解,答題混亂,導致得不到高分。不知道同學們是否發現,每年的教師資格考試材料分析題考察的知識點都十分固定。
教育觀
考點:五個關鍵詞——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創新、實踐、合作。
模板一
該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正確的,符合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1)素質教育觀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不是面向少數學生,而是面向每一個學生。材料中某老師符合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2)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材料中某老師符合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3)素質教育觀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質疑的精神以及動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師符合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4)素質教育觀是一種合作性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材料中某老師符合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模板二
該教師的教育行為是錯誤的,違背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1)素質教育觀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不是面向少數學生,而是面向每一個學生。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2)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3)素質教育觀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質疑的精神以及動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4)素質教育觀是一種合作性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學生觀
考點:學生的本質屬性——發展中的人、獨特的人、獨立的人。
模板一
該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正確的,遵從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1)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連續不斷發展的個體,其身心發展具有巨大的潛能。材料中某老師遵從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2)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獨特的個體對單個學生的發展而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材料中某老師遵從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3)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的主體,是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材料中某老師遵從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模板二
該教師的教育行為是錯誤的,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1)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連續不斷發展的個體,其身心發展具有巨大的潛能。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2)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獨特的個體對單個學生的發展而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3)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的主體,是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材料中某老師違背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學生觀……
教師觀
考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角色。
模板一
該教師的做法是正確的,符合素質教育下教師觀的要求。
(1)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發展的促進者。教師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材料中某老師……
(2)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課程的忠實實踐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材料中某老師……
(3)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倡導教師在教學改進而研究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材料中某老師……
模板二
該教師的做法是錯誤的,違背素質教育下教師觀的要求。
(1)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發展的促進者。教師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材料中某老師……
(2)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課程的忠實實踐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必須要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材料中某老師……
(3)教師觀強調,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倡導教師在教學改進而研究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材料中某老師……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考點:24字規範要求——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模板
該教師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他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1)該教師違背了「愛國敬業」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熱愛祖國和人民,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材料中……
(2)該教師違背了「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材料中……
(3)該教師違背了「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嚴慈相濟保護學生安全,關愛學生健康,不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材料中……
(4)該教師違背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材料中……
(5)該教師違背了「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衣著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關心集體,尊重同事、尊重家長,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己之便謀取私利。材料中……
(6)該教師違背了「終身學習」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用於創新。材料中……
真題解析
中學真題材料
