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未來的自己就是由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刻積累而成的。
——遇言姐
這次春晚,我其實沒有看,但是全國人民都知道45歲的林志玲又成為了焦點。
我專門找了一段春晚的視頻,果然,志玲姐姐保持著嬌嫩的肌膚、緊緻的容顏,還有青春洋溢的身材。
這些都是被人盛讚得過了頭,過到有些令人反感。
有一位網絡大V說,一個人從來沒有核心作品,還能蹦躂得這麼紅,都是靠營銷。
可是我覺得,林志玲是把明明大家都可以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極致。
你明明知道少吃幾口飯就不會有肚腩,你也知道每天去健身會有一個好的狀態,這些似乎每天只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
但是你做不到。
工作繁忙的時候,你做不到。
但是放假的時候,你依然做不到,因為你躺在房間看電視。
45歲的美豔來自每一天每一刻的要求
你們知道一個45歲的中年女性要保持這樣的身材需要多努力嗎?
我還沒有到45歲已經覺得遙不可及,雖然不是什麼人間奇蹟。
也明明知道有一些道路可以通向理想的自己,但是越是知道這些普通的道理就越做不到。
比如保持長久的健身,保持克制的飲食,保持足夠的睡眠,保持美好的心態,同時要保持一定的財富投資用於微整形。
我想說的是,每一條似乎都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不是秘密。
健身,大部分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世界上最被浪費的一種預售就是健身卡,有80%以上的人買了就用過3-4次。
做飯,其實每天可能需要1個小時,但是我們寧願在APP上下單,然後等30-45分鐘外賣送到家門口,吃完又給自己體內製造了一堆垃圾,也給地球留下了一堆要經過幾百年才可以代謝的的塑料製品。
每次吃完外賣,自己都會嫌棄自己。
為什麼不能做簡餐?
為什麼不能保持每天25分鐘的有氧和瑜伽?
為什麼沒有活出更高階的自己?
我們未來的自己就是由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刻積累而成的。
或者說,你和那個45歲依然美豔的自己之間只有今天,和每一天。
諾獎獲得者的自我目標
1919年,在《堪薩斯城星報》畫政治漫畫的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被解僱了,報紙編輯的話是:「他不是太有創意。」
2012年,英國生物學家約翰·戈登爵士(Sir John Gurdon)因對生理學和藥學的傑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
▲約翰·戈登爵士是英國劍橋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併兼任麥格達倫學院院長,他在1962年發現細胞的特化是可逆的
可是當年他在伊頓公學的校長卻在成績單上這樣寫道:「我相信戈登想當個科學家,可照他現在的表現,這想法頗為荒謬。」
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五名,美國著名的歌手、舞蹈家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 去電影公司試鏡的時候,一個製片經理把他刷了下來,理由是:「他既不會表演,也不會唱歌,有禿頂現象,會跳一點舞。」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世人的否認和挫折都沒有阻撓他們對自我的追求,和實現自我目標。
自我目標有時候是多麼重要,雖然不是未來的諾獎得主和好萊塢偶像那種宏偉的,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夢工場式樣的目標,但在我們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目標,比如早起一個小時去鍛鍊,每天問自己一個問題,每周讀一本好書,或者聽一門好的課程。
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不是一個口號。
雖然要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或是好萊塢的大明星,都需要巨大的犧牲、艱苦的努力和研習,還要常年累月地培養並維護自己的才華。
但是小事情也非常重要——平時生活中的自律、自檢,其實是通向美好道路的一步又一步。
社會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讓人們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有兩個:挑戰性與可實現性。
挑戰性是讓人離開自己平時的舒適區,做出改變,並且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才可以讓你有足夠的成就感。
而可實現性又讓人覺得這件事情具體可以實施,並且距離自己的能力不會太遠。
我們應該在每一天裡定義一個新的、更好的自我。
看到別人,照亮自己。優秀不僅僅是完成別人眼中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活成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優秀是和更優秀的人在一起,用光明的力量前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