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幼兒園

2021-03-02 人間送小暖

又是一年開學時,寂靜的校園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今年剛滿三歲的許現博被媽媽送到了峰堆鄉中心學校的幼兒園,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鄉裡的幼兒園對當地人來說已經是家喻戶曉,誰家孩子一到三歲就會被送到這裡,但是在幾年以前,幼兒園在鄉裡還是個陌生事物,老師們需要挨家挨戶的做思想工作才會有家長送孩子上學。

2009年9月,樂都區剛剛設立早教點,入園率只有48.2%。早教點是樂都區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開展的貧困地區兒童早期教育實驗,希望以此填補山區學前教育的空白,縮小貧困地區兒童與城市及其它經濟發達地區兒童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國家制定兒童早期發展政策,促進社會公平發展。2012年,三年的教育試驗期滿後,「早教實驗項目」改為「山村幼兒園計劃」,早教點從原來的走教模式發展為固定點教學。經過8年時間的努力,樂都區山村幼兒園設置鄉鎮已從起初的9個鄉鎮擴大到現在的16個鄉鎮,覆蓋了全部山區,行政村覆蓋面達到89%,在園幼兒從1429名增加到2858名,入園率達到96.2%,山村幼兒教師從46名增加到172名,實現了一點一人。

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的張雲麗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

   不斷完善的教學環境 

8月30日,記者來到蘆花鄉城背後村幼兒園,看到新校舍正在修建當中,幼兒園老師秦海兄不住的嘀咕,馬上就要報名開學了,可房子還沒修好,她打算先在以前的教室上課。舊教室雖然是磚瓦房,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一下雨屋裡就漏水,教室一年四季都要生爐子,不僅是為了孩子們每天都能喝到熱水,也是為了取暖。秦海兄希望新校舍早點修好,讓學生們在新教室裡上課。 「蘆花鄉一共有7個山村幼兒園,都在翻新修建,現在已經有2個教學點完成修建,5個還在修建當中。」蘆花鄉中心學校校長侯文成介紹到。

郭小萍、郭德凱姐弟倆給記者表演手指遊戲

9月1號是報名的日子,由於下雨,學生們都推遲了報導的時間,郭小萍、郭德凱姐弟倆被爸爸用三輪車送到大路口,村裡還未鋪設水泥路,一到下雨天,人們只能趟著泥水走。「以前他們倆都是走路上學,我們住在奔康嶺,到這兒要走四十分鐘,後來為了他們上學我就買了個三輪車,每天接送他們上學放學。」姐弟倆的爸爸表示不能讓孩子們太累。蘆花鄉十字村幼兒園也陸續有學生來報名,幼兒園剛剛完成翻修,教室裡寬敞明亮,地面上鋪的都是瓷磚,老師們已將新校舍布置的童趣盎然,尤其是區角建設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的區角建設分為三個部分,生活小超市、寶貝家和建構區,生活小超市和寶貝家是讓孩子們玩兒角色扮演遊戲,建構區的玩具主要是積木一類,培養孩子的動眼動手能力。」教師李積秀介紹到。城背後村幼兒園修好後,也將按照這一模式布置新校舍。

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一角

對於山村幼兒園的發展變化,李積秀最清楚不過,她從2009年在到蘆花當幼教老師,到現在已有8年的時間。「我還記得第一天來蘆花的情形,車一直繞著山轉,那時候的公路比不上現在,我是閉著眼睛上來的。蘆花離縣上有45公裡的距離,每天兩趟班車,周末回家我早晨五點就要起床去坐車,當時我就想著幹一段時間就不幹了,沒想到自己堅持到了現在。」李積秀剛開始教學時實行走教模式,她一三五到九架山村小學上課,二四到豐窪村小學上課。「那時候上課都是佔用小學教室,教學設備、環境都不好,現在老師們不僅有了獨立的教室,也不再走教,有固定的教學點,教具、教科書都很齊全,每個孩子都配備了水杯、餐具等,乾淨衛生,像以前一遇到下雨下雪孩子們就不願來上課,因為太冷了,路又難走,現在是天天來,因為環境好,房子也熱。」

張雲麗、海萍帶著學生做操

 兒童健康成長是唯一心願  

  「爺爺,你的夢想是什麼?」趙延瑋的問題讓他的爺爺愣住了,心想5歲的孩子怎麼就談起夢想了,趙延瑋告訴爺爺,他的夢想是當科學家,可以讓火箭升天。這件事情讓趙延瑋的爺爺感觸很深,覺得讓孫子上幼兒園是對的。趙延瑋家在峰堆鄉下陽窪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我們山裡人懂的少,外界信息也不了解,剛開始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覺得比較安全,生活規律,沒想到孩子越長越像個『城裡人』,普通話說的好,衛生習慣也好,還懂禮貌,我們去縣城他也知道很多交通規則。」

