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害嗎?文章澄清:此「核」非彼「核」

2020-12-18 家庭醫生在線網

說起核磁共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大部分患者對核磁共振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存在著很大的誤解,甚至有的患者出於擔心核磁共振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考慮,會拒絕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害嗎?

一說起「核」,大家總會莫名的恐懼,但其實核磁共振的「核」和核電站、核武器的「核」是有很大區別的。為了避免人們對核磁共振的誤解,核磁共振又稱為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藉助電磁波捕捉人體內H質子的活動,本身對人體無傷害;而相對傳統的CT則是通過X線束穿透人體產生圖像,對人體是有一定影響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CT就比核磁共振要差,二者在應用範圍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在臨床上發揮著互補的作用,具體要應用哪一種檢查方式,還是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以及專業醫生的指導意見進行選擇。

做核磁共振需要了解的事項

在生活中,許多患者是沒有做過核磁共振的,那麼當我們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患者需要根據自身時間預約核磁共振檢查,由於核磁共振檢查需要10-30分鐘,為確保患者能夠在自身時間安排得當的情況下做檢查,患者可以提前3-7天進行預約;其次,在做檢查之前,患者要保持平靜心態,去除身體的金屬物質或醫療設備,換上專用服裝;再次,如果患者做腹部的核磁共振檢查,需要空腹進行;最後,在檢查的費用方面,具體的醫療單位的收費存在一定的差別,部分醫院可以醫保直接報銷一部分費用,有些醫院則是檢查結果呈現陽性才可報銷,患者可以提前了解具體情況選擇醫院進行檢查。

哪些人不適合做核磁共振?

儘管核磁共振在檢查方面有著諸多優勢,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夠做這項檢查。常見的禁忌情況有以下幾種:

1、有心臟病的患者

在心臟病的患者當中,部分做過支架手術的患者,體內存在金屬支架,這類人如果做核磁共振,會造成支架的移位,發生危險。

2、關節置換的患者

如果患者有金屬材料的關節假體,也不能進行核磁共振;另外,部分患者有裝配金屬烤瓷牙,需要在檢查前拆卸。

3、對造影劑過敏的人群

部分核磁共振檢查需要用到造影劑,一些患者可能會對造影劑過敏,產生一系列的不適症狀,這類患者不建議優先選擇核磁共振檢查,但相對來講,這類情況的發生機率並不高。

核磁共振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檢查方式,尤其在對於人體軟組織的檢查方面效果更佳,如果患者在CT檢查不明確的情況下,建議完善核磁共振檢查,以便明確病情,幫助醫生做出更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相關焦點

