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是什麼 危害有哪些

2020-12-17 山東頻道

原標題:核磁共振是什麼?危害有哪些?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NMRI?),又稱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臺灣又稱磁振造影,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應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應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

物理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電路技術、超導體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物磁學核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磁場與射頻脈衝使人體組織內進動的氫核(即H+)發生章動產生射頻信號,經計算機處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進動中,吸收與原子核進動頻率相同的射頻脈衝,即外加交變磁場的頻率等於拉莫頻率,原子核就發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頻脈衝之後,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來,稱為共振發射。共振吸收和共振發射的過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氫原子核,因為人體的約70%是由水組成的,MRI即依賴水中氫原子。當把物體放置在磁場中,用適當的電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後分析它釋放的電磁波,就可以得知構成這一物體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精確立體圖像。通過一個磁共振成像掃描人類大腦獲得的一個連續切片的動畫,由頭頂開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隨著電腦技術、電子電路技術、超導體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物磁學核自旋成像技術。醫生考慮到患者對「核」的恐懼心理,故常將這門技術稱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場與射頻脈衝使人體組織內進動的氫核(即H+)發生章動產生射頻信號,經電腦處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進動中,吸收與原子核進動頻率相同的射頻脈衝,即外加交變磁場的頻率等於拉莫頻率,原子核就發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頻脈衝之後,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來,稱為共振發射。共振吸收和共振發射的過程叫做「核磁共振」。

氫核-首選核種

氫核是人體成像的首選核種:人體各種組織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氫化合物,所以氫核的核磁共振靈活度高,且氫核的磁旋比大,信號強,這是人們首選氫核作為人體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號強度與樣品中氫核密度有關,人體中各種組織間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氫核數的多少不同,則NMR信號強度有差異,利用這種差異作為特徵量,把各種組織分開,這就是氫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圖像。人體不同組織之間、正常組織與該組織中的病變組織之間氫核密度、弛豫時間T1、T2三個參數的差異,是MRI用於臨床診斷最主要的物理基礎。

當施加一射頻脈衝信號時,氫核能態發生變化,射頻過後,氫核返回初始能態,共振產生的電磁波便發射出來。原子核振動的微小差別可以被精確地檢測到,經過進一步的計算機處理,即可能獲得反應組織化學結構組成的三維圖像,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包括組織中水分差異以及水分子運動的信息。這樣,病理變化就能被記錄下來。

人體2/3的重量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術能被廣泛應用於醫學診斷的基礎。人體內器官和組織中的水分並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過程會導致水分形態的變化,即可由磁共振圖像反應出來。

MRI所獲得的圖像非常清晰精細,大大提高了醫生的診斷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診斷的手術。由於MRI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X射線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造影劑,因此對人體沒有損害。MRI可對人體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觀更具體地顯示人體內的解剖組織及相鄰關係,對病灶能更好地進行定位定性。對全身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腫瘤的診斷有很大的價值。

核磁共振儀

連續波核磁共振波譜儀CW-NMR

如今使用的核磁共振儀有連續波(continal wave,CW)及脈衝傅立葉(PFT)變換兩種形式。連續波核磁共振儀主要由磁鐵、射頻發射器、檢測器、放大器及記錄儀等組成(見下圖)。磁鐵用來產生磁場,主要

有三種:永久磁鐵,電磁鐵[磁感應強度可高達24000 Gs(2.4 T)],超導磁鐵[磁感應強度可高達190000 Gs(19 T)]。

核磁共振波譜儀的解析度多用頻率表示(也稱「兆數」)其定義是在儀器磁場下激發氫原子所需的電磁波頻率。如一臺磁場強度為9.4T的超導核磁中,氫原子的激發頻率為400MHz,則該儀器為「400兆」的儀器。頻率高的儀器,解析度好,靈敏度高,圖譜簡單易於分析。磁鐵上備有掃描線圈,用它來保證磁鐵產生的磁場均勻,並能在一個較窄的範圍內連續精確變化。射頻發射器用來產生固定頻率的電磁輻射波檢測器和放大器用來檢測和放大共振信號。記錄儀將共振信號繪製成共振圖譜。

CW-NMR價格低廉,溫度,易操作,但是靈敏度差。因此需要樣品量大,且只能測定如1H/19F/31P之類天然豐度很高的核,對諸如13C之類低豐度的核則無法測定。

PFT-NMR

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了脈衝傅立葉核磁共振儀,它的出現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開展。[1]

