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諷刺詩,為何耐讀?妙在含蓄

2020-12-20 沉於古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

晚唐詩人羅隱寫過不少諷刺詩,比如《蜂》、《雪》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不過在很多人心中,《贈妓雲英》才是羅隱諷刺詩的代表作。

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巧妙的側面襯託、明顯的正話反說。

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也非常不容易。

我們來讀一讀。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今日的江西進賢

1、鍾陵醉別十餘春 鍾陵,縣名,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市進賢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們在鍾陵醉酒分別,已經十年了。

這句話很簡單,就是寫詩人與雲英久別重逢。

醉別,說明他們曾經的關係很不錯,不然不會醉酒分別。

那麼老朋友久別重逢,會聊一些什麼呢?

很顯然,會彼此詢問這十年的境況

那麼這十年發生了什麼事呢?

我們繼續讀下一句。

2、重見雲英掌上身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重新見到了雲英輕盈的掌上身。

這一句是描寫雲英如今的情況。

掌上身,是用漢代趙飛燕「掌上舞」典故,指雲英的身姿很美。

您看,已經過了十年,但是雲英的身姿仍然很美。

可想而知,十年前的雲英更加光彩照人。

可能有人會說,這一句好像也很普通啊,久別重逢,詩人不過是對老朋友美言了幾句而已。

不!

高手寫詩,就是喜歡在普通的語境中暗藏伏筆。

這一句其實是正話反說的關鍵鋪墊。

我們繼續讀第三句。

江西進賢

3、我未成名卿未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沒有功成名就,你也沒有嫁人。

這一句看起來也很普通,前一句是看外貌,這一句是繼續聊彼此的境況。

我十年前的夢想是功成名就,但是十年過去了,夢想沒有實現;你十年前的夢想是嫁人,但是十年過去了,你的夢想也沒有實現。

您看,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兩個人都很失意,只能互相安慰。

但其實非常巧妙。

巧妙在於:詩人通過一個共同現象(兩個人的夢想都沒有實現),讓自己和雲英產生了關聯。

這是側面襯託的關鍵鋪墊。

我們繼續讀第四句。

4、可能俱是不如人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可能是因為我們倆都不如別人吧。

這一句就是通過第三句推出的結論,表面是在回答兩個人的夢想沒有實現的原因。

但其實,它即完成了「側面襯託」,又完成「正話反說」。

先看正話反說。

雲英沒有嫁出去,真的是因為不如別人嗎?

不對呀,如今她仍然是掌上身,十年前肯定更加光彩照人,怎麼會不如別人呢?

這是明顯的矛盾,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詩人說的是反語,「不如人」是不成立的。

這就是正話反說的要點:反說的話,越無理越好。

詩人是用的前後矛盾法,先設置了一個條件(雲英身姿很美),再用反語(不如人)與這個條件產生矛盾。

其實常用的反語還可以與常識相悖,總之,要突出反語的無理性,讓普通讀者能夠一眼看出來。

再看側面襯託。

從前面的反語我們已經知道,雲英的夢想沒有實現,並不是因為她不如人。

那麼您看,第四句「可能俱是不如人」還成立麼?

顯然不成立,因為詩人用了「俱是」兩個字。

這就是詩人的巧妙之處:通過一個共同現象(兩個人的夢想都沒有實現)讓兩個事物產生關聯,再推出一個共同結論(「俱是」兩個字)。

這樣就把兩個事物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

只需要推/翻其中一個事物的結論,另一個事物的結論也自然就被推/翻了。

這就巧妙地完成了側面襯託,能夠讓整首詩更加含蓄。

您看,雲英的夢想沒有實現,不是因為她不如人;那麼詩人沒有功成名就,自然也不是因為他不如人。

這就留下了餘味:詩人並非不如人,為什麼他還是沒有功成名就呢?

很顯然,詩人是在諷刺當權者沒有選拔出人才。

5、總結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總結,反諷詩應該這樣寫才更有味:

(1)側面襯託:通過一個共同現象讓兩個事物產生關聯,再推出一個共同結論;

(2)正話反說:讓這個結論充滿無理性(只需要與其中的一個事物特點產生矛盾即可)。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直接諷刺,而要先用側面襯託呢?

