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竟然是由一塊劈火柴製造的

2020-12-19 老衲侃春秋
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時期的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之父。

既然能稱之為文學家,那肯定在歷史上有被承認的作品存在,其作品是什麼呢?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

代表作為《述行賦》,全篇辭賦短小精悍,感情豐富,表達清晰,是一篇抒情小賦的力作。

《青衣賦》也是他感人至深的作品。這篇小賦,是他真實情感的流露。坦露的寫出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達了人類情愫與封建禮法的矛盾。

另外蔡邕還擅長碑記,詞句多用排偶句,在當時頗受推重。

蔡邕真跡

除了文學作品外,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數其書法作品了,他的篆書、隸書都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隸書,字間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

另外,他獨創的「飛白書」,作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這個書寫形式是如何創立的呢?這正應了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規律。

漢靈帝時期,要修葺國家圖書館,工匠們用掃白粉的笤帚在牆上寫字玩,這些工匠們不過都是些粗通文墨的匠人,在牆上信手塗鴉,不過是為了好玩而已。

但獨具眼光的蔡邕,從他們的寫畫中,受到了啟發,回來後仔細琢磨,從而創造了「飛白書」。

這種書體的特點是,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使人看來,具有獨特的美感。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就評價蔡邕的飛白書:「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當然,古代的文人雅士講究的是「琴棋書畫」,又稱為「四藝」,因為這四藝是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會的士大夫修身所必須的技能,所以也被稱為「文人四友」。

撫琴圖

蔡邕對琴的愛好,一點不亞於對文學和書法的興趣,也是機緣巧合,他的這麼一專注,卻鬧出了一個大動靜,製作出古代四大名琴中的「焦尾琴」來。

起初,蔡邕因仗義執言,得罪了朝中多名實權人物,被他們合力陷害,後來因罪被流放到吳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帶。

雖然是流放者的身份,但蔡邕的名氣在那裡,也是受到鄉鄰們的尊重的。

一日,有個鄰居請他赴宴,當他整理行裝之後趕去時,酒已進入中局,大家喝得興起,席上有位客人一時興起,坐在屏風後面給大家彈琴助興。

蔡邕到了鄰居家的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不由得警覺起來。

刺客

鑑於過去曾有過朝中重臣陽球,僱刺客刺殺自己的危險經歷,蔡邕十分謹慎,於是沒有進去,便按原路返回了。

請人的僕人一看客人什麼都沒說,剛到門口就轉身回去了,怕沒法交差,急忙進去稟告了主人。

蔡邕向來被鄉裡人尊崇,主人看到他這個奇怪的舉動,趕緊追出來,趕上他之後,便詢問急忙返回的原因。

蔡邕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主人也感到納悶,他請來的那位彈琴的客人,和蔡邕根本就不相識,何來殺伐這一說?

懷著這個疑問,就問那彈琴的客人。

客人聽了以後很驚訝,覺得是遇到了一位真正懂音樂的知音。

他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

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由此可以看出,蔡邕的樂感非常好。他要是沒有這麼好的樂感,恐怕歷史上還真要失去一把名琴了呢。

劈火柴

古時候的人,燒火一般都用劈柴,那時自然資源很豐富,沒有今天保護環境這一說。

一日,蔡邕正在房裡讀《春秋》,女房東在隔壁燒火做飯,她將劈柴塞進灶膛內,燃燒的火焰把劈柴燒得「噼裡啪啦」亂響。

突然,一陣清脆的劈柴爆裂聲傳過來,蔡邕不由得一愣,側耳傾聽了兩秒鐘,突然起身往灶間跑去。

蔡邕此刻也顧不得火勢燎人了,迅速的將剛才炸響的那塊桐木從爐膛內拽出,十分惋惜的說:「這可是一塊做琴的好材料啊,燒掉太可惜了!」

焦尾琴

那木板正冒著繚繞的青煙,滾燙滾燙的,把蔡邕的手都給燒得起了大泡,但對這些他卻渾然不覺,雙手在燒黑的木板上來回又擦又摸。

仔細端詳了一會兒,一看整塊木板除了端頭燒得有些發黑之外,整體上並沒有什麼損傷,他臉上這才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蔡邕瘋狂的舉動,倒是把女房東給嚇了一大跳,當他表示要買下這塊木板時,女房東更是一頭霧水,心想,這做官的和老百姓就是不一樣,一塊破木板子值幾個錢?

