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比較冷門的一首詩,短短28字,美得猶如畫……

2021-02-19 詩文藝術愉悅讀

晚唐時期的詩人骨子裡就流露出了一種悲傷,由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悲痛,特別是羅隱,雖然才華橫溢,可是他的科舉之路,卻又是走得極為艱辛,一共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這件事情對於詩人打擊很大,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那都會成為了夢魘,原本是以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成功,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可是誰又能夠知道,最終在現實的生活中處處碰壁。

羅隱的詩往往寫得很深刻,雖然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哲理,同時對於現實的生活也有著一種很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整個晚唐的詩人中個性比較鮮明。

譬如《蜂》《雪》《籌筆驛》等等,那都是借景抒情,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從而令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憂愁,也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所以讀他的作品,只要能夠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那麼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十次的科舉之路,也就意味著詩人徹底絕望了,畢竟對於任何一個讀書人來說,那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實現人生理想,能夠憑藉平生所學去做一番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業,不過有的時候現實就是那麼殘酷,它不會給人任何的機會,而羅隱就是如此。

這也就是為什麼,羅隱的詩作中,總會在寫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對於人生的解讀,特別是這首《杏花》,原本只是在描寫杏花,可詩人還是通過對杏花的描寫,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許多無奈。

《杏花》

唐代:羅隱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


杏花原本只是一種很普通的花,但是歷代的詩人都有寫過,不過很多的詩人可能只是讚美杏花的美豔,可是羅隱在這首詩中又是以另一種角度來描寫,他通過杏花的凋謝,以此來告訴世人,我們的人生也是和杏花一樣,也會凋謝。

這首詩是羅隱眾多作品中,比較冷門的一首,但不失為一首難得佳作,整首詩也是如詩如畫,短短的28個字,美得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詩歌的大意是:春風輕輕吹來暖暖的空氣,帶來了新的春天。寒冬臘月時盛開的梅花此時雖已凋謝,但杏花卻一朵朵的鮮活盛開。一半在樹上開著,一半卻凋落在簡陋的院子裡,這與人在世間感受到的榮耀與失意是一樣的……

第一二句「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寫得就有很趣,詩人通過春天的到來,再通過對於梅花和杏花的描寫,從而點明了主題,「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每當到了春天之後,天氣就開始轉暖,春天也就是慢慢地到來,整個大地也是萬物復甦,開始有了勃勃生機,梅花早已是凋謝了,但是那杏花則又是開出了豔麗的花朵。

第三四句「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最是經典,雖然看似依舊在寫景,可是到了後一句,又是筆鋒一轉,寫出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杏花開出來的花很快就會凋謝,它半開半落,整個花園地面上都是杏花,這種自然的榮枯其實和人是沒有分別,畢竟我們也是要面對生與死。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正是寫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從而寫得很是深刻。

羅隱的詩自有一種韻味,而這種創作風格,也只有他才有,畢竟他比別人感受到了更多的悲傷,這首《杏花》正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杏花在春天裡從開花到凋謝的過程,所折射出來的正是我們的人生,這也正是詩人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延伸閱讀】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文學家。羅隱自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開始的十二三年裡,總共參加了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羅隱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

羅隱思想屬於道家。著有《讒書》及《兩同書》等。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刻,有很強的戰鬥性;後者提出「仁政」,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羅隱出世


據前人記錄的資料與複述的文本,羅隱的父親是個農民,夏日上山守望莊稼,與一個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愛。此事被哥哥發覺,將它脫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壓於糞缸之下。老虎精沒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復原形,遂與羅父相偕回家,結為夫婦,生下羅隱。

後來妯娌間發生爭吵,嫂子一氣之下,將虎皮從糞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滾,變成一隻老虎,將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時,老祖母急忙用一隻谷籮罩住孩子,並用拐杖打它的額頭,罵道:「畜生!連自己的親骨血也要咬嗎?」老虎即眼中出淚,大吼一聲,出門而去。這孩子因是谷籮保護下來的,所以就取名羅隱。

羅隱出格

羅隱成了孤兒,和祖母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難。長到六七歲時,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館去讀書。從家裡到蒙館,要經過一座廟宇。羅隱每次打從廟門走過,總看見裡面的菩薩會站起來,好像對他致敬的樣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訴祖母。

第二天,祖母跟了羅隱去,想親眼看個明白。到了廟門口,羅隱說菩薩又站起來了,但祖母看不見。第三天,祖母預先在菩薩的膝頭放一把剪刀。羅隱剛過去,就聽見當的一聲,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終於相信菩薩見了羅隱會站起來是真的,並且認定,羅隱將來有帝王的福分。

