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時,寂靜的校園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今年剛滿三歲的許現博被媽媽送到了峰堆鄉中心學校的幼兒園,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鄉裡的幼兒園對當地人來說已經是家喻戶曉,誰家孩子一到三歲就會被送到這裡,但是在幾年以前,幼兒園在鄉裡還是個陌生事物,老師們需要挨家挨戶的做思想工作才會有家長送孩子上學。
2009年9月,樂都區剛剛設立早教點,入園率只有48.2%。早教點是樂都區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開展的貧困地區兒童早期教育實驗,希望以此填補山區學前教育的空白,縮小貧困地區兒童與城市及其它經濟發達地區兒童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國家制定兒童早期發展政策,促進社會公平發展。2012年,三年的教育試驗期滿後,「早教實驗項目」改為「山村幼兒園計劃」,早教點從原來的走教模式發展為固定點教學。經過8年時間的努力,樂都區山村幼兒園設置鄉鎮已從起初的9個鄉鎮擴大到現在的16個鄉鎮,覆蓋了全部山區,行政村覆蓋面達到89%,在園幼兒從1429名增加到2858名,入園率達到96.2%,山村幼兒教師從46名增加到172名,實現了一點一人。
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的張雲麗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
不斷完善的教學環境
8月30日,記者來到蘆花鄉城背後村幼兒園,看到新校舍正在修建當中,幼兒園老師秦海兄不住的嘀咕,馬上就要報名開學了,可房子還沒修好,她打算先在以前的教室上課。舊教室雖然是磚瓦房,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一下雨屋裡就漏水,教室一年四季都要生爐子,不僅是為了孩子們每天都能喝到熱水,也是為了取暖。秦海兄希望新校舍早點修好,讓學生們在新教室裡上課。 「蘆花鄉一共有7個山村幼兒園,都在翻新修建,現在已經有2個教學點完成修建,5個還在修建當中。」蘆花鄉中心學校校長侯文成介紹到。
郭小萍、郭德凱姐弟倆給記者表演手指遊戲
9月1號是報名的日子,由於下雨,學生們都推遲了報導的時間,郭小萍、郭德凱姐弟倆被爸爸用三輪車送到大路口,村裡還未鋪設水泥路,一到下雨天,人們只能趟著泥水走。「以前他們倆都是走路上學,我們住在奔康嶺,到這兒要走四十分鐘,後來為了他們上學我就買了個三輪車,每天接送他們上學放學。」姐弟倆的爸爸表示不能讓孩子們太累。蘆花鄉十字村幼兒園也陸續有學生來報名,幼兒園剛剛完成翻修,教室裡寬敞明亮,地面上鋪的都是瓷磚,老師們已將新校舍布置的童趣盎然,尤其是區角建設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的區角建設分為三個部分,生活小超市、寶貝家和建構區,生活小超市和寶貝家是讓孩子們玩兒角色扮演遊戲,建構區的玩具主要是積木一類,培養孩子的動眼動手能力。」教師李積秀介紹到。城背後村幼兒園修好後,也將按照這一模式布置新校舍。
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一角
對於山村幼兒園的發展變化,李積秀最清楚不過,她從2009年在到蘆花當幼教老師,到現在已有8年的時間。「我還記得第一天來蘆花的情形,車一直繞著山轉,那時候的公路比不上現在,我是閉著眼睛上來的。蘆花離縣上有45公裡的距離,每天兩趟班車,周末回家我早晨五點就要起床去坐車,當時我就想著幹一段時間就不幹了,沒想到自己堅持到了現在。」李積秀剛開始教學時實行走教模式,她一三五到九架山村小學上課,二四到豐窪村小學上課。「那時候上課都是佔用小學教室,教學設備、環境都不好,現在老師們不僅有了獨立的教室,也不再走教,有固定的教學點,教具、教科書都很齊全,每個孩子都配備了水杯、餐具等,乾淨衛生,像以前一遇到下雨下雪孩子們就不願來上課,因為太冷了,路又難走,現在是天天來,因為環境好,房子也熱。」
張雲麗、海萍帶著學生做操
兒童健康成長是唯一心願「爺爺,你的夢想是什麼?」趙延瑋的問題讓他的爺爺愣住了,心想5歲的孩子怎麼就談起夢想了,趙延瑋告訴爺爺,他的夢想是當科學家,可以讓火箭升天。這件事情讓趙延瑋的爺爺感觸很深,覺得讓孫子上幼兒園是對的。趙延瑋家在峰堆鄉下陽窪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我們山裡人懂的少,外界信息也不了解,剛開始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覺得比較安全,生活規律,沒想到孩子越長越像個『城裡人』,普通話說的好,衛生習慣也好,還懂禮貌,我們去縣城他也知道很多交通規則。」
小朋友們在音樂區玩喜愛的樂器
