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傳統畲族古村落
福建羅源福湖藍家大院
原創 記者:張桂守
福建省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福湖畲族村,之西有一低地,溪洪爆發時常被淹沒,則成為湖,村民為求逢兇化吉,稱之福湖;又說畲族人自廣東遷居此地,為尋求福地,而稱之福湖。福湖是國家級特色村寨和省級生態村、文明村、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精品村、美麗鄉村、旅遊特色村、綠化示範村以及三星級鄉村。
福湖畲族村,石牌坊,單開間,雙坡頂,歇山式。
正面,一副楹聯是原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藍致和撰、雷珠珠書寫曰:
高辛恩榮賜永福,
盤瓠庇護興金湖。
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因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kù)高辛氏出生在高辛而得名。
帝嚳(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姬姓,名俊,華夏族。生於高辛,故號高辛氏,黃帝曾孫,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裡天帝帝俊的原型。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
姬俊5歲時(前2270年)受封為辛侯,15歲(前2260年)輔佐叔父顓頊,前2245年(顓頊78年)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嚳元年。前2245----前2176年在位,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於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摯、棄、契、帝堯之父。
盤(盤)瓠[pán hù]:古神話中人名。據《後漢書·南蠻傳》、晉幹寶 《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帝嚳 ( 高辛氏 )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龍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 。按,《玄中記》作「盤護」。後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 帝嚳 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
每年「三月三」,福湖畲族村都會舉辦傳統歌會和民俗迎神祭祖活動,「三月三」這日,福湖村寨畲族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岱江邊,乘竹筏於江邊上對歌,縱情歌舞,熱鬧非凡。生長在青山秀水山區的畲族姑娘,明眸皓齒,白晰清麗,少女烏髮上用紅繩子扎繞辮子,圈盤在頭上;已婚婦女則用紅繩子紮成高高隆起的鳳凰頭,又稱鳳髻。她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腰扎鳳凰尾腰帶,與金鳳凰媲美,因而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畲家文化習俗,令遊客目不暇接。
藍氏大院,第四世開基高祖藍玉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宅在神龜福地背上,土木結構,佔地面積3986m。坐北朝南,三進,面闊五開間,共設房間238間,進深五柱,抬梁、穿鬥式構架,硬山頂。歷經二百四十多年,歲月滄桑,仿佛在告訴人們歷史的悠久。
門亭,上方懸掛「進士」匾額,是清同治四(1865年)年,藍向葵考進第六十一名進士。
大門,兩邊一副楹聯曰:
汝南高閥,
四鄉流芳。
閥:指在某一方面有支配勢力的人物。
這一副楹聯大意:是藍氏始祖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四鄉鎮。
廳堂,抱柱二副楹聯曰:
溯潮州入漳泉,歷代冠裳貽燕翼;
由興化到連羅,累朝簪笏繼蟬聯。
潮州:指廣東省潮州市。
漳泉:漳州、泉州兩市。
冠裳:指官吏的全套禮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劉子澄﹞守衡陽日,以冠裳涖事,憲使趙民則嘗紫衫來見。子澄不脫冠裳肅之,民則請免冠裳。 子澄端笏肅容曰:『戒石在前,小臣豈敢。』民則皇恐,退具冠裳以見。」
燕翼:也作燕翼貽謀。燕:安;翼:敬;貽:遺留。原指周武王謀及其孫而安撫其子。後泛指為後嗣作好打算。
成語舉例:《宋史·樂志九》:「權輿光大,燕翼貽謀。」
興化:福建省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連羅:指連江縣、羅源縣。
簪笏:冠簪與手版,為古代仕宦者所用,故比喻為官貴顯。唐.王勃〈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裡。」唐.白居易〈初除戶曹喜而言志〉詩:「弟兄俱簪笏,新陞嫜衣巾。」
蟬聯:亦作「 蟬連 」。綿延不斷;連續相承。
《史記·陳杞世家》唐司馬貞述贊:「蟬聯血食,豈其苗裔?」
持正蹇直,
彈核觸邪。
蹇直:猶言忠貞耿直。蹇,通「 謇 」。《明史·黃道周傳》:「故輔臣 文震孟 ,一生蹇直,未蒙帷蓋恩。」
彈核:指彈劾,是指立法機關對政府高級官員違法失職進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種制度
觸邪:謂辨觸奸邪。古代傳說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觸不正者。《晉書·束晳傳》:「朝養觸邪之獸,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臣職在觸邪,不勝其憤,謹録奏聞,伏候勑旨。」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幼海議本》:「青瑣初開散御香,掀髯長笑入朝陽,觸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壽李溉林明府百韻》:「觸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作者:張桂守 書法楹聯評論家
現任:《書法報》社 福建寧德工作站 站長
《書法導報》社 福建工作站 站長、記者
足跡遊遍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夢為馬 以汗為泉 不忘初心 不負韶華。拙作及藝術作品散見於《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閩東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