小朋友們在音樂區玩喜愛的樂器

   像趙延瑋一樣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他的同學段凱德的父母也在縣城打工,平時很少回家,段凱德的媽媽段樹梅表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要比讓爺爺奶奶帶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爺爺奶奶不是帶著孩子去地裡轉,就是讓他們在家玩兒,學不到東西,爺爺奶奶也特別溺愛孩子,慣了一身的毛病。」段樹梅只有初中文化,她覺得老師文化程度高,更會教育孩子。記者通過採訪發現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基本都是85後,90後,文化程度較低,她們表示上學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我們那時候家裡窮,父母也不重視教育,早早的出來打工,嘗到了沒有知識的苦,只能幹苦力掙錢,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沒文化。」段樹梅說出了家長們的心聲。

幼兒園植物區的花都是學生家長從家裡拿來的

兒童家的玩偶也是家長拿來的

郭小萍、郭德凱兩姐弟平時由媽媽照顧,媽媽沒有文化,家裡全靠父親在外打工掙錢。蘆花鄉要比峰堆鄉更艱苦落後,鄉裡的孩子受環境影響,普遍比較膽小,也不善於表達。姐弟倆剛見到記者時害羞不說話,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才慢慢開了口,弟弟郭德凱性格活潑,最喜歡玩遊戲,姐姐郭小萍性格內向,喜歡畫畫,姐弟倆都表示喜歡去幼兒園,因為有玩具。他們的媽媽並不了解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秦海兄反而更了解姐弟倆的喜好和特長。「農村的家長雖然重視教育,但他們的觀念是讓孩子上學就行了,對孩子的內心其實了解的不多,我的職責就是根據孩子們不同的特點來教學,幫助他們成長。」

秦海兄跟姐弟倆在一起

   用心付出換來的成績 

       樂都區山村幼兒園的入園率從開始的48.2%到現在的96.2%,一方面得益於學校不僅免收學雜費,入園兒童每天還能吃到幼兒園發的輔食營養素補充片,保證他們的生長發育。另一方面離不開幼兒園老師的用心付出。李積秀在解釋自己的教育理念時說的一番話格外動人, 「山裡的孩子都比較內向,我希望孩子們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在繪畫的時候,我不會讓孩子照著標準圖案畫圖,而是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繪畫,讓他們感知線條和顏色,學會表達內心情感。」秦海兄的班裡有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笨拙膽小,有一年六一要表演節目,這個孩子始終學不會跳舞、唱歌。「我當時就覺得不論怎麼樣也得讓他上臺,後來想出個讓孩子們走時裝秀的主意,他其他 的不會,走路總該會吧。」秦海兄利用廢棄光碟、鐵絲、宣傳單、卡紙、撲克牌、磁帶絲給每個孩子做了衣服,讓他們表演了一場環保時裝秀。

小朋友們的繪畫作品

      這些幼教老師基本都是中專或大專畢業,很多老師都是一畢業就走上了教學崗位,為了提高她們的教學能力,樂都區教育局每月組織兩次通識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聯繫省區示範幼兒園送教下鄉,同時鼓勵同事間培訓,這一點張雲麗體會最深。張雲麗是峰堆鄉下帳房村幼兒園的老師,2012年她從樂都職業學校畢業後就來到了峰堆鄉。「剛到學校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局裡組織的培訓讓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高,實踐能力都是有經驗的老師教的。比如跳舞、彈琴等等,跟小朋友交流也有技巧,現在雖然已經當了4年老師,但一直在跟年長的老師取經。」記者也了解到大部分中專學歷的老師在工作期間通過成人高考取得了大專學歷。「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提高,給學生更好的教育,自己也更有競爭力。」張雲麗說道。

小朋友們在建構區玩玩具

    記者從樂都區教育局了解到,2014年,樂都區教育局承擔的《貧困地區幼兒學前教育早教模式構建及推廣研究》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委託華東師大,從心裡、遊戲、繪畫三方面對山村幼兒園運營成效進行了三方測評,結果顯示,樂都區山村幼兒園幼兒的語言和動作發展、社會性發展指標均高於城區幼兒。峰堆鄉下帳房小學老師張林對幼兒園的教育成果也頗為認可,「以前沒有幼兒園的時候農村孩子直接上一年級,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上這個學,我們要花一學期的時間培養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現在這些習慣學生在幼兒園時就養成了,我們上課就輕鬆多了,可以直接進行教學。」

