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第一次都江南地區的南潯旅遊,要說聽到有人說四象八牛,你肯定會感到雲裡霧裡,根本不知道這究竟是說的什麼。
南潯古鎮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感到陌生,它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鎮,它不同於其它五大古鎮,它內斂沒有繁華的商業氣息讓喜歡清靜的人很是喜歡,對於這座古鎮有著太多的故事了,當然其中就不乏四象八牛這樣的故事了。
在清朝光緒年間,在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將南潯富商稱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黃金狗」,而人們又是用動物形體的大小來衡量一個家庭的財產,一百萬兩以上的稱為狗,五百萬兩以上的家產稱為牛,一千萬兩以上家產的稱為象,足以見得當時南潯真的是一個巨富之鎮。
自古以來,南潯就是湖州的經濟重鎮,古時以盛產優質生絲聞名,在晚晴時候,由於上海開埠,南潯邊較早接觸到當時的西洋文化,一時間商人云集,將「輯裡湖絲」運到上海,再通過海運的方式,銷售到歐洲 南潯商人賺得盆滿缽滿,個個腰纏萬貫。
就這樣因為經營絲業,一個小小的南潯就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也由此誕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這樣的富商群體,而其中「四象」指劉、張、龐、顧四大家族;「八牛」指邢、周、邱、陳、金、張、梅、蔣八家;「七十二金狗」則是泛指鄉鎮其他富商。
《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湖州南潯的「四象八牛」》一書描繪:四象中劉家財產達2000萬兩,張家1200萬兩,照此估算,南潯富商財產總額大致在6000萬至8000萬兩,這是什麼概念?當時的清政府年收入只有7000萬兩左右,真的算的上是富可敵國了。
至今在江南地區還流傳著一句諺語:「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形容了明、清時期南潯的富庶繁榮。
自古以來,當人一旦有了錢就會買田地建豪宅,於是在南潯我們就看到了很多引人注目的豪宅,比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張石銘舊宅、劉氏梯號、張靜江故居、求恕裡、南潯文園等等都是在那個年代修建起來的,而且很多建築都引進西式風格,它們是南潯古鎮的主體構成部分,造就了這座小鎮中西合璧的風格。
百年時間匆匆而過,這個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江南小鎮早已褪去昨日的榮光,如今我們還能在南潯古鎮找尋關於曾經輝煌的一段段故事,但是這一切都已經漸行漸遠。
如今,我們看到的南潯古鎮儘管還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但是名氣已經不及周莊、同裡及烏鎮了,南潯顯得更為清淨,這裡的商業氣息也淡了很多,但是在我看來,南潯卻是最像江南古鎮的樣子,它淡定、從容,沒有繁雜,漫步在古鎮街頭,始終讓人感到悠閒、愜意,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