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丁曉蕾
也許是 Ian Schrager 和搭檔 Steve Rubell, 最先發明了「精品酒店」這個稱呼,但精品酒店的概念,卻並非他們的獨創。1981年,一個叫 Bill Kimpton 的商人搶先幾年,在與紐約遙遙相對的西海岸,開出了美國境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精品酒店(Ian Schrager 的 Morgans Hotel 要 1984 年在紐約問世)。
後來,Kimpton 旗下的酒店不斷增加,沒有統一的Logo,沒有統一的制服,連名字都不太一樣——這樣的一個連鎖品牌,卻從舊金山起步,逐漸獲得全美國的市場認可,成為了精品酒店界的「鼻祖」之一和代表品牌之一。
上周,Kimpton 在臺北開出了該品牌在亞洲的第一間酒店和餐廳。這是品牌自 2015 年被 IHG 集團收購後,開始向全球拓展的重要一步。目前,金普頓品牌在全球擁有 67 家酒店,82 家餐廳,目前大部分酒店仍在美國境內,但這一情況從臺北金普頓開業開始,將很快改變。
酒店坐落於臺北大安區仁愛路四段臺北忠孝復興商圈,周邊時髦商店和餐廳林立,但又鬧中取靜,建築本身環繞在一片恬靜的居民樓和小公園中間,共有129間客房。
室內設計由我們熟悉的如恩設計研究室擔任,他們把自己擅長的風格融入臺北特色,在保證舒適度的同時,去營造一種對「都市綠洲」的想像。
酒店本身建築是住宅用途,改作酒店後,空間上的局限較大。但如恩想辦法突破挑高的限制,在大堂用顏色和線條製造視覺上的延伸;在位於十二樓的 The Tavernist 餐廳空間,他們採用鮮明濃鬱的色彩搭配縱直欄杆以木桌腳接地的拱型門牆,詮釋的臺北街頭的騎樓建築的同時,也讓空間有通透感。
酒店12層的創意料理 The Tavernist 餐廳,由曾任 NOMA 餐廳主廚的 James Sharman 主理,他把自己在全球、尤其是亞洲遊歷的靈感融入菜餚。
酒店客房設計使用了很多綠色元素,交錯各式金屬、黃銅、大理石與皮製材質,配以大量白磚瓦,取意於臺北建築的特色。
備品使用澳洲品牌 Atelier Bioem,獨特的香味組合讓人心情愉快,尤其是烏龍茶味道,很有本地特色。
水泥容器託著空氣鳳梨,讓房間富有人情味。
金普頓大安酒店作為金普頓在亞洲的第一家,很好的繼承了品牌精神——「以人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關聯」,並將之本地化。
每個客房裡有一張清單,列出了各種酒店願意免費提供的小物品,從捲髮棒、衣物除皺噴霧到隱形眼鏡鏡盒,都可以隨時領取。客房裡藏著很多「小心思」,迷你吧上面放著以臺灣特產大同電飯鍋為原型的容器,衣帽間旁則擺著臺灣人家必備的竹製按摩滾輪供客人免費使用,頗見巧思。
「 Social Evening Hour 」是金普頓酒店自成立之初就有的經典傳統,利用晚餐前的一小時,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金普頓大安酒店,每天傍晚五點半到六點半,酒店客廳 (Lobby Living Room) 都會提供各色酒水飲料供客人享用,根據時令不同,還會有不同的特色調酒,最近正值楊桃上市,所以客人可以喝到以楊桃汁為基底的調酒。酒店還設置了本地體驗官「Ms. K」,可以根據旅客需介紹本地文化,提供出行建議。
金普頓酒店自1992年起就在全品牌推行「 Pet Friendly 」寵物原則,金普頓大安酒店也不例外,無論什麼寵物——鴨子、浣熊甚至是羊駝,只要兩隻以下且可進入酒店電梯,客人就能攜帶共同入住。訂房預約時若告知寵物類型,金普頓大安的員工還會貼心的準備招待寵物的小驚喜。
在空間緊湊的「Living Room」,還設有24小時酒吧「Honor Bar」,吧檯中提供各式酒精、軟性飲料,客人一切都可以「DIY」,自己調酒,自動付費。早晨的時候,這兒又搖身一變,「Morning Kick Start喚醒晨間活力」的自助式飲料臺,除了自助的飲料之外,還會準備臺北人早餐必備的熱豆漿與穀物棒。
2003年起,全世界的金普頓酒店就開始在客房中提供免費的瑜珈器具以及24小時的瑜珈頻道。在臺灣,金普頓酒店與本地知名的瑜珈品牌 Easyoga 合作,定製視頻課程。酒店門口還提供租借自行車,自行車是由臺灣設計師手工製作的特別款式,好騎好看。
