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1日,為了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美國決定向日本本土發動進攻,迫使日本投降。而他們的首要目標,即日本本土最南邊的衝繩。
進攻衝繩的計劃,在美軍內部的名稱叫「冰山行動」,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親自操刀制定,計劃集中約54.8萬人的海軍和陸軍部隊完成佔領衝繩的目標。
同時從軍備上來說,這次進攻的美軍也奢華到了極點,擁有航空母艦36艘、戰列艦22艘、艦載機2108架作為火力支援。
而此時日本方面,衝繩島陸地的守軍只有牛島陸軍中將的約10萬人組成的第32軍,海上、空中則都只能依託自殺性攻擊進行騷擾。
因而在美軍形成的幾乎完全壓倒性優勢面前,日本守將牛島陸軍中將選擇了「揚長避短」。即不學隆美爾在諾曼第登陸戰之後,全力爭奪海灘的計劃,選擇主動放棄衝繩的海灘,讓美軍得以輕鬆進入衝繩境內。
然後依託對當地地形的熟悉,修建鋸齒形狀的層層防禦措施,讓美國陸軍在進入衝繩之後,無時無刻不被「發現」,仿佛被拖進了一個高速旋轉的齒輪。
由於距離的原因,美國軍艦無法為上衝繩的美國士兵提供快速的火力支援,同時天上的美國戰機,在衝繩島一片叢林之中,難以發揮最大作用,扔空炸彈是為常態。
然而雖然日本在衝繩的防禦戰時,一度拖住美軍,讓其難以繼續進攻,然而美軍始終是在兵力、軍備上佔據絕對優勢,6月21日美軍佔領衝繩全境。但是損失上也確實讓人痛心,美國傷亡高達了7萬人。
相對的日本這邊更高,除了有11萬人的士兵損失,衝繩百姓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完全統計超過10萬人在戰爭中死亡。
至於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衝繩百姓付出了生命?核心原因莫過於日本在得知美國進攻之後,在本土執行了嚴苛的「玉碎」指令,即所有的日本百姓,理應為了天皇戰鬥在最後一刻。
在這個指令的要求下,日軍宣傳機器,先是營造美軍來了就會燒殺搶掠,讓百姓恐懼美軍的存在,提高他們打擊美軍進攻的雄心。然後將大量年輕力量編入軍隊,讓他們為抵抗軍隊的後勤負責,以及協助打擊美軍。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女學生構造的「山丹部隊」、師範學校學生組建的「鐵血勤皇隊」,他們都要求為了所謂的天皇,戰鬥在死亡的最後一刻。
同時除了要求勞動力入伍、用宣傳加深當地老百姓的恐懼之外,日本為了讓美國人在衝繩得不到任何補給,要求老百姓集體自殺,若不執行自殺,被巡查的日本官兵得知,往往會遭到被動的「自殺」。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衝繩戰鬥爆發之後,約2萬日本人被活活悶死在地道中,而前文提到的「鐵血勤皇隊」,成型的時候約有1780名少年,戰鬥結束之後其中一半以上約890人喪身。
作者推薦:蘇聯經濟不佔優勢,憑什麼跟美國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