她很大方的表示,白送給蔡邕了,蔡邕感激的連聲道。

他將桐木板拿到房間後,開始自己的工作;經過數日的精雕細刻,一把古琴在蔡邕的手裡誕生了。

正是由於這琴的一端有被火燎過的痕跡,反倒顯得古樸典雅,於是蔡邕給此琴起名為「焦尾」。

這個琴的音色非常美妙,陪伴蔡邕度過在吳地困頓的艱難歲月,他經常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後來董卓之亂被平息後,蔡邕也因受到牽連而慘遭殺害。這把焦尾琴,則被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

彈奏

300年後,酷愛音律的齊明帝,聞聽王忠雄是彈奏大師,把平常秘不示人的焦尾琴取出,請他彈奏。

王仲雄看到這把古琴,歡喜無限,接連彈奏了五天,並在即興中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

後此琴又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他把它贈與了大周后。

李煜死後,此琴又歸宋室所有。

有明確記載的焦尾琴最後現身,是在明朝時期,被崑山人王逢年所收藏。

但是再往後,這把琴就不知所蹤了。

是否是因為滿人來了,這把極有靈性的古琴,為了不想讓統治者快樂的彈奏它,而「自絕於世」了呢?

亦或是琴的主人,不想讓此寶物落入異族之手,而親手毀了呢?

世間本來就充滿了許多的不可思議之事,焦尾琴的結局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等待後人去解答呢!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相關焦點

