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片面地從表面看此事,我認為是這樣的,為什麼這麼重視英語呢?主要是教育資源太少,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太多。用考試選拔的方法減少受高等教育人口。就得增加出題難度。但是呢除英語外的其他科目因為進展慢難度增加小,英語是語言理論上可以無限增加難度。所以就拉開了檔次,所以教育資源就勉強夠用了。
對國家整體發展而言,需要我們的人才懂英語,畢竟對外交流英語屬於通用語言。對個體來說,需求決定了是否願意下功夫學。旅遊區裡,小商小販都會幾句,就為了掙錢。很多人覺得沒必要,那是因為你的工作性質決定的。
對學生而言,已經普及的義務教育,就是希望每個個體能成為有用的材料而不是廢品,學習英語,屬於增強屬性,用與不用,以後再定。一般來說,與世界接軌,不只是學習,也要宣傳推廣我們自己拿出手的東西,即便是口語不行,比比劃劃也要對付。
建議我們的英語教學,不要老是神馬語法之類,考試也只作為9年義務教育的輔助成績。大學階段,四六級考試也做調整。以實用性為原則,願意下功夫的,自己找班努力,其它的,就要求學會怎麼查文獻,寫論文,結合各自專業,本著自願原則。
很多人都說了學英語的重要性,我覺得說通俗些,全民學英語只能造福小部分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浪費精力的,沒有意義的。如果把全民學英語換成學我們的傳統國學文化,那造福的是全民。英語應該留給那些有語言天賦的人來學或者有興趣愛好的人,因材施教而不能一視同仁。
英語對普通人是不重要,但你送孩子上小學那一天起,難道你就期望他當一個普通人啊?這問題馬上就轉變成如何界定一個孩子是不是普通人?如何界定,誰來界定?最公平的方式除了高考沒有其它吧?幾十年前的精英教育就是這樣,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考上大學,其它人註定沒有希望,所以孩子的負擔也不重,因為大部分家長和孩子認可自己是普通人。但從擴招開始,沒希望的家長孩子看到希望了,所以孩子的負擔倒重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英語學習並不是說一定要學或者必須強制性學習的,雖然學習英語有很多好處,常言道:技多不壓身,你多學習了一門語言,也就多掌握了一門技能,你可以選擇性地去學習,但是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學習英語是有必要的,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督促我們不得不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