BTW,明天我會發一篇採訪隨筆,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秦海兄:大山深處3人幼兒園裡的堅守
    新華社西寧5月4日電(記者顧玲、張大川)進入5月,青藏高原東部的大山深處剛剛染綠。汽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一片片山村在起伏的山間錯落分布。兩個小時車程、幾十個急轉彎過後,一座招展著五星紅旗的院落終於映入眼帘,這就是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蘆花鄉城背後村的山村幼兒園。
  • 鄭州「吃得超好」的幼兒園,在大山裡開起了森林班
    邦主有話說:鄭州竟然有幼兒園把森林班開在了大山裡!就連閱園無數的我們也是頭回聽說,只在別的城市裡見過的森林幼兒園,到底長啥樣?探園前,我們腦補了一堆畫面。是不是有童話般的森林小屋?開設這家森林班的幼兒園,就是主打「食養食育」和「PBL項目制教學」的西區之光——伯恩幼兒園。Anyway,這種能親眼見證的機會決不能放過,帶著一堆想像和疑問,我們一路小跑就開始至今最遠的一次探園了。
  • 鄭州"吃得超好"的幼兒園,在大山裡開起了森林班
    邦主有話說:鄭州竟然有幼兒園把森林班開在了大山裡就連閱園無數的我們也是頭回聽說,只在別的城市裡見過的森林幼兒園,到底長啥樣?探園前,我們腦補了一堆畫面。是不是有童話般的森林小屋?孩子們是不是每天爬樹、玩泥巴、踩水坑?晚上伴著星空入夢,聽著蟲鳴入睡?
  • 「楊浦幼兒園」建成!大山深處多了座「教育飛地」~
    投入使用後,將有效吸納周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基地的適齡兒童,切實解決「搬出大山、進入城鎮」後的山區孩子「入學難」問題。近年來,東西部滬遵扶貧協作以中央「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精神為指導,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整體要求,重點將援建資金、項目和社會力量,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公共服務功能傾斜,推動搬遷群眾在走出大山
  • 大山裡的園丁們
    在高原之上、大山腳下,有這樣一群默默堅守的「園丁們」,他們苦心辦學、傾心培養,將「扶智」與「扶志」相結合,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今天(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讓我們道一聲謝謝!老師們辛苦了!三尺講臺、方寸之間。
  • 大山裡的晨跑者……
    逆流而上的盤山公路往裡盤旋延伸,便進入了連綿起伏的大山當中……大山的腳下,是鎮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小鎮上,活躍著一群戶外愛好者。給原本美麗的澤雅小鎮上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但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奮然前行,享受戶外的一番獨得之樂!
  • 威遠大山裡驚現「童話世界」
    說起山區幼兒園,很多人會自行腦補出沒有玩具、只有1個老師堅守、房屋破舊等畫面。但是威小妹想告訴你們:「時代真的變了!」跟我們一起去看看威遠大山裡的幼兒園吧!威遠大山裡的「童話世界」,所以帶大家去看看幼兒園廚房。
  •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深冬大山裡的穿山甲洞
    一位朋友的老家位於幕阜山中,周末邀我們一起去老家爬山,沒有太陽,天灰濛濛的,深冬的大山孤寂而寧靜,偶爾傳來幾聲鳥鳴及沙沙的落葉輕響,不時還能看見一些不知名的小動物在荊棘叢中嗖嗖地穿行。大山中長大的朋友走過來瞄了一眼,說這是穿山甲的洞,對於穿山甲這種動物我還只是在動畫片中見過,好奇地又過去圍觀。洞口還極新鮮,朋友說洞還在它就會回來,我們小心地繞過洞邊,避免碰到洞沿。這洞口就是它的家門口,探頭看了一下深深的洞內,洞內略向上延伸,可能是為了防雨水,這構造頗有點講究。前陣子下過幾場雨,可這洞壁看起來還很乾燥。
  • 大山裡的獨行者
    鴨子在淺淺的溪水裡伴著落葉一起遊向遠方,周醫生在雞群中給它們灑下清晨的第一頓飯。在犬吠、雞鳴,一切家禽甦醒的時刻,生機與活力也隨之甦醒,生命應有的冗長蓋過了季節的輪迴。周醫生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用一個藥箱、一件白大褂對這個村莊進行著守護,對全村人的生命進行著縫縫補補。
  • 大山裡的女子高中