脈衝變換傅立葉核磁共振波譜儀(pulse Fourier transform-NMR)與連續波儀器不同,它增設了脈衝程序控制器和數據採集處理系統,利用一個強而短(1~50μs)的脈衝將所有待測核同時激發,在脈衝終止時及時打開接收系統,採集自由感應衰減信號(FID),待被激發的核通過弛豫過程返回平衡態時再進行下一個脈衝的激發。得到的FID信號是時域函數,是若干頻率的信號的疊加,在計算機中經過傅立葉變換轉變為頻域函數才能被人們識別。PFT-NMR在測試時常進行多次採樣,而後將所得的總FID信號進行傅立葉變換,以提高靈敏度和信噪比(進行n次累加,信噪比提高n^0.5倍)。

PFT-NMR靈敏度很高,可以用於低豐度核,測試時間短(掃一次一到幾秒),還可以測定核的弛豫時間,使得利用核磁共振測定反應動態成為現實。

危害

MRI是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的簡稱。核磁共振成像裝置是利用核磁共振理論,在現代計算機及微電子技術基礎上實現的一種成像裝置。它是80年代進入市場的高新技術產品,它具有以前所有影像設備所沒有的一切特點。

儘管MRI被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歷史還很短,但已顯示了它強大的威力。在神經系統、骨關節肌肉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及感官系統等方面均得到應用。因此MRI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探討更顯得必要。