  • 董卿《中國詩詞大會》,四大名琴中「焦尾琴」的典故,你知道嗎?
    董卿《中國詩詞大會》,四大名琴中「焦尾琴」的典故,你知道嗎?在這場《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的主持是真的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而詩詞大會的節目讓很多人開始重新的翻開了古詩詞。雖然有很多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詩詞,但是在節目中既讓我們重溫了古詩詞之美,又讓大家又知道了古詩詞之間的相互聯繫,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總有一些點是你平時所不注意的,特別是最後一個的「焦尾琴」的典故你都知道嗎?1.
  • 東漢焦尾琴與蔡邕李煜的不解之緣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琴,與幾千年前有所不同,它的音色更純淨,用料更為昂貴,琴譜與製作工藝皆有一套完整系統。然而說起古代琴瑟,人們依舊對古人云淡風輕的歸隱文化神往不已。隨著歷史起伏,演化出「對牛彈琴」與「人琴合一」這兩種極端的琴聲典故。特別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它的由來一直備受人們津津樂道。
  • 從「新」看河南:焦桐有幸裁名琴 致富強音響世界
    用泡桐製作的古箏彈奏音樂映象網快訊(記者 邱延波 文/圖)從差點在灶臺被燒掉,到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泡桐的命運絕地逆襲;從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下泡桐防風治沙,到泡桐被製成樂器遠銷世界各地,蘭考泡桐的使命也悄然轉變。蘭考泡桐,改變了人們的命運,讓大家脫貧致富,在世界各地奏出嶄新的音符。
  • 溧陽「焦尾琴」的文化內涵
    這其中,就有漢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與焦尾琴的千古佳話。焦尾琴與司馬相如的綠綺、楚莊王的繞梁、齊桓公的號鍾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在中國古琴的歷史上佔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植根本土的寶貴文化遺產,領導和政府從2009年起就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組織了各種各樣紀念和傳承活動。
  • 焦尾琴誕生地有傳人 常州大溪小學開設古琴課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日前在溧陽市大溪小學看到,孩子們正在練習焦尾琴演奏。 校長呂旭梅說,學校成立了兩個焦尾琴社團,布置了焦尾琴文化長廊,購置了26張焦尾琴,每周開設一節古琴課。 據記載,漢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逃亡到江南,隱居在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其居住的小山包就被稱為讀書臺——大溪小學就位於讀書臺西面不遠處。相傳蔡邕曾在大溪觀山一農家灶堂裡,搶出一段燒焦但尚未燒完的青桐木,製成了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 中國十大古琴擬人化:焦尾琴白髮美男子、奔雷琴竟然變綠了!
    導讀:中國十大古琴擬人化:九霄環佩琴飛天仙子、焦尾琴白髮美男子!今天阿迷就給大家分享這十大古琴的擬人圖(從古到今依此排序)~10、奔雷琴▼奔雷琴誕生於明代,通體黑色而覆蓋著小蛇腹斷紋;擬人化後的奔雷琴竟然變綠了,一派生機盎然的公子哥模樣,似乎和奔雷琴的本體沒多大相似的地方,然而手上拿著的就是奔雷琴了
  • 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的焦尾琴是蔡文姬父親所造?不愧為曠世奇才!
    蔡邕就是中國古代著名才女蔡文姬的親生父親,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和曹操是故友。中國古代一共有四把名琴,它們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傳說,蔡邕曾經在江浙一帶待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在那裡,蔡邕發現了製作焦尾琴的絕佳木材。當時蔡邕聽到木頭在火中被燒到爆裂,「噼裡啪啦」的聲音傳到他的耳邊,他只是聽見這聲音就判斷這正在被火燒的木頭是一塊好木頭。於是蔡邕找到了燒火的位置,從火堆裡把這塊桐木撿了出來,還親手把它給做成了一把琴。因為木頭的尾部有一部分被燒焦了,所以取名為「焦尾琴」。
  •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分別叫什麼 各有何傳奇故事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楚莊王的繞梁
    繞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ràoliáng,"四大名琴"之一;也形容歌聲優美、餘音繚繞。語出《列子·湯問》:"昔 韓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 撤縣設市之愛上一座城(六)|因為一張琴,愛上溧陽這座城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他」賦予了溧陽獨一無二的魅力~《後漢書·蔡邕傳》有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說的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避難隱居溧陽觀山時,見當地人燒桐取材,烈火中的桐木發出清脆悅耳的噼啪聲,從火中搶出這段尚未燒完的青桐木,他依據青桐木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音色奇絕,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琴名為「焦尾」。
  • 焦尾琴的由來,醉心音樂的東漢文學家
    並且,他不僅是在音樂上有才華,而且對音樂是全身心的熱愛,對音樂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這有名的焦尾琴就是出自蔡邕之手的,而且,這產生的過程還十分有趣,就讓小編帶大家回到那個場景好好看看吧。據說有一次在現在的浙江那一帶,有一個人正在用一塊梧桐木頭燒火做飯,無獨有偶,這個時候蔡邕正好路過,聽到了梧桐木燃燒的時發出的聲音,這要是我們普通人聽,哪有什麼特別的,但由於蔡邕整天都和音樂作伴,對於各種各樣的聲音都非常的敏感,所以當時一聽到那個聲音,就感覺到有點非比尋常,不像普通的木頭所發出來的。蔡邕趕緊衝進屋裡,告訴那個人不要燒了,這是一塊非常好的木頭。
  • 歷史的音符,論述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古琴,在古代的演變和發展
    琴棋書畫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國粹,琴排在了首位。琴即古琴,又稱七弦琴,七弦是宮,商,徽,角,羽五弦宮調,傳說是由舜帝制定。相傳周文王聽山水玄妙之音,悟天地變化之真諦,手拈一弦添加在古琴上,又名文弦。古琴成六弦。不久後,武王伐紂,歷經戰場殺伐,深悟以戈止武方能天下太平,又在古琴上添一弦,名為武弦。
  • 鄭州海南黃花梨開花了,它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木之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悅生 通訊員 王霞 文 圖海南黃花梨,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木之一,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目前樹齡超百年的老樹已瀕臨滅絕,從而使海南黃花梨價格大漲。也許眾人都見過海南黃花梨手串或者雕件,但是你見過海南黃花梨樹開花嗎?
  •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中國古代十大名琴中唐代的名琴較多,漢代的次之。以下所列舉的十大名琴均可以從歷史典故中考證。號鍾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
  • 被遺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實最早是中國人發明的
    被遺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實最早是中國人發明的  對於現代人來說,獲取火種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需要一根火柴、一個打火機或者點火器就可以,然而對於古人來說,取火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取火有許多辦法,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古人很早就發明了「火柴」用於取火!
  • 江南百景圖焦尾琴給誰適合 焦尾琴搭配人物
    江南百景圖焦尾琴遊戲裡的一件珍寶,它的稀有度不是很高,能夠輕易獲得。獲得輕鬆也就代表著能夠更快的培養,讓它快速進階,在前期發揮出極強的優勢。那麼焦尾琴給誰用比較好呢?
  •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知道一個算你厲害
    說起中國古代樂器的巔峰,那就是四大名琴了。你知道四大名琴都是哪四個嗎?今天咱們來一個個了解~號鍾號鐘不知何人何時所造,不過水平極高。據說用這個琴演奏時,聲音如巨鍾一樣洪亮,震人心脾,故名號鍾。傳說中,俞伯牙曾用過號鍾演奏音樂。後來,號鐘被音樂發燒友齊桓公收藏。
  • 《江南百景圖》珍寶焦尾琴怎麼樣 珍寶焦尾琴介紹
    導 讀   江南百景圖中有許多的珍寶可以獲得,每一樣的珍寶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而且也有適合的人物佩戴,那麼下面就給大家帶來了江南百景圖珍寶焦尾琴介紹
  • 扒扒火柴製造史!
    看到火柴是否想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今天咱們扒扒火柴製造史。1.火柴被稱為洋火,聽這洋氣的名字就知道火柴曾在社會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了。畢竟在打火機出現之前,火柴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點火工具,直到近幾年火柴才漸遠於歷史舞臺。不過仍有不少人想知道代表著我們童年回憶的擦火柴到底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往下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