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第一次做父母,會擔心沒有經驗帶不好孩子,糾結採用哪種教育方式,不知道哪種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在幼年時期,孩子需要家長的庇護,所以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較大。但是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性格,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保守型」和「放養型」兩種。「保守型」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不能讓寶寶太早「獨立」,以防受到傷害。他們會讓孩子生長在自己的羽翼下,小心翼翼地呵護。這樣看似是沒有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但是長遠來看,對孩子性格很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孩子長大成人逐步接觸社會後,與人相處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玲玲從小就乖巧可愛,聽父母老師的話,是大家眼中又聽話學習又好的孩子。從小媽媽對她的教育就是聽話就好,什麼都給安排好。但是玲玲上高中住校後,成績直線下滑,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沒有精神。因為住校,玲玲很不習慣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生活,要自己獨立地處理事情,沒有人幫她解決問題。第一次經歷集體生活,與室友相處得也不愉快,每天的瑣事佔據了玲玲的精力,成績也就迅速下滑了。很明顯,玲玲是被父母養在安逸圈的「宅娃」,與放養的「野孩子」有很大不同。
社交能力
與人交往的能力除了先天因素,後天的鍛鍊也有很大的影響。「野娃」相比「宅娃」,從小就被家長鍛鍊學著自己處理事情,敢於與人交流,所以社交能力較強,人脈和資源比較廣。
而「宅娃」從小有爸媽護著,所有事情不用自己解決,社交能力欠佳,將來人緣可能不如前者,相對來說機會比較少,距離成功的路途更遙遠。
受挫能力
溫室裡的花朵,很容易遭受風雨的打擊。萬事有父母抗,難題由父母解決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打擊的抵抗力是非常弱的。因為從小順風順水,他們經受不起失敗與挫折。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總有一天要自己獨立面對困難,這對於「宅娃」來說是很大的難題,也會成為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而「野娃」從小經歷過摔打,成長中會逐漸適應困難和問題,遭受挫折的耐受力也會較強,不輕易被困難打倒,更容易成為最後的獲勝者,將來有出息的概率大。這種面對挫折的能力是成長以及成人必須的,體驗失敗是成長必經的過程,也是重要的一課,家長要讓孩子儘早經歷。
如何培養孩子,相信家長都是在摸索中尋找方式。保護固然沒有錯,但我們不能一直充當孩子的鎧甲,有時候採用「放養式」的教育,適當放開手,讓孩子跳出舒適圈「自由地」生長,反而更有利於未來發展。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