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18歲正是風華正茂之年,想當初,盛唐詩人李白18歲出川壯遊,此後見多識廣,為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北宋詞人柳永18歲時外出闖蕩,也終於成就了詞壇的一段佳話。
也許18歲還很稚嫩,經常會跌跌撞撞,但是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一顆已經放飛的心。世界那麼大,一定要出發!下面介紹的是譚嗣同風華正茂,這首詩豪邁奔放,最後14字更是一語雙關。
潼關
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父親曾為湖北巡撫。他幼時即跟隨父親在外奔波,見識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甲午戰爭爆發後,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於是發憤鈷研,並積極進行改良社會的活動。在百日維新中,他被光緒帝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維新失敗,他被捕入獄,慷慨就義。
譚嗣同18歲時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時,詩人被眼前壯景吸引,於是即興賦詩。這首詩通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寫活了潼關,也是詩人傲岸奔放性格的生動描繪。
詩人在春天時就從家鄉出發,沿路雖然美景無數,他因為著急趕路,卻無暇細細欣賞。這一年的秋天,譚嗣同一路跋涉,終於來到了潼關。詩人也想暫時歇歇腳,藉此機會一睹潼關的壯景。
潼關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馬超就曾在此大戰曹操,更嚇得他割須棄袍,狼狽逃跑。歷來也有無數文人墨客歌詠過潼關,但是在青年詩人的筆下,黃河、群山似乎都有靈動的感覺。
首句從大處著眼,終古,即自古以來;簇,圍繞的意思。詩人極目遠眺,潼關上空白雲繚繞,迷霧茫茫,詩人仿佛可以從中看見群情激昂、旌旗招展,甚至好像聽到了戰馬嘶鳴、喊殺陣陣。
古往今來,多少將士曾在這裡徵戰,更有無數默默無名之輩長期駐守,他們遠離故鄉,思念妻兒,心中承受著無盡的悲苦與孤寂。
作者正在沉思默想,忽然一陣寒風吹過,打斷了他的思路,接下來的一句才點出時節與旅程。秋風颯颯、馬蹄陣陣,作者又從聽覺上續寫自己遊覽潼關的過程,與首句的視覺效果相輔相承,更給人一種聲臨其境的感受。
後兩句更是寫活了潼關,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中奔流,還感到受到拘束;進入潼關以後,所有的山巒都突兀高峻,不再有平緩的山勢。
詩人長途跋涉,不顧艱辛,既是為了能夠早日看見父親,同時也借這次旅行增長見識,結交朋友。詩人久居書齋,卻志在千裡之外,潼關之行,他時而登高望遠,時而策馬馳騁,雖然秋風蕭瑟,縱然險峰不斷。
可是面對複雜多變的現實狀況,詩人卻無法醉心於山水風光,反而在詩中表達了無盡的惆悵。他何嘗不想在家安心讀書,更希望全家幸福快樂。
如今父親遠在邊關戍衛,國家又在生死存亡的邊緣,自己正該衝破各種束縛,勇敢前行,為君王分憂。想到這裡,譚嗣同好像明確了今後奮鬥的目標,也更堅定了他的步伐。
縱覽譚嗣同的這首絕句,語言樸實自然,寓意卻非常深刻。詩人當時雖然只有18歲,卻已經不是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夥,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一份穩重和成熟。
尤其最後14字一語雙關,黃河急流奔湧,詩人卻嫌其受到河岸的束縛;潼關周圍崇山峻岭,作者又說「不解平」,這些都含蓄地表達出詩人渴望獲得自由,以及雄奇開闊的胸懷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