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句諺語說「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話雖然沒有正史出處,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該區域的物產豐富及富有。這裡的蘇湖,主要指杭嘉湖平原上沿太湖流域的江蘇蘇州、浙江湖州地區。的確,自宋以來,該區域是中國產糧基地和絲業生產加工的基地。今天我們就說說有關絲業致富的故事。
說道絲業,首當其衝就要說說湖州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湖州地區被發現,其距今4700多年,這裡是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大約在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十六至十八世紀)湖州南潯輯裡村的生絲就已經行銷全國,自上海在十九世紀中開埠以來,當地所產生絲以其「白、勻、細、圓、韌」的特點贏得海外市場。英國駐上海領事在1848年的海關報告提到湖州府是中國產絲最多的地區,而其中南潯鎮居於首位。南潯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巨額財富,以至有民諺雲「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豪紳巨賈,富可敵國的有錢人,為世人矚目。
為了彰顯這些靠絲業發財的巨富們,同時為了區分財富的多寡的,清光緒年間,在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對這些富商群體用動物來形容財富的多寡,逐步被統稱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即劉大均在《吳興農村經濟》中提到:"南潯以絲商起家者,其家財之大小,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資本雄厚,或自為絲通事,或有近親為絲通事者。財產達千萬兩白銀以上者稱之曰'象'。五百萬兩白銀以上不過千萬者,稱之曰'牛',其在百萬兩白銀以上不達五百萬者則譬之曰'狗'。所謂'象'、'牛'、'狗',皆以其身軀之大小,象徵絲商財產之巨細也。"。但對於這些富商的這種分級統稱是一種民間說法,無正史考證,但這樣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中的四象是指:南潯最富有的四家劉家、張家、顧家和龐家四大家族,其中又以劉家為首,是南潯名富其實的首富。劉家的發家人名叫劉墉,此劉鏞非彼劉墉(劉羅鍋,乾隆時的宰相)。 當劉鏞發跡後,於1885年開始建造私家花園及家廟,,因慕元宋書畫家趙孟所建"蓮花莊"之名,而為自己的私家花園起名為"小蓮莊"。小蓮莊始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經劉家祖孫三代四十的的經營,由劉承幹於1924年建成。小蓮莊佔地面積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築面積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園和內園。
進入莊園,首先看到的一個建築是一個方型的四面廳,應該叫做靜香詩窟。靜香詩窟的外面是整個小蓮莊的中心(外園)——荷塘,約有十畝左右,荷塘的周邊亭臺樓閣,有多處賞荷觀花的平臺。 站在荷塘邊,滿眼綠意,風搖荷擺,婀娜多姿,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茂。
內園(後花園)主體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仿照唐代詩人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詩意取景。
聽工作人員介紹說有三寶,一寶是碑刻長廊、二是御賜牌坊、三是九龍金匾。劉家作為南潯四象之首,不僅生意做得大,朝廷也有當官的,其中劉墉是二品官員。
小蓮莊內,最宏大的建築是劉氏家廟,家廟裡面呈列了其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官銜,的確是很厲害的一家人。家廟坐北朝南,從南至北依次為照壁、石牌坊、門廳、過廳、正廳和馨德堂等。正廳明間懸宣統皇帝御賜的「承先睦族」九龍金匾一塊,以示劉家的榮耀。
小蓮莊內,劉氏義莊舊址,現設立為「叔蘋獎學金展覽館」,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目前小蓮莊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