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這是水滸傳裡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句詩。也是因為這首詩,宋江在「逼上梁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宋江為什麼會因為這首詩被告謀反,因為詩中提到了黃巢,而且將自己與黃巢相比,在朝廷看來,這就是很明顯的包藏禍心。
黃巢生活在唐末,說起來還是反派中比較勵志的一個角色。他的家裡是鹽商,很有錢,小時候認認真真讀書,想要考個功名,結果連年落榜,究竟是學問不到家,還是晚唐的政治太黑暗,這個我們不得而知。總之黃巢回家之後很生氣,就決定不學了,做起了黑社會,亂世裡做黑社會當然比讀書舒服多了。
再後來天下動亂,黃巢也趁勢而起,一路上收聚人馬,從山東一路打到了長安,攻下了自己曾經嚮往為官的都城。
自己當然是意氣風發了,可造反這種事情,在古代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黃巢造反也就意味著飽受晚唐黑暗政治折磨的百姓又多了一次新的災難。
【臨其詩境】
關於這次災難,正史與詩人的筆下都有記載,晚唐詩人韋莊的詩《秦婦吟》中就曾經寫到「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幾句話將官兵的殘暴刻畫到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杜荀鶴的詩歌,杜荀鶴此人在詩歌史中並不是特別有名,不過畢竟生在唐代,詩的時代,其文學水準還是很高的。
這一首《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寫於公元881年,正是黃巢起義佔領長安的時候,朝廷倉皇西遷,各地的地主武裝等等都趁勢而起,趁著天下大亂洗劫民財,殺人越貨,災民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活在一個絕望而恐怖的世界中。
杜荀鶴此時正好經過一個郡縣,郡縣的長官被亂軍驅逐,亂軍的首領掌握了這一郡,在其中無惡不作,作威作福,杜荀鶴有感於亂世之興亡,寫下了這一首示同志的詩,詩中擷取了許多黑暗統治的細節,值得細細品讀。
【經典原文】
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唐代:杜荀鶴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遍收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甃城磚。郡侯逐出渾閒事,正是鑾輿幸蜀年。
【條分縷析】
路上碰到了朋友,可是並不敢上去搭話,因為見了面就要聊近況,聊近況就要牽扯到旁邊站著的全副武裝的「軍家」。那些蠻橫的暴徒們個個腰間挎著刀劍,兇狠地看著路邊的行人,一言不合就要磨刀相向的樣子。
既然不敢說話,就通過一首詩來交流吧,下面就說到了「軍家」的殘暴之處。
搶遍了天下人家的寶物,都已經沒地方放了。刀劍在手隨意殺人,視平民性命如同草芥,絲毫不害怕死後的報應。
樹木滄桑的古寺被拆掉,木頭淪為修寨子的木頭;別人家的祖墳也被刨開,入土為安之人再次曝屍荒野,為的僅僅是墳中的幾塊磚,要拿來修建自己的城郭。
這種混亂的狀態是現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尤其是出生在太平盛世的人。其實仔細想,華夏大地上一次遭受這種災難也就是百年之前。西方國家入侵,被迫開始了我國的近代化道路,經歷了帝國主義,軍閥,日本的輪番蹂躪,那時候的人們相比唐末的百姓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是人們太容易忘卻了。
詩的最後一句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既是諷刺,又是無奈。郡侯被亂軍逐出,在這樣的時代裡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今年正好也是「鑾輿幸蜀」的時節啊。
鑾輿幸蜀,說的就是唐政府倉皇出奔的事情。古代的歷史要「為尊者諱」,不可能寫成皇帝出逃,所以唐玄宗的入蜀,以至於後世宋代兩帝北上,史書上都以「西狩」「北狩」為之遮掩。然而這裡的幸蜀,卻並不是正史的用法,反而是讀出了濃濃的諷刺意味。
皇帝都被趕走了,一個郡侯被趕走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生在亂世衰世總有著種種心酸,或者關於個人命運機遇,或者就是對時代,對政治的感慨,而尤以後一種更加的心酸動人。
因為那是在以個人的力量,面對蒼茫厚重不可阻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