羅隱出奇

根據採風所得與參者前人記錄,可知羅隱之奇就奇在「討飯骨頭聖旨口」。故事這樣說:羅隱家裡很窮,常常要向左鄰右舍借米借鹽。借的次數多了,加上有借無還,鄰居們漸漸地不願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狹的人,一次次借東西碰了壁,她都記恨在心。

上灶的時候,她常常一面切菜,一面嘮叨:「跟張三借米,張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鹽,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薩耳朵有點重聽。祖母說「一遭」,他誤聽為「一刀」。聽的次數多了,灶司菩薩未免有點擔心:如果羅隱做了皇帝,動不動就是「一刀」,要殺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聞玉帝。

玉帝是個糊塗神,灶司菩薩說什麼,他就信什麼。他馬上傳旨,差雷公菩薩去把羅隱的「龍骨」拆掉。祖母看這陣勢,急忙叫羅隱去咬住馬桶蓋。結果,羅隱一身「龍骨」全給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髒,沒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羅隱剩下一張所謂的「聖旨口」,他說什麼就能「應」什麼(包括應聲、應驗)。

羅隱堵河

羅隱被稱為「地仙」,傳說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床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聖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麼就靈驗什麼,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現在民間還流傳不少有關羅隱這方面的趣聞軼事。

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兩條江,據說從前是同一條大河。羅隱因公務從廣東來到廣西,了解到這條大河從大容山頂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漲,常淹沒兩岸田園,衝毀村莊;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難把水汲上來澆灌莊稼。因此,沿河一帶的百姓生活困苦,向來厭惡這條大河。

羅隱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發動當地的老百姓挑石堵住大河,使其分成了南流和北流兩條江。從此水患減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從此一天天好起來。後世人為其歌功頌德,演變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傳說。