讀初二時,新來的語文老師以「春遊」為題,讓我們寫一篇作文,我寫了一次與爸爸上山採楊梅的經歷,由於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寫得有聲有色。
這個語文老師對班上的情況不了解,並不知道我是班裡最差的學生,在批改完作文後,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優秀的範文,老師拿著我的作文本聲情並茂地大聲朗讀著,我一聽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來。語文老師讀完了以後,就對全班同學說:「請寫這篇作文的同學站起來。」我在後排怯生生地站了起來,全班同學以驚奇的目光注視著我,我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老師在讀完了我的作文後,還分析了作文好在什麼地方,並給了我幾張空白稿紙讓我再謄寫一遍,然後在班裡牆壁上開闢一個作文園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園地裡的第一篇範文。
由此,我找到了自信,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一無是處,我也有很多閃光點。自從那以後我開始要求自己堅持寫周記和日記,並送給老師批改。老師在看完之後要麼寫一句評語,要麼蓋上一個「優秀」字樣的圖案,我非常滿足。寫日記這個習慣從初二開始一直保留至今,現在我的日記本已達五十多本了。(教師幫APP整理)
問題:請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材料中語文老師的教學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答:材料中語文老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以下學生觀:
(1)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材料中的「我」被激發了學習動機,找到自信後,能夠從「最差」變為「優秀」,並持續努力學習。
(2)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我們要樂觀估計學生的天性,做到多看優點、多讚美。材料中語文老師對「我」的作文大加讚賞,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行為,使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的關懷。材料中語文老師當堂宣讀作文,分析優秀之處,並讓學生站起來接受大家「驚奇」、讚賞的注目禮,體現了對學生的尊總和關懷。
(4)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材料中的語文老師雖然無心插柳,但這種既往不咎,體現了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
小學真題材料
王老師教六年級語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其實要批改堆積如山的作業也是一種折磨。他想,學生完成這些作業肯定不輕鬆。
一天下午放學前,王老師突然想,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設計一次作業會怎麼樣呢?就叫「自設作業」吧。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學生時,學生很驚訝,作業還有自己設計的嗎?同學們感到既新鮮又激動。
第二天,王老師帶著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開了那一份份作業,著實吃了一驚!有「老師,我考考您」,有「小發明介紹」,有「訴說我的煩惱」,有「我喜歡的名人名言」,有主題班會設計方案,有顯示個性的硬筆書法,有的乾脆是一幅自畫像……看著這些豐富多彩的作業,王老師激動不已!這些作業是同學們懷著極大的熱情設計的,那裡有學生的坦誠和率真,有學生的希望、喜悅、煩惱的困惑,還有他們對美的理解和對是非的判斷,這其中閃爍著創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師生之間與心的交流。
當下午放學前王老師把作業本發下去時,同學們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進書包的習慣,而是迫不及待地翻開作業本,品位著老師批改的一字一句。藉此時機,王老師指導學生把「自設作業」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
以後的日子,「自設作業」竟在許多學生的作業中生了根。王老師發現,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了。(教師幫APP整理)
問題:請從學生觀的角度,談談你從材料中獲得的啟示。(14分)
參考答案
答:通過材料,我認為老師應當樹立以下學生觀:
(1)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材料中王老師突發奇想的「自設作業」,激發了學生們的創作欲望,也證明了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能夠在主動作業中閃爍出創造和智慧的火花。
(2)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的關懷。王老師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這份信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在學生中「生了根」,這些充分說明,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尊重、信任,給予他們人文關懷,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成長。
(3)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自設作業的核心在於不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自由發展,學生在此情景下,產出的「豐富多彩的作業」,也體現出他們的不同。這也啟示我們要在教學中多注重差異,因材施教。
幼兒真題材料
班上的幼兒總記不住飯後漱口,一天早上劉老師找了兩個透明的塑料杯,放在桌上,其中一個杯子裡面裝滿了乾淨的水,早飯後劉老師讓小朋友接水漱口,並讓他們把漱口水吐在空杯子裡,並讓全班小朋友過來觀察。孩子們紛紛議論:「這兩杯水不一樣,一個很乾淨,一個很髒,那個杯子裡面的水有東西了」。劉老師問:「這些髒東西原來藏在哪兒啊?」他們紛紛說:「藏在小朋友的嘴巴裡,藏在舌頭底下,粘在牙上的,藏在牙縫裡的。」劉老師把裝著漱口水的杯子放在盥洗室。
午睡後,孩子們去盥洗室解便洗手,佳佳捂著鼻子說:「房間裡是什麼味道,好難聞」,這時,放杯子的地方圍著幾個小朋友正在討論著,孩子們指著杯子問:「這是什麼呀,真臭」,原來漱口水已經變臭了。這時劉老師走過來,見到孩子們一臉的驚訝問到:「大家想想這些東西在嘴裡會怎麼樣?」有的孩子說:「也會變得這麼臭,生出許多細菌來」,還有的孩子說:「原來我們的牙齒就是這麼被弄壞的呀」!「那吃完飯得把嘴漱乾淨」,有一位小朋友說:「我回家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吃完飯後也漱口」,自從那次觀察活動後,孩子們漱口再也不用老師提醒了。(教師幫APP整理)
問題:請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劉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答:劉老師的教育行為,體現了以下教育觀:
(1)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提倡幫助、引導啟發。劉老師對於學生不能做到飯後漱口,不是用強制要求的方法,而是通過設計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轉變觀念,進而改變自己行為。
(2)從師生關係上,劉老師能夠尊重、讚賞學生,和他們民主互動。劉老師對於學生的「發現」,適時互動,巧妙引導,並藉機誇獎,說明劉老師能夠平等對待學生。
(3)學生升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學生在劉老師的引導下,不單自己認識到不良的行為,願意改正,還表態要讓自己的家裡人也要改變,說明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4)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的關懷。劉老師民主的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給他們足夠的關懷,這些不僅給學生樹立了待人接物的榜樣,還促使學生積極改進自己不足,更好的發展。
-end-
資料來源:源於網絡,由教師幫官微(jiaoshibang111)、微博@教師幫官微進行整理,侵必刪。
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