MRI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主磁場、梯度磁場和射頻電磁場。

主磁場:強度不變的強磁場,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人體進入013Tesla以上的強磁場後,由於與磁場磁力線相垂直的血管內血流流動所產生的感生電流,使心電圖會發生改變,如T波幅度增加,出現小尖頭波,但這並不引起任何生理參數的變化,如心率、血壓改,也不會導致心率不齊。如果撤除外加磁場,這些心電圖變化就會消失。實驗證明,動物在317Tesla的磁場內不會損傷遺傳因素,在低於20Tesla的磁場內,不改變生物組織的酶活動。另外,有的廠家曾實驗過4Tesla場強的成像系統,高磁場強度的系統圖像雖然有提高,但從臨床意義看,似乎並不能發現更多的病灶,所以某些發達國家都對主磁場強度有一個限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什麼是核磁共振?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影像診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運用更加的全面精確,安全穩定。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危害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核磁共振副作用 核磁共振需注意什麼
    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副作用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核磁共振副作用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對人體斷面進行圖像分析診斷的檢查方法,它不用X線,而是磁場,其基本原理是人體所含氫原子在強磁場下給予特定的高波後會發生共振現象,產生一種高波數的電磁波。
  • X線 CT檢查 核磁共振 哪些影像檢查有輻射傷害?
    這些影像檢查方法中,哪些是有輻射傷害的?隨著大眾輻射安全意識的加強,患者到影像科室接受檢查時,免不了擔心輻射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哪些影像檢查是有輻射傷害的。哪些影像檢查有輻射傷害?「放射科」的檢查項目包括X線檢查(各種拍片、造影、骨密度測量)、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MRI)。
  • 詹皇核磁共振結果 核磁共振能檢查出什麼疾病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這是醫學上常用的一種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已經成為了現在醫學上新型的影像檢測技術。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對於人體的軟細胞,血管,神經肌肉和透明軟骨的解析度比較高,可以判斷很多疾病的症狀。  核磁共振能檢查出什麼病  核磁共振的檢查應用到中樞神經系統中來:可以用於腦內血管病變的檢查脊髓,各種病變的檢查顱內感染的檢查,腦部退行性變的檢查。
  • 頭部核磁共振的過程是怎樣的?患者無須過度害怕
    原標題:頭部核磁共振的過程是怎樣的?患者無須過度害怕   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呢?核磁共振可以檢查的部位是有很多的,最常見的就是頭部核磁共振。而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頭部核磁共振會不會有什麼危害,下面就來告訴你答案吧。
  • 體檢時,CT檢查和核磁共振有多大的差距?都有大量輻射嗎?
    影像學檢查是大家在體檢中常常接觸到的檢查項目,一般有CT、核磁、超聲等。不少患者在檢查中會有疑問,這麼多檢查手段,為什麼我做這種,他做那種? 明明是同一種病,醫生讓他做CT,讓我做核磁?是不是便宜的輻射大,越貴的輻射越低?
  • 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核磁共振是什麼呢,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於核磁共振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麼大家知道核磁共振檢查什麼嗎,核磁共振多少錢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核磁共振吧。  核磁共振應用  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六類人群不適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即使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內金屬異物的人、動脈瘤銀夾結紮術的人、體內金屬異物存留或金屬假體的人、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病人、幽閉恐懼症患者等。
  • 做核磁共振可以帶隱形眼鏡嗎?做核磁共振要注意什麼?
    核磁共振,一項通過磁場掃描身體內部問題的檢查,在臨床上比較常用,它屬於無創檢查,也沒有輻射不會帶來傷害,雖說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但在檢查時如果沒有做好注意事項,會導致檢查結果錯誤。而有很多人對核磁共振檢查不了解,甚至有些在檢查時會佩戴隱形眼鏡,又擔心隱形眼鏡會帶來影響,但其實帶隱形眼鏡檢查沒有什麼影響。做核磁共振可以戴隱形眼鏡嗎?
  • 核磁共振多少錢 哪些人不適宜檢查
    在生活中體檢是經常會有的事,工作需要或者是自身需要檢查都回去進行身體檢查,對於核磁共振大家一定也不陌生,但是對於核磁共振多少錢一次大家了解嗎?核磁共振檢查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核磁共振的不宜人群有哪些呢?今天就隨著小編一起去詳細了解下吧。核磁共振多少錢核磁共振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直觀的直接的了解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常規體檢項目。
  • 乾燥劑危害有哪些? 食物乾燥劑對眼睛有什麼危害?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乾燥劑危害有哪些? 食物乾燥劑對眼睛有什麼危害? 八歲男孩被乾燥劑弄瞎了眼 文章說,瑞瑞上二年級了,學習一直處於中遊,最近一次考試,他的成績有明顯提升,爸爸媽媽很開心,給他買了很多好吃的。這可把瑞瑞樂壞了,捧著大包小包在沙發裡吃起來。
  • 核磁共振、X光對孩子身體有傷害嗎?聽聽專家的解答
    醫院就診會有各種各樣的檢查,在放射科就有核磁共振、x線、CT等等,很多人會擔心做這些檢查會不會有輻射,特別是對於小朋友的健康是否有影響?核磁共振、超聲(b超)檢查是完全沒有輻射的,這兩個檢查是完全不用擔心的,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影響。
  • 工業鹽水是什麼? 工業鹽水有哪些危害?
    工業鹽水是什麼? 工業鹽水有哪些危害?時間:2015-12-25 09:4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工業鹽水是什麼? 工業鹽水有哪些危害? 最近有條新聞,食堂誤把工業鹽當味精,毒倒一百多名中學生的報導,讓我們知道了工業鹽這個名詞,那工業鹽到底是什麼呢?
  •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由於民眾誤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要用核輻射,對它有恐懼心理,後來就把「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去掉,改成「磁共振成像」(MRI)了。
  • 核磁共振跟CT到底有什麼區別?這些實話,你得好好聽進去
    眾所周知,核磁共振以及CT檢查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檢查手段。在發現某些疾病出現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就需要藉助這兩種比較先進的影像檢查。通過查看病灶的具體成像,來得知患者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明確診斷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 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的危害有哪些
    低血壓,我們經常遇到的一種病症,人們往往忽略了低血壓的危害。那麼什麼是低血壓?它在人體中佔據的位置又是什麼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引起低血壓的原因有哪些。大家一起看一看吧。什麼是低血壓低血壓病是由於人體內的血壓低於正常人。
  • 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成立 主攻癌症早期篩查
    愛康國賓投資近2000萬元引進了全球頂級配置的西門子3.0T核磁共振設備,並任命來自臺灣的原臺北榮民總醫院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創辦人兼主任、資深放射科專家鄭慧正博士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的首席醫療官;美國杜克大學大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擬將出任美國白宮大腦計劃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之一的宋無名教授將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首席科學顧問。
  • 愛康國賓正式成立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
    據愛康國賓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介紹,此次愛康國賓投資近2000萬元引進了全球頂級配置的西門子3.0T核磁共振設備,並任命來自臺灣的原臺北榮民總醫院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創辦人兼主任、資深放射科專家鄭慧正博士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的首席醫療官;美國杜克大學大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擬將出任美國白宮大腦計劃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之一的宋無名教授將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首席科學顧問
  • 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醫療檢查設備最適合檢查自己的傷情呢?目前,用於職業球員檢查傷病最多的三個設備分別是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個醫療檢查設備的名字普通民眾也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名字」。
  • 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害嗎?文章澄清:此「核」非彼「核」
    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害嗎?一說起「核」,大家總會莫名的恐懼,但其實核磁共振的「核」和核電站、核武器的「核」是有很大區別的。為了避免人們對核磁共振的誤解,核磁共振又稱為磁共振。做核磁共振需要了解的事項在生活中,許多患者是沒有做過核磁共振的,那麼當我們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 CT有輻射,核磁共振副作用小,為什麼CT不被淘汰?你可能低估它了
    其中「老大哥」CT和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核磁共振是病患接觸和使用較多的兩種設備了。但大家都知道的是,CT的輻射較強,不適合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使用,而核磁共振副作用小,對人體幾乎無害,那為什麼還不淘汰CT呢?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認識一下CT和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