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時期的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之父。
既然能稱之為文學家,那肯定在歷史上有被承認的作品存在,其作品是什麼呢?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
代表作為《述行賦》,全篇辭賦短小精悍,感情豐富,表達清晰,是一篇抒情小賦的力作。
《青衣賦》也是他感人至深的作品。這篇小賦,是他真實情感的流露。坦露的寫出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達了人類情愫與封建禮法的矛盾。
另外蔡邕還擅長碑記,詞句多用排偶句,在當時頗受推重。
除了文學作品外,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數其書法作品了,他的篆書、隸書都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隸書,字間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
另外,他獨創的「飛白書」,作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這個書寫形式是如何創立的呢?這正應了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規律。
漢靈帝時期,要修葺國家圖書館,工匠們用掃白粉的笤帚在牆上寫字玩,這些工匠們不過都是些粗通文墨的匠人,在牆上信手塗鴉,不過是為了好玩而已。
但獨具眼光的蔡邕,從他們的寫畫中,受到了啟發,回來後仔細琢磨,從而創造了「飛白書」。
這種書體的特點是,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使人看來,具有獨特的美感。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就評價蔡邕的飛白書:「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當然,古代的文人雅士講究的是「琴棋書畫」,又稱為「四藝」,因為這四藝是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會的士大夫修身所必須的技能,所以也被稱為「文人四友」。
蔡邕對琴的愛好,一點不亞於對文學和書法的興趣,也是機緣巧合,他的這麼一專注,卻鬧出了一個大動靜,製作出古代四大名琴中的「焦尾琴」來。
起初,蔡邕因仗義執言,得罪了朝中多名實權人物,被他們合力陷害,後來因罪被流放到吳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帶。
雖然是流放者的身份,但蔡邕的名氣在那裡,也是受到鄉鄰們的尊重的。
一日,有個鄰居請他赴宴,當他整理行裝之後趕去時,酒已進入中局,大家喝得興起,席上有位客人一時興起,坐在屏風後面給大家彈琴助興。
蔡邕到了鄰居家的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不由得警覺起來。
鑑於過去曾有過朝中重臣陽球,僱刺客刺殺自己的危險經歷,蔡邕十分謹慎,於是沒有進去,便按原路返回了。
請人的僕人一看客人什麼都沒說,剛到門口就轉身回去了,怕沒法交差,急忙進去稟告了主人。
蔡邕向來被鄉裡人尊崇,主人看到他這個奇怪的舉動,趕緊追出來,趕上他之後,便詢問急忙返回的原因。
蔡邕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主人也感到納悶,他請來的那位彈琴的客人,和蔡邕根本就不相識,何來殺伐這一說?
懷著這個疑問,就問那彈琴的客人。
客人聽了以後很驚訝,覺得是遇到了一位真正懂音樂的知音。
他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
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由此可以看出,蔡邕的樂感非常好。他要是沒有這麼好的樂感,恐怕歷史上還真要失去一把名琴了呢。
古時候的人,燒火一般都用劈柴,那時自然資源很豐富,沒有今天保護環境這一說。
一日,蔡邕正在房裡讀《春秋》,女房東在隔壁燒火做飯,她將劈柴塞進灶膛內,燃燒的火焰把劈柴燒得「噼裡啪啦」亂響。
突然,一陣清脆的劈柴爆裂聲傳過來,蔡邕不由得一愣,側耳傾聽了兩秒鐘,突然起身往灶間跑去。
蔡邕此刻也顧不得火勢燎人了,迅速的將剛才炸響的那塊桐木從爐膛內拽出,十分惋惜的說:「這可是一塊做琴的好材料啊,燒掉太可惜了!」
那木板正冒著繚繞的青煙,滾燙滾燙的,把蔡邕的手都給燒得起了大泡,但對這些他卻渾然不覺,雙手在燒黑的木板上來回又擦又摸。
仔細端詳了一會兒,一看整塊木板除了端頭燒得有些發黑之外,整體上並沒有什麼損傷,他臉上這才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蔡邕瘋狂的舉動,倒是把女房東給嚇了一大跳,當他表示要買下這塊木板時,女房東更是一頭霧水,心想,這做官的和老百姓就是不一樣,一塊破木板子值幾個錢?
她很大方的表示,白送給蔡邕了,蔡邕感激的連聲道。
他將桐木板拿到房間後,開始自己的工作;經過數日的精雕細刻,一把古琴在蔡邕的手裡誕生了。
正是由於這琴的一端有被火燎過的痕跡,反倒顯得古樸典雅,於是蔡邕給此琴起名為「焦尾」。
這個琴的音色非常美妙,陪伴蔡邕度過在吳地困頓的艱難歲月,他經常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後來董卓之亂被平息後,蔡邕也因受到牽連而慘遭殺害。這把焦尾琴,則被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
300年後,酷愛音律的齊明帝,聞聽王忠雄是彈奏大師,把平常秘不示人的焦尾琴取出,請他彈奏。
王仲雄看到這把古琴,歡喜無限,接連彈奏了五天,並在即興中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
後此琴又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他把它贈與了大周后。
李煜死後,此琴又歸宋室所有。
有明確記載的焦尾琴最後現身,是在明朝時期,被崑山人王逢年所收藏。
但是再往後,這把琴就不知所蹤了。
是否是因為滿人來了,這把極有靈性的古琴,為了不想讓統治者快樂的彈奏它,而「自絕於世」了呢?
亦或是琴的主人,不想讓此寶物落入異族之手,而親手毀了呢?
世間本來就充滿了許多的不可思議之事,焦尾琴的結局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等待後人去解答呢!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