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曾經有一首民歌這樣傳唱,「工匠莫學巧,巧即他人使」,反映了當時的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壓榨和剝削。晚唐詩人羅隱從中得到啟發,創作了一首寓意深刻的詩篇《鸚鵡》。羅隱的諷刺詩非常具有特色,據說他的文章譏諷了權貴,觸犯了當時的統治者,詩人考了10次進士都未中,但這首詩卻寓意深刻,最後14個字動人心弦。
鸚鵡唐代:羅隱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禮遇之時。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詩人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不忘報效唐皇的夢想。他很苦悶,卻又無從發洩,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談起鸚鵡,大家都知道有一句成語叫鸚鵡學舌,出自《景德傳燈錄》,意思是說人家怎麼說,他也跟著怎麼說。三國名士禰衡恃才傲物,得罪過曹操與劉表,又在江夏太守黃祖的宴會上即席賦篇,假借鸚鵡抒述自己的遭遇,有幾句非常精彩,「順籠檻以俯仰,窺戶牖以踟躕。想崑山之高嶽,思鄧林之扶疏。」作者借託鸚鵡,暗襯自己有志難酬、有才無時的憤懣情懷。
羅隱的這首詠物詩也是如此,他雖然仕途失意,卻在唐末五代詩名遠播,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成為經典名言。例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還有一些詩篇讀者也非常熟悉,比如「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還有「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這首詩的前兩句「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詩人好像語重心長地對鸚鵡說,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羽毛被剪得殘缺不全。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莫恨」二字,說明鸚鵡心裡堆積了無限的憤恨,正是無從釋放。
詩人好像非常同情鸚鵡的處境,但又設身處地為它考慮:您還是忍一忍吧!江南這地方很暖和,雖然沒有自由,但是這裡不愁吃穿,總比在隴西凍死好一萬倍啊!不知鸚鵡是否體察了詩人的一番好心,讀者算是看明白了,這哪裡是勸說別人,分明是自怨自艾!詩人自比鸚鵡,被束縛了翅膀,不能展翅高飛,悲痛不已。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後兩句語義轉折,也寓意深刻。詩人怕鸚鵡不甘心,繼續苦口婆心地勸導,您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詩人好像為鸚鵡出謀劃策,如果還想有一點希望能振翅高飛,您就要裝傻充愣,不要在主人面前顯得聰慧無比。
其實詩人的潛臺詞是,說話要謹慎,三思而後行。也就是俗語常說的,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詩人一定是撞斷了南牆,才得出這樣的金玉良言。看似非常世俗,其實是滿腔的無奈。想當年曹操手下的楊修以及禰衡都是這樣的結果,自己也因為喜歡多舌,才十年不中。十年啊!多麼深刻的教訓,所以詩人勸導後人不要重滔覆轍。詩人借勸說鸚鵡,說出肺腑之言,其實卻有難言之隱,不過是吐露心聲,卻令人咀嚼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