比如李商隱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詩,詩人直接點出了賈誼的才能,再用「不問蒼生問鬼神」與之產生矛盾。

您可以看到,這種諷刺雖然也很辛辣,但是不夠含蓄。

而像羅隱這首詩,先用側面襯託,再用正話反說,就充滿了含蓄,讀起來非常有味。

這是反諷詩更受讀者喜歡的原因。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他是唐朝最倒黴的詩人,一生鬱郁不得志,寫下一首很具有諷刺的詩
    如果要問唐朝哪位詩人最倒黴,那非晚唐詩人羅隱,一生鬱郁不得志,而且參加了10次科舉考試,每一次都名落孫山,並不是說他沒有才華,只不過是由於另外的因素,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這令他極為痛苦,所以後來選擇不再參加科舉,一心一意過著貧苦的生活。
  • 古詩賞析二十五:羅隱《蜂》
    作者簡介羅隱(833—909),晚唐詩人。字昭諫,浙江餘杭人,本名橫,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為「隱」。黃巢起義時,避亂隱居九華山,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入鎮海節度使錢鏐幕,後遷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晚唐詩人羅隱:十年科考心酸路,怎能「俱是不如人」
    按說事不過三,既然已經三次落榜,羅隱應當知難而退,天下之大,並非只有仕途一條路可走。可羅隱偏偏鍥而不捨,就是要第四次、第五次地參加科考,以至於當時的閱卷官和監考官們都認識他了。羅隱雖然名聲在外,無人不知,卻始終未能遇上生命中的伯樂。一連考了十幾次,羅隱都未能及第。此時的羅隱早已是心力交瘁,十多年的光陰,最終也沒能換來走進仕途大門的敲門磚。
  • 詩人考了10次進士都未中,這首詩卻寓意深刻,結尾14個字動人心弦
    晚唐時期曾經有一首民歌這樣傳唱,「工匠莫學巧,巧即他人使」,反映了當時的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壓榨和剝削。晚唐詩人羅隱從中得到啟發,創作了一首寓意深刻的詩篇《鸚鵡》。羅隱的諷刺詩非常具有特色,據說他的文章譏諷了權貴,觸犯了當時的統治者,詩人考了10次進士都未中,但這首詩卻寓意深刻,最後14個字動人心弦。鸚鵡唐代:羅隱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 晚唐「蓉飄」詩人 留下詩作詠綿州
    原標題:晚唐「蓉飄」詩人 留下詩作詠綿州   綿陽古稱綿州,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   因為地處出入蜀中的通道,許多文人墨客曾在綿陽留下了詩篇,其中不乏李白、杜甫、陸遊等人的名作。
  •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的《蜂》想要諷刺什麼人
    羅隱生前就頗有名聲,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名句,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等等。而最能代表他風格的作品,當然還是他的「諷刺系列」。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就有這麼一首諷刺性小詩,影響頗大,可是對其理解,後人卻頗有爭議,這首小詩就是《蜂》。
  • 晚唐詩人李商隱連續寫了兩首詩贈送杜牧,為何杜牧反應很冷淡?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和杜牧是最閃耀的明星。李商隱的詩朦朧曲折而寄託遙深,杜牧的詩清新俊逸充滿歷史的睿智與滄桑,他們是唐朝詩歌的晚霞中最美麗的那一抹煙雲。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點,這在理論上讓他們有了「與我心有戚戚焉」而成為好友的可能。
  • 晚唐迷信神仙之風極盛,李商隱寫了一首詩,通篇都是在諷刺!
    雖然唐朝無比的強盛,但最終還是滅亡了,這不得不說,唐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歸於當時的政治階層,特別是到了晚唐時期,整個大唐的國力在下降,尤其是迷信神仙之風極盛,無論是當時的皇帝,還是平民百姓,那都是熱衷於這種迷信。這讓很多的詩人極為滿,特別是李商隱,他作為晚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寫過了一系列諷刺的詩作。其中有一首詩非常著名,那便是他的這首《瑤池》。
  • 李商隱寫下一首諷刺詩,大罵皇帝昏庸無能,沒點水平還真看不出來
    諷刺詩是我國古典詩詞眾多題材之一。這類詩往往語言比較犀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戰鬥性。體現出對社會、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也充分暴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王昌齡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便是委婉的諷刺主將的無能。張俞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則諷刺了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
