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或圖騰崇拜在每個國家都有其歷史,因為這些偶像或圖騰經過幾百年甚至一兩百年的沉澱,早已融入人們血液的基因裡,對於像中國這樣歷史久遠的國家,更是如此。所以,中國遍布江南林林總總的許多偶像或圖騰,被建成廟宇、雕像來供人祭奠、瞻仰,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關公像。
「關公」崇拜自宋以來,就已經作為一種圖騰崇拜,而進入中國人的」神「級序列,崇拜關公其實也是崇拜一種有史以來的正能量,崇拜關公,就崇拜」信「和」義「,而有了」信「和」義「,你所從事的生意就會招來源源不斷的客源,這樣,財富就不期而至,所以」關公「崇拜,不知不覺就轉化為一種財富崇拜,所以關公就被賦予了」武財神「的美譽。
但現在,湖北荊州巨型違章建築「關公像」,世界最高57.3米巨型「關公像」經營不善,到底是拆還是遷?來看看專家給出的建議。
10月初,中國住建部通報,湖北省荊州市在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內建設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3米,違反了經批准的《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現在,雕像面臨著是拆還是遷的問題,從而引發了廣泛關注。
為什麼大關公雕塑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背後是荊州古城巨大的歷史價值:荊州是我國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已經擁有2800多年歷史。而此雕像作為一個近代建築,其違反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且經營不善,這是今年10月初,住建部對湖北荊州這尊巨大的「關公雕塑」的定性,這就是「關公雕像」去留帶來的風波。
但是對於違法建設的查處,其實要區分不同情況採取不同處罰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的,真不能一刀切。從荊州的整個發展來說,無論是拆還是遷,都會造成一個比較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現在通過遷移把它安置到一個符合規劃、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也不失為一個上策。
但是這個無法遮蔽的違建塑像,到底是如何建起來的呢?投資方辯稱,他們是把把它當成藝術品。在2014年,通過規避相關法規建築起來的,心想著可以「生米煮成熟飯」,再加上能帶來更好的經濟和文化效益後,就可以得到「豁免」,但現在兩個目標都沒有達到,就造成了現在的尷尬局面。
但法規就是法規,開始審批的是雕像底座,加建了雕像就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雕像在古城外318米,屬於古城歷史城區開放空間,此區域限高24米,雕像整體高57.3 ,就違反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難道這些法律條例,建設者一開始不知道嗎?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杰認為。無論是建築還是藝術品,只要影響了歷史城區整體風貌都應控制,同時這樣的巨型違建雕像能夠建成,也反映城市對歷史文化名城認識不清晰。
那麼荊州的巨型關公雕像是拆?還是遷?
張杰給出的答案是,沒有有明確的答案,因為業界和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拆和遷,對於「關公」作為一個圖騰,都不是個更好的選擇,況且經濟上需要二次投資,也是個非常不經濟的做法。
這就又回到問題的源頭上來了,建設者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建設理念,應當首先遵循已有法規,予以敬畏,同時無法無天,先斬後奏;生米做成熟飯的做法,也讓後續的處理者左右為難。
那麼,荊州的巨型關公像到底是拆,還是遷呢?希望大家在評論區討論一下,如果能搞個投票,也可以看看大家對這個問題的主流看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