  • 憑什麼做核磁共振時,醫生讓家屬留下自己卻出去,輻射太大了?
    核磁共振的儀器室是一個封閉的環境,有時候要檢查的部位不同或檢查部位多,檢查時間會比較長,再加上需要保持不動,這對於一些年紀較小或者年紀較大的患者來說,可能很難堅持,因此需要家屬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有的人聽說核磁共振會產生輻射,就擔心萬一自己陪同病人進去檢查,也會遭受到輻射。事實上,核磁共振雖然帶了一個「核」字,但是卻與我們想像中的「核」無關。
  • 核磁共振是什麼 危害有哪些
    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氫原子核,因為人體的約70%是由水組成的,MRI即依賴水中氫原子。當把物體放置在磁場中,用適當的電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後分析它釋放的電磁波,就可以得知構成這一物體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精確立體圖像。通過一個磁共振成像掃描人類大腦獲得的一個連續切片的動畫,由頭頂開始,一直到基部。
  •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什麼是核磁共振?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影像診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運用更加的全面精確,安全穩定。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危害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藏文科普|流言終點站:蘋果榨汁不去核喝了會中毒?咖啡對健康有害...
    近日,我們的謠言池裡又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謠言:喝了不去核的蘋果汁會中毒?咖啡對身體有害?吃肉會導致糖尿病……今天,請一起跟隨小編來戳破這些謠言。闢謠,我們一直在行動!1.蘋果榨汁不去核喝了會中毒?喝不去核榨的蘋果汁會中毒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蘋果核和籽確實含有毒素,不過不是氫氰酸而是氫苷,氫苷是植物中的一種毒素,有超過2500種的植物都含有氫苷,包括我們熟悉的桃、梨、杏、李子、櫻桃、枇杷等薔薇科的種子,不過氫苷本身並沒有什麼傷害,但遇酸或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出劇毒氫氰酸,引起中毒。氫氰酸引起人中毒的劑量大約是每公斤體重2毫克左右。
  • 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核磁共振是什麼呢,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於核磁共振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麼大家知道核磁共振檢查什麼嗎,核磁共振多少錢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核磁共振吧。  核磁共振應用  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六類人群不適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即使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內金屬異物的人、動脈瘤銀夾結紮術的人、體內金屬異物存留或金屬假體的人、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病人、幽閉恐懼症患者等。
  • 吃蘋果的時候不要啃蘋果核這是因為蘋果核含有少量的 螞蟻莊園12月...
    支付寶螞蟻莊園的題目今日更新了,今天一共有兩個問題,和生活中日常飲食相關,你知道答案嗎?這些都是螞蟻莊園2020年12月11日的題目,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螞蟻莊園小課堂12.11最新答案匯總吧。螞蟻莊園2020年12月11日題目答案匯總題目一:吃蘋果的時候不要啃蘋果核,這是因為蘋果核含有少量的?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
    分別是細菌、真核生物、古細菌。有過了解的認知道,我們人類、動物和大多數植物都是由真核生物構成,其原理就是真核生物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皮膚、肌肉等等,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細胞相互協調、合作,各自分工明確,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物。但是還有一些生物並沒有像動植物一樣,形成個體,而是仍然以單個細胞級個體生存,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細菌。
  • 手機CPU核數越多越好嗎?8核、10核處理器的區別有多大!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不管是給臺式機還是給手機用,處理器都是越來越往多核心的方向發展,6核、8核、10核,但是手機品牌商為什麼不宣傳它的優勢呢,手機多核的區別有哪些呢?多核在理論上是更好,但實際情況會考慮工作效率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 做核磁共振時,為何醫生讓家屬留下自己出去,是因為害怕輻射嗎?
    是因為輻射太大嗎?其實筆者也有這樣的疑惑,曾經和醫生同事溝通過這個問題,同事還說曾經因為此事被家屬投訴:做核磁共振的檢查時候,醫生居然怕輻射躲在外面讓家屬去裡面陪患者!這樣的醫生一點都不稱職!事實上,醫生是被冤枉的,那究竟事實真相如何?這裡先從核磁共振的檢查原理開始說起。
  • 學術期刊職稱論文發表南核PK北核區別
    南核和北核就像是你的左右手,二者互為補充,同樣重要,但是在你的某些特定需求下,二者的作用卻是大相逕庭的。關於收錄期刊:南核主要收錄的是文科相關專業,北核文理兼收。很多作者寫文章是一把好手,但是在發文章方面卻是一個小白,理工的作者上來要發CSSCI,對不起,這個真發不了。
  • 科普|硬「核」,認識您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Q: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A:是的。
  • 體檢時,CT檢查和核磁共振有多大的差距?都有大量輻射嗎?
    相信大家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所以今天醫生在這裡聊聊CT和核磁共振的區別。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首先我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核磁共振和CT檢查。磁共振成像:那麼日常檢查中我們遇到哪些情況會推薦患者做核磁共振呢,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肌肉拉傷、關節疾病和軟組織腫瘤等。CT檢查:CT一般用在哪些疾病的診斷呢,它對鼻咽癌、腦梗塞和腦出血等疾病有著比較好的效果。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朋友圈裡大熱的北大教授挺核反核19問,都有哪些錯誤?
    北大物理學院副教授雷奕安的一篇舊聞《挺核反核雙方的19個問題》最近火了,成了朋友圈中的爆款文章。不過,也有核電業內人士對這篇文章並不滿意,稱該文看似中立、資料豐富,但其實只是一位有一定科學素養人士的「跨界發言」,存在多處以偏概全及偷換概念;作者對能源結構、核燃料循環、核工業的推論也存在多處漏洞。
  • 不起眼的菠蘿蜜核竟然有如此大的功效
    可大家對於吃完後的菠蘿蜜核該怎麼處理呢?是不是直接丟進了垃圾桶?這麼做可真是太浪費了,殊不知這不起眼的東西,可是個寶藏呢!菠蘿蜜核的營養價值:菠蘿蜜核中含有大量的澱粉成分,煮熟後口感軟糯,易消化,不僅有益於腸道蠕動,而且能夠很快地為有機體提供能量。菠蘿蜜核中的澱粉水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後,還能很好地緩解低血糖症狀。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由於民眾誤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要用核輻射,對它有恐懼心理,後來就把「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去掉,改成「磁共振成像」(MRI)了。
  • 荔枝核、桂圓核、木瓜籽 竟能治療糖尿病?微信熱傳「三核」能治...
    只要取木瓜籽(木瓜裡的籽)100顆,荔枝骨(荔枝核)50顆,元肉骨(桂圓的核)50顆,用以上藥物共煎服兩大碗,中午12點服一碗,晚上11點服一碗,連服20服,大多數病人糖尿值恢復正常,但還要連續服用30~50服,便可以達到痊癒,永不復發。這麼火的微信,引起了很多糖友的關注。甚至還有糖友表示要停掉醫生給自己開的藥,去試服這個偏方。可是,這個偏方真的可信嗎?
  • 別被帶節奏,其實是單染色體真核生物
    本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可是一些偏離事實的溢美之詞不斷地出現在科普大號推送的文章標題中,小編就不由得心生疑慮,忍不住要來刨根問底了——這項研究到底是驚世力作還是言過其實?其意義究竟何在?其未來又在何方?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