  • 晚唐詩人許渾,擅長借景寫情,這首五律難倒了多少人?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全文共29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晚唐詩人許渾,是借景寫情的高手。我們熟知的千古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 晚唐秀才遭風塵女子嘲笑,用一首詩反諷,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這個成語出自晚唐時期的一首詩中,其作者為當時名揚四海的著名詩人羅隱,曾得盤踞江浙的吳越王錢鏐重用,後梁和後唐也曾向他拋出過橄欖枝。可惜他空有一腔才華,卻不是考科舉的料子,連續考了十次,卻一次都沒能中舉,人們為了表達對讀書人的敬重,稱他為羅秀才,不知道這樣的稱呼是否會讓他覺得諷刺。
  • 羅隱比較冷門的一首詩,短短28字,美得猶如畫……
    羅隱的詩往往寫得很深刻,雖然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哲理,同時對於現實的生活也有著一種很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整個晚唐的詩人中個性比較鮮明。這也就是為什麼,羅隱的詩作中,總會在寫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對於人生的解讀,特別是這首《杏花》,原本只是在描寫杏花,可詩人還是通過對杏花的描寫,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許多無奈。
  • 羅隱很失意的一首詩,春天悠閒地遊覽曲江,最後14字令人心酸
    晚唐詩人羅隱就是「十上不第」,仕途非常坎坷悲涼,今天分享一首他的一首《曲江春感》,春日遊覽曲江的景色,有感而發寫一詩。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聖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 「怪才」羅隱《蜂》詩賞,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喻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創作背景(公元833年)羅隱出生在新城(今浙江餘杭)。羅隱小時候便在鄉裡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年紀很輕,名聲已經傳的很遠了。(公元859年)26歲的羅隱至京師參加進士考試,但歷時七年均未及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沒有考中的原因並非是他沒有才學,而是因為他持才傲物、為人狂妄、試卷裡的文章諷刺意味又太強,雖然當時的宰相也很欣賞他的才華,但也無濟於事。
  • 羅隱不但有滿腹才華,也素懷時濟世之志
    隨著年歲漸長,對語言文學發生了興趣,終於在《唐詩紀事》裡讀到一則關於羅隱的故事:晚唐時期,令狐綯的兒子令狐滈中了進士,羅隱寫了首詩祝賀他。令狐綯對兒子說:「吾不喜汝得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令狐絢在宣宗朝任宰相,長時期執政,是顯赫一時的大人物。兒子中進士,當然要算權門盛事。朝廷上下來恭賀的人簡直門庭若市,從四面八方飛來的賀詩無疑是滿篋盈箱。
  • 晚唐無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唐玄宗被逼無奈,下令勒死楊貴妃,這便是著名的「馬嵬兵變」。 無論當初唐玄宗是如何寵愛楊貴妃,可他最後還是為了自己,將楊貴妃送上了絕路,所以後世對於唐玄宗荒淫誤國,又護不住佳人,大都抱有譴責態度。 可是晚唐卻有一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 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晉代的陶淵明喜歡菊的淡雅清逸,詩人採菊東籬,悠然自得;蘇軾愛惜菊的素靜恬淡,一幅輕肌弱骨,卻又金蕊泛流霞。人們喜愛菊花的空靈絕俗,也盛讚其為花中君子,更是熱情謳歌菊花的淡泊。下面介紹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 「一將功成萬骨枯」:16位不出名的詩人,寫出了16句千古名句
    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被收錄進《全唐詩》,唐珙一度被誤認為是唐代詩人。【名句解析】醉後忘卻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夢滿船都是,以至於重壓星河。【名句解析】這首詩被收入《宋詞三百首》,是登臨的名作。結尾既沉鬱又渾成,令人讀之有無窮哀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作者生平】此詩作者有爭議,有人說是宋之問,有人說是李頻。宋之問,初唐詩人,武則天時代,宋之問趨奉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名聲非常不好。武遇天去世後,又依附安樂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被賜死。
  • 大唐著名槓精羅隱,下大雪也要寫詩懟人,二十個字就讓人無言以對
    羅隱是晚唐詩人中的頭名「槓精」。因為擅寫諷刺詩,且史學功底紮實,在唐末時曾經與溫庭筠、李商隱齊名,並稱「三才子」。吳越王錢鏐評價他:黃河尚有澄清日,後世應難繼此才。魯迅贊他文章深刻,有戰鬥性。相傳,羅隱在青年時代時已經名滿天下,先後得到唐代三位宰相的青睞。
  • 12年後再相見卻受嘲諷,晚唐詩人28字唐詩自嘲人生不遇
    和盛唐的詩人關注建功立業的豪情相比,中唐的詩人更為關注普通人的平淡生活,晚唐的時間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個人生活經歷的敘述上。畢竟一個王朝的末年,很多士大夫內心都免不了有所嘀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加明亮? 晚唐的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