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的詩人骨子裡就流露出了一種悲傷,由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悲痛,特別是羅隱,雖然才華橫溢,可是他的科舉之路,卻又是走得極為艱辛,一共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這件事情對於詩人打擊很大,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那都會成為了夢魘,原本是以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成功,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可是誰又能夠知道,最終在現實的生活中處處碰壁。
羅隱的詩往往寫得很深刻,雖然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哲理,同時對於現實的生活也有著一種很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整個晚唐的詩人中個性比較鮮明。
譬如《蜂》《雪》《籌筆驛》等等,那都是借景抒情,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從而令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憂愁,也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所以讀他的作品,只要能夠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那麼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十次的科舉之路,也就意味著詩人徹底絕望了,畢竟對於任何一個讀書人來說,那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實現人生理想,能夠憑藉平生所學去做一番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業,不過有的時候現實就是那麼殘酷,它不會給人任何的機會,而羅隱就是如此。
這也就是為什麼,羅隱的詩作中,總會在寫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對於人生的解讀,特別是這首《杏花》,原本只是在描寫杏花,可詩人還是通過對杏花的描寫,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許多無奈。
《杏花》
唐代:羅隱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
杏花原本只是一種很普通的花,但是歷代的詩人都有寫過,不過很多的詩人可能只是讚美杏花的美豔,可是羅隱在這首詩中又是以另一種角度來描寫,他通過杏花的凋謝,以此來告訴世人,我們的人生也是和杏花一樣,也會凋謝。
這首詩是羅隱眾多作品中,比較冷門的一首,但不失為一首難得佳作,整首詩也是如詩如畫,短短的28個字,美得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詩歌的大意是:春風輕輕吹來暖暖的空氣,帶來了新的春天。寒冬臘月時盛開的梅花此時雖已凋謝,但杏花卻一朵朵的鮮活盛開。一半在樹上開著,一半卻凋落在簡陋的院子裡,這與人在世間感受到的榮耀與失意是一樣的……
第一二句「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寫得就有很趣,詩人通過春天的到來,再通過對於梅花和杏花的描寫,從而點明了主題,「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每當到了春天之後,天氣就開始轉暖,春天也就是慢慢地到來,整個大地也是萬物復甦,開始有了勃勃生機,梅花早已是凋謝了,但是那杏花則又是開出了豔麗的花朵。
第三四句「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最是經典,雖然看似依舊在寫景,可是到了後一句,又是筆鋒一轉,寫出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杏花開出來的花很快就會凋謝,它半開半落,整個花園地面上都是杏花,這種自然的榮枯其實和人是沒有分別,畢竟我們也是要面對生與死。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正是寫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從而寫得很是深刻。
羅隱的詩自有一種韻味,而這種創作風格,也只有他才有,畢竟他比別人感受到了更多的悲傷,這首《杏花》正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杏花在春天裡從開花到凋謝的過程,所折射出來的正是我們的人生,這也正是詩人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延伸閱讀】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文學家。羅隱自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開始的十二三年裡,總共參加了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羅隱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
羅隱思想屬於道家。著有《讒書》及《兩同書》等。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刻,有很強的戰鬥性;後者提出「仁政」,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羅隱出世據前人記錄的資料與複述的文本,羅隱的父親是個農民,夏日上山守望莊稼,與一個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愛。此事被哥哥發覺,將它脫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壓於糞缸之下。老虎精沒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復原形,遂與羅父相偕回家,結為夫婦,生下羅隱。
後來妯娌間發生爭吵,嫂子一氣之下,將虎皮從糞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滾,變成一隻老虎,將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時,老祖母急忙用一隻谷籮罩住孩子,並用拐杖打它的額頭,罵道:「畜生!連自己的親骨血也要咬嗎?」老虎即眼中出淚,大吼一聲,出門而去。這孩子因是谷籮保護下來的,所以就取名羅隱。
羅隱出格羅隱成了孤兒,和祖母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難。長到六七歲時,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館去讀書。從家裡到蒙館,要經過一座廟宇。羅隱每次打從廟門走過,總看見裡面的菩薩會站起來,好像對他致敬的樣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訴祖母。
第二天,祖母跟了羅隱去,想親眼看個明白。到了廟門口,羅隱說菩薩又站起來了,但祖母看不見。第三天,祖母預先在菩薩的膝頭放一把剪刀。羅隱剛過去,就聽見當的一聲,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終於相信菩薩見了羅隱會站起來是真的,並且認定,羅隱將來有帝王的福分。
羅隱出奇根據採風所得與參者前人記錄,可知羅隱之奇就奇在「討飯骨頭聖旨口」。故事這樣說:羅隱家裡很窮,常常要向左鄰右舍借米借鹽。借的次數多了,加上有借無還,鄰居們漸漸地不願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狹的人,一次次借東西碰了壁,她都記恨在心。
上灶的時候,她常常一面切菜,一面嘮叨:「跟張三借米,張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鹽,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薩耳朵有點重聽。祖母說「一遭」,他誤聽為「一刀」。聽的次數多了,灶司菩薩未免有點擔心:如果羅隱做了皇帝,動不動就是「一刀」,要殺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聞玉帝。
玉帝是個糊塗神,灶司菩薩說什麼,他就信什麼。他馬上傳旨,差雷公菩薩去把羅隱的「龍骨」拆掉。祖母看這陣勢,急忙叫羅隱去咬住馬桶蓋。結果,羅隱一身「龍骨」全給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髒,沒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羅隱剩下一張所謂的「聖旨口」,他說什麼就能「應」什麼(包括應聲、應驗)。
羅隱堵河羅隱被稱為「地仙」,傳說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床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聖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麼就靈驗什麼,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現在民間還流傳不少有關羅隱這方面的趣聞軼事。
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兩條江,據說從前是同一條大河。羅隱因公務從廣東來到廣西,了解到這條大河從大容山頂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漲,常淹沒兩岸田園,衝毀村莊;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難把水汲上來澆灌莊稼。因此,沿河一帶的百姓生活困苦,向來厭惡這條大河。
羅隱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發動當地的老百姓挑石堵住大河,使其分成了南流和北流兩條江。從此水患減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從此一天天好起來。後世人為其歌功頌德,演變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傳說。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