    圖文來源 | 生藥傳媒中心    陳勝男本期編輯 | 生藥傳媒中心    周   銘本期審核 | 生藥傳媒中心    王   超      閆鑫磊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滇西貧困大山
  • 大山裡,奔流不息的血脈
    「我是大山的戰友,大山和我共度朝夕/我是無名的小草,紮根在貧寒的山脊……」這首由陸軍某工程維護部隊官兵自己創作的歌曲,是近些年來走進大山的工程兵,要學唱的第一首關於「山」的歌。幾十年來,一代代工程兵就像歌中所唱,用青春與熱血、犧牲與奉獻,默默守護著腳下的土地。他們傳承著光榮的紅色基因,在座座大山裡唱響一曲曲英雄的歌。
  • 大山裡的體育夢
    他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下學。最開始的一次體育課,王老師讓大家兩兩組隊,進行跳繩比賽,可是只有小傑領了跳繩以後,一個人不知所措地站在那裡。王老師看到後,來到小傑的面前,鼓勵他:「你想和誰一起跳繩,可以走到他面前,告訴他希望與他一起組隊啊。」小傑低著頭,一動不動。
  • 大山深處,這所幼兒園連接了三個村莊的希望
    幼兒園環境的好壞對於幼兒園的成長至關重要,大正希望通過分享優秀的幼兒園設計案例能帶給設計師更多的靈感,為孩子們帶去更多快樂,今天分享的這個案例來自越南的Bo Mon幼兒園。山區或者說是鄉村,由於資源匱乏,孩子的教育往往會成為一個問題,而教育又是當下讓鄉村兒童擺脫窮困和走出大山的重要途徑
  • 貴州大山裡 有群「小畫家」
    12月3日,由貴陽龍湖攜手喜馬拉雅舉辦的「大山裡的小畫家」公益行第二季正式開啟。數十幅來自大山裡孩子的畫作,將通過公益畫展的形式,走出大山與大家見面。「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的才華。」活動主辦方說。
  • 大山裡的女子足球隊
    一年後,這群生活在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山深處的可愛女孩,正在走近足球、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對於這些深山裡的孩子而言,踢球不僅可以鍛鍊身體,更是一個認識自己、學會與他人相處的過程。這所小學有260多名學生和15名老師,其中,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
  • 泰國北部大山裡的「雙語學子」 :每日朗誦弟子規
    泰國北部大山裡的「雙語學子」 :每日朗誦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坐落在泰國北部清萊府大山裡的「大同中學」校園內,每天都會響起一遍又一遍清脆的《弟子規》朗誦聲。
  • 大山裡的小杉
    宋寶穎/製圖自己是一棵小杉樹,就要栽到大山裡。高樓、大馬路、地鐵、超市……亂鬨鬨的。亂,太亂了,一切都亂鬨鬨的……大學4年,研究生3年。劉小杉厭倦了都市生活,報名參加支教。她靜下心來細細地想,不是心血來潮,不是一時頭腦發熱,不是跟男朋友故意慪氣,就是心裡需要靜一靜,到大山裡靜一靜。
  • 大山裡的「小太陽」
    大山裡的「小太陽」發稿時間:2020-11-09 10:17:00 來源: 新華社 中國青年網  曾經教育經費有限,他自己做教具;當地溝壑縱橫,舊校舍在窪地上,他將家裡最好的兩畝多平地拿出來建了新校舍;孩子們長身體需要營養,他從自己工資裡拿錢加餐。而他的眼睛積勞成疾,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他又不願因為看病耽誤課程進度,就用紗布蒙著眼睛堅持教學。久而久之,小毛病拖成了大問題,也落下了高度近視、不能見強光的病根。
  • 在大山裡堅守的「夫妻學校」
    來自大山深處的教育報導:地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忠誠鎮大山深處的苗本小學是一所目前只有滾錄權、潘明珍夫婦兩名教師的鄉村小學學校生源減少後,滾錄權、潘明珍夫婦選擇繼續留在苗本小學,託起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  20多年來,滾錄權、潘明珍夫婦以校為家,除了完成日常教學工作,還需要承擔起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採購、日常衛生監督、學生安全等工作,夫妻倆密切配合,分外忙碌。2015年,學校改建教學樓,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夫妻倆把自家房間改成臨時教室供孩子們上課,琅琅讀書聲每天在家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