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資材管好,醫院「通關」有數?
醫療資材(Material)指為維持醫院正常營運所需要的資產及耗材,包括醫療儀器設備、器械、藥品、試劑、醫用氣體、衛材、布類品、文具、表單、食品、清潔用品、工務維修材料及油品等供應品。
醫院資材管理技術要求高,涉及範圍很廣,包括裝備、後衛材、藥品、被服、油品、包括儀器要送修的耗材等,樣品種類繁多,價格差距大,使用廣泛。臺灣資材成本比率高,僅次於人事成本,約佔醫院成本的三成。做好醫院資材管理,要做到確保品質,符合保證患者安全的規定;品項不能太多;量保持在恰到好處,既減少成本,也不短缺,使用量若需要10個,加上安全存量後,準備12個、13個即可;成本降低。
要做好醫院資材管理,事前準備必須要做一次「苦工「,對醫療資材進行分類、編碼,集合資訊化,盤點時才能省工且準確迅速。分類建檔,財產清單、藥品報表等多達幾千種,怎麼辦?靠的是資訊系統,在臺灣常用的兩種資訊系統,一是條碼,一是RFID晶片。買進耗材、衛材時即有國際商品碼,醫院的資訊專家若能結合國際商品碼,自動扣庫,就可統計用量及計價,不然則需自編且產出條形碼,結合信息進行盤點及扣庫。
RFID晶片做儀器管理有其優越性,但它成本比較高,一般只用在高價儀器。RFID晶片可以分為低階和高階,高階的可存取資料,維修記錄也可以長期保存,使用者只要上線就會傳輸出去,告知儀器正在被使用,甚至回報所在位置。在現行臺灣健保制度之下,成本控制更是要求,醫院資財管理常用的還是條碼。
圖片一 美國醫院庫房,RFID晶片隨物品放置
圖片二美國醫院在急診各個分區柜子放衛材,員工輸入各自的員工碼就可取出衛材。
資材,三員「大將」管好家
1、存量管理——安全存量做足功課
臺灣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不同規模的醫院使用的耗衛材和儀器不同,都是依照自己醫院的經營計劃來做用料、進貨、採購的計劃。比如在採購有標準化作業流程及籤核權限,會依金額有不同權限,若每項採購都需要院長籤字,流程時效就會太慢。如醫院可規定,10萬元以上由採購部門主任籤字;100萬以上需要院長和副院長來籤;200萬以上的儀器需要經過任務管理委員會討論決定。
除此之外在管理機構裡要配備專業人員,要會訪價、議價、審核資格、進行供貨商評價與管理的工作。
臺灣醫院評鑑中要求的質控管理,會評核醫院有沒有做好安全存量和災難醫學的應急準備。醫院的安全存量是多少?標準是3天,再加上一個變量(採購期程),如果額外還需要兩天採購,就是3+2天。
除了安全存量,我們還要了解災難醫療發生時,醫院有沒有針對災難醫療的特殊解決方法,臺灣規定一旦災難醫療發生時,每家醫院急診必須準備哪些醫療資材,政府已做出了最低限度的規定。
ABC分析法
存量管制方面,建議使用的是ABC分析法。就是A指量很少但很貴,佔醫療費用成本比較高的物資,但它品項是少的,可能需要每天甚至每班去盤點還剩下多少。C就是便宜的大多數衛材,如紗布、空針、棉花等,可以復昌式方式管理。B就是介於A和C之間,B一般來說量降至一定基準後要及時採購進貨。
圖片:ABC分類表
2、採購管理——聯合好議價,好互援
在臺灣採購的需求來自醫療需求,由醫務部、醫療部反映,需要這樣的機器,或是醫療部門跟檢驗部門表示希望開展這樣的檢查項目。以檢查、檢驗儀器採購為例,要經過兩個部門,儀器購買要經過醫療部,檢驗設備會經過醫療技術部,這兩個部門反映需求後,採購作業就會做評估醫院是否投資設備,完成後再找合適廠商做議價工作,等到議價完成後,與廠商籤訂合約,設備引進後要驗收、測試、教育訓練,規範操作以及注意事項。
採購分為集中集權、分權、混合式三種,我院屬於聯合採購混合式,即同集團內各醫院可以聯合做採購,能實現最好的性價比,既保證品質,價格亦合理,比如一起調查購買電擊器,買20臺的議價空間大於買1臺,各種聯合採購形式由此產生。此外,還有一些宗教醫院或公立醫院(如:市立聯合醫院)旗下所有醫院也採用聯合採購的形式。
聯合採購項目可覆蓋所有醫療資材,包括儀器、耗衛材。每次籤訂合約是兩三年,期間物價波動也不受影響,節省各醫院物價和人力成本,此外,同屬一級採購,彼此了解你家買多少我家買多少,如果患者數突然增加,還可以實現資源互相支持。
3、儲運管理——先進先出有章法
儲運管理,驗收規範要求盤點,今天要買多少就要去盤點,盤點希望帳跟量相合,盤點的過程中就會發現為什麼當初買的有些過多。
對於醫院的盤點頻率,評鑑不會有要求,但是我們希望醫院要定期盤點(每周、或每半個月、或每月),規定好應該多久做一次盤點,做到心中有數。所有耗衛材必須先進先出,先進貨的先使用,以免過期。我們到醫院大庫房裡檢查,看看放置的藥品,耗材、水劑日期是否有秩序章法,如果沒有時序錯亂,即說明遵循了先進先出的原則。
貨的撥補有沒有到位?對於送貨撥補的部分,必須做到自動補充及服務到家。我們要求廠商直接撥補,分批到病房去,醫院不需準備大庫房做存儲,因為要先進先出並請專人負責,成本耗費太大。
再就是庫房,評鑑員檢查時首先要看門禁管理、臨職員工管控問題。門禁安全,即要求不能讓人和物隨便進出,門禁若是號碼鎖,則必須定期更改密碼。進入庫房後,我們要了解如何防火、防爆;溫溼度控制情況,有沒有紀錄溫溼度,以保證藥品品質;警報與外界的聯繫如何?是否設有中央監視器,中央監視站及派有專人監控管理。
這張照片是我在美國(Jackson Memorial Hospital)學習時看到的,送貨機器人,每天機器人代替人工送藥品和衛材給護理人員。不用人工改用機器人的好處是什麼?除了降低用人成本外,感染單位沒有人敢進去,尤其是感染重症單位,可以由機器人代替工作人員進去,避免被感染患病,這就是搬運管理運用得當的好處。
圖片:全新的機器人代替人工送補。
本文作者:張玲華 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院長室特助兼醫務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