若要更多理解金普頓品牌,那就要從創始人 Bill Kimpton 本人談起。在進軍酒店業以前,品牌創始人 Bill Kimpton 是一個成功的投資家,但同時也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那些頻繁的商務旅行讓他感到焦慮和孤獨,從而加重病情。跟 Ian Schrager 一樣, Bill Kimpton 也常去歐洲出差,1970年代中後期,歐洲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設計和服務都更精緻的小型酒店,Kimpton 也因此認識到了這種小型酒店的魅力。他受到啟發,也想在美國開酒店,從切身經歷出發,他希望自己的酒店可以幫助旅行者們緩解旅途帶來的壞心情,成為「旅途中的家園」。
他買下了舊金山的一家酒店 Clarion Bedford Hotel 並將之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美國東西海岸的生活方式與審美原本就大相逕庭,而同源的精品酒店的種子,在東西海岸,也結出了不同模樣的果實。Kimpton 喜歡復古風,也關注健康和飲食,他致力於收購富有趣味的老建築,並為之配備上一家可以服務周邊社區的餐廳;Schrager 和 Rubell 則把自己擅長的夜店風格和經營方式融入了酒店的公共區域。
如何營造家的感覺?Kimpton把他從歐洲大陸體驗到的那些「小確幸」用在了自己的酒店裡,溫馨的空間,加上一種個性化的、讓人感到親切的服務;他還獨創了「葡萄酒時段」,讓旅客有機會認識彼此和酒店裡的服務人員,創造出人際交流的機會和空間。幾年後,他又在客房裡放進了金魚,為孤獨的旅人們作伴。
他還感到一個人在客房吃room service的體驗尤為寂寞,所以在餐廳裡設置了開放的吧檯和廚房,每個客人都可以自在的在吧檯前吃上一頓熱乎乎的晚飯。跟Bartender、服務生或者旁邊的人或有或無的閒聊兩句。
如果你對抑鬱症或抑鬱情緒稍有了解就會發現,Kimpton 的種種善意舉動幾乎是抑鬱情緒的對症良方——舒適的空間、好的食物、適當的酒精、綠植和適度的人際交流和運動。Kimpton 在自己的酒店裡,把好的生活作為一個整體提供給客人。
有關這一點,Kimpton 酒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每間金普頓酒店都最大化個性設計和本地特色,而酒店品牌的統一logo「Kimpton」,則往往會被弱化。有關「品牌」的那些讓人感到統一和標準化的東西,幾乎都體現在「軟體」上。
Kimpton是最早把優秀的餐飲體驗與酒店服務結合在一起的人。1989年,他與名廚 Woldgang Puck 合作在旗下的 Prescott Hotel 開了餐廳 Postrio,在當時尤其是美國的酒店業環境下,酒店餐飲非常必要,但實際體驗卻極其乏味,Kimpton 最早看到了這方面的需求並作出改變,啟發了一大批後來者。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Kimpton 從一開始就著重本地設計、本地食物,講究企業責任和社區交流,其理念的領先,是緊緊紮根在西海岸的生活與文化理念之上的。同期的精品酒店,多少有些精英主義,有點「勢利」的感覺,但在 Kimpton,客人無論穿著打扮是否貴氣精緻,總能得到熱情服務。Kimpton 還是舊金山地區第一個公開宣布支持 LGBT 群體的酒店集團。
Kimpton 本人還信奉好的服務來自快樂的員工,重視員工福利。即便他去世以後,Kimpton 也常年位列美國最佳僱主公司的名單之上。
自1981年來,Kimpton 酒店品牌成長壯大,發展出了許多特色,但在 IHG 集團2015年的正式收購之前,品牌的足跡仍僅限於美國。2015年以後,Kimpton已經先後在開曼群島、荷蘭、愛丁堡、倫敦和臺北開出了新酒店,未來還有更多計劃,計劃的目的地國內有上海、南京、三亞,歐洲則有巴黎、巴塞隆納、法蘭克福等地。
地址:106臺灣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7巷25號
網站:www.ihg.com.cn/kimptonhotels
價格:1631元每晚起
圖片來源:品牌提供、記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