像趙延瑋一樣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他的同學段凱德的父母也在縣城打工,平時很少回家,段凱德的媽媽段樹梅表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要比讓爺爺奶奶帶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爺爺奶奶不是帶著孩子去地裡轉,就是讓他們在家玩兒,學不到東西,爺爺奶奶也特別溺愛孩子,慣了一身的毛病。」段樹梅只有初中文化,她覺得老師文化程度高,更會教育孩子。記者通過採訪發現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基本都是85後,90後,文化程度較低,她們表示上學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我們那時候家裡窮,父母也不重視教育,早早的出來打工,嘗到了沒有知識的苦,只能幹苦力掙錢,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沒文化。」段樹梅說出了家長們的心聲。
幼兒園植物區的花都是學生家長從家裡拿來的
兒童家的玩偶也是家長拿來的
郭小萍、郭德凱兩姐弟平時由媽媽照顧,媽媽沒有文化,家裡全靠父親在外打工掙錢。蘆花鄉要比峰堆鄉更艱苦落後,鄉裡的孩子受環境影響,普遍比較膽小,也不善於表達。姐弟倆剛見到記者時害羞不說話,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才慢慢開了口,弟弟郭德凱性格活潑,最喜歡玩遊戲,姐姐郭小萍性格內向,喜歡畫畫,姐弟倆都表示喜歡去幼兒園,因為有玩具。他們的媽媽並不了解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秦海兄反而更了解姐弟倆的喜好和特長。「農村的家長雖然重視教育,但他們的觀念是讓孩子上學就行了,對孩子的內心其實了解的不多,我的職責就是根據孩子們不同的特點來教學,幫助他們成長。」
秦海兄跟姐弟倆在一起
用心付出換來的成績
樂都區山村幼兒園的入園率從開始的48.2%到現在的96.2%,一方面得益於學校不僅免收學雜費,入園兒童每天還能吃到幼兒園發的輔食營養素補充片,保證他們的生長發育。另一方面離不開幼兒園老師的用心付出。李積秀在解釋自己的教育理念時說的一番話格外動人, 「山裡的孩子都比較內向,我希望孩子們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在繪畫的時候,我不會讓孩子照著標準圖案畫圖,而是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繪畫,讓他們感知線條和顏色,學會表達內心情感。」秦海兄的班裡有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笨拙膽小,有一年六一要表演節目,這個孩子始終學不會跳舞、唱歌。「我當時就覺得不論怎麼樣也得讓他上臺,後來想出個讓孩子們走時裝秀的主意,他其他 的不會,走路總該會吧。」秦海兄利用廢棄光碟、鐵絲、宣傳單、卡紙、撲克牌、磁帶絲給每個孩子做了衣服,讓他們表演了一場環保時裝秀。
小朋友們的繪畫作品
這些幼教老師基本都是中專或大專畢業,很多老師都是一畢業就走上了教學崗位,為了提高她們的教學能力,樂都區教育局每月組織兩次通識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聯繫省區示範幼兒園送教下鄉,同時鼓勵同事間培訓,這一點張雲麗體會最深。張雲麗是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的老師,2012年她從樂都職業學校畢業後就來到了峰堆鄉。「剛到學校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局裡組織的培訓讓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高,實踐能力都是有經驗的老師教的。比如跳舞、彈琴等等,跟小朋友交流也有技巧,現在雖然已經當了4年老師,但一直在跟年長的老師取經。」記者也了解到大部分中專學歷的老師在工作期間通過成人高考取得了大專學歷。「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提高,給學生更好的教育,自己也更有競爭力。」張雲麗說道。
小朋友們在建構區玩玩具
記者從樂都區教育局了解到,2014年,樂都區教育局承擔的《貧困地區幼兒學前教育早教模式構建及推廣研究》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委託華東師大,從心裡、遊戲、繪畫三方面對山村幼兒園運營成效進行了三方測評,結果顯示,樂都區山村幼兒園幼兒的語言和動作發展、社會性發展指標均高於城區幼兒。峰堆鄉下帳房小學老師張林對幼兒園的教育成果也頗為認可,「以前沒有幼兒園的時候農村孩子直接上一年級,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上這個學,我們要花一學期的時間培養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現在這些習慣學生在幼兒園時就養成了,我們上課就輕鬆多了,可以直接進行教學。」
BTW,明天我會發一篇採訪隨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