你若喜歡,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比較冷門的一首唐詩,但是寫得很唯美,短短28個字美得猶如一幅畫
    那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唐詩,每次讀到一首經典的作品,那都會讓我欣喜不已。那麼今天要與大家分享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不過雖然很冷門,但也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那就是唐朝詩人王駕的《雨晴》,這首詩相信很多人可能並沒有讀過,而且詩人的名氣也並不是很大。
  • 王安石的這首詩比較冷門,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說起王安石的詩作,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例如他的《梅花》、《登飛來峰》、《元日》等等,那都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且這些詩作,也都收錄在了課本裡,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所以對於王安石,無論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他的政治成績,那都是堪稱一流。
  • 喜愛旅行的韋應物寫下一首唯美的詩,只有28個字,美得猶如一幅畫
    唐詩的美是很難用語言去形容,一些作品儘管只是描寫了普通的風景,由於寫得生動有趣,從而化腐朽為神奇美得令人心醉。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看到了秀麗的風景看了,也就看了,不可能會有另外的想法,也不懂得真正去欣賞其中的美。
  • 李商隱被嚴重忽視的詩,充滿童話式的浪漫,短短28字美得令人心醉
    在李商隱離世200多年後,金末文豪元好問用「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來形容他的詩。看起來這是一個毀譽參半的評價,他的意思是:「詩人們都喜歡李商隱的詩,但卻沒人真的能讀懂。」元好問在這裡說的並不只是詩壇之謎《錦瑟》和16首朦朧絕美的《無題》,還有許多我們不常讀的冷門詩作。
  • 黃庭堅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但是同樣寫得很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黃庭堅後期的作品倒時很有特色,譬如這首《春近四絕句》,便寫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也是一首很美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第二首,更是膾炙人口美得令人驚豔。 亭臺經雨壓塵沙,春近登臨意氣佳。 更喜輕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 鄭板橋最經典的一首詠雪詩,只有短短28個字,美得猶如一幅山水畫
    那麼鄭板橋就是其中翹楚,他的詩清新脫俗,寫得很有韻味,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寫得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鄭板橋一首很有趣的詩《山中雪後》,這也是一首很典型的詠雪詩,整首詩儘管並沒有什麼高超的表現手法,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同樣寫得很唯美,每一句都是經典。
  • 王勃比較冷門的一首五言絕句,只有短短的20個字,卻是寫得很深情
    雖然王勃的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歲,但是他的才華卻是令人驚豔,絕對是天才型的詩人,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如果放到現在的話,可能還不太懂事,可是王勃卻是在初唐詩壇大放異彩,寫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那麼除了前面所介紹的那幾首之外,筆者今天還要為大家推薦他另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也就是這首經典的五言絕句《寒夜思友三首·其一》,可能很多人對於這首詩並不是太熟悉,其實這也是一首很經典的作品,通篇描寫得很是真誠,把自己對於朋友之間思念描繪的淋漓盡致。久別侵懷抱,他鄉變容色。
  • 王維最唯美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是怎一個美字了得
    那麼王維眾多的作品中,我個人卻是更偏愛《辛夷塢》,這也是他最美的一首詩,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意,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怎一個美字了得。這首詩也是寫於後期,當時他正是在終南山隱居,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時常一個人去到山中遊玩,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與眾不同。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短短的二十個字,卻是描繪的如詩如畫!
    那說起王維的詩作,可能大部分的人會第一時間想到他的《相思》,這也是他讓人最印象深刻的詩作,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那他的這首《辛夷塢》,同樣的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描寫的極為生動,讀來更是朗朗上口,美得猶如一幅畫,很是唯美,也非常的有意境。
  • 遺世獨立的元好問,寫下一首有趣的詩,短短幾句美得猶如一幅畫
    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希望經過了十年的寒窗苦讀,可以去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走得很艱辛,所以最後不得不放棄,一個人獨自生活於深山老林,過著隱居式的生活,從此再不過問世事,只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這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態度。
  • 王勃比較冷門的一首詩,儘管並不是很出名,但讀後美得令人窒息!
    除了這些超級熱門的詩,作為著名的多產詩人,王勃其實還有很多我們不太熟悉的「冷門」的詩,雖然如此但是這些詩作仍然能夠達到了一流的藝術水準。除了前面咱們介紹的響徹宇宙的文學巨作以外,王勃其實還有一首比較冷門的絕句,雖然說冷門,但也非常經典這首詩就是《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 孟浩然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碎!
    相信大部分的朋友對於他的詩,那都是非常的熟悉,例如他的《過故人莊》、《春曉》、《田家元日》等等,那都是唐詩裡不朽的名篇,很多人都能夠背誦。孟浩然的詩大多都是充滿了真摯的情感,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尤其是他的《春曉》,那可謂是婦孺皆知,連小學生都能夠全篇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而且他的這些詩,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每一首詩,那都是極為的工整,情景交融,非常值得一讀。
  •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就像白居易在《消暑》中所描寫的那樣:散熱由心靜,涼坐為室空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詩人在炎熱的夏天——黃庭堅的《鄂州南樓書事》。整首詩在寫法上與其他描寫夏日乘涼的詩詞作品有所不同,結合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知道,其實積壓在詩人身上的不是酷暑,而是對自己生活、仕途不順的煩悶與擔憂。黃庭堅在多次被貶後,來到鄂州南樓上納涼,站在高高的樓臺之上看到天上的明月,耳邊吹過徐徐清風,不禁愁上心頭,愁意之中不乏對現實的恨,更不乏對於自由生活的嚮往。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最重要的是你要熱愛詩歌,要是真正喜歡的話,那自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
  • 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李商隱,字義山,唐代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他的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讀起來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除此之外,李商隱也有一些冷門但很美的詩,例如《細雨》。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徵人盡望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8個字,只要「煙花」二字讀懂了,妙不可言
    李白的詩有一個很大的特徵,談不上是字字珠璣,有一些經不起推敲,但是,他的整體意境特別高,猶如天外飛仙,讓人高不可攀。李白曾經送給孟浩然一首詩,這首詩廣為傳頌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南宋詩人範成大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寫出了勞動者的樸實無華
    同時反應民生疾苦的詩句還有不少,比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描述一個賣炭老翁賣炭的艱苦生活:「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種生活卻是賣炭翁的日常生活,貧苦而又飽受欺凌。再有就是白居易寫的《觀刈麥》中「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 他是唐宋八大家裡的領軍人物,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美得猶如一幅畫
    韓愈也被稱為一代文宗,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那都是一絕,另外他對於後輩的提攜也是不遺餘力,例如當時的賈島、張籍、孟郊等人,那都是得過他的獎掖,最終才在文壇大放異彩。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韓愈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也就是這首《池上絮》,儘管這首詩有一些冷門,可能很多的同學沒有讀過,但也是一首經典之作,整首詩意境唯美,詩人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所以如此唯美的一首詩,我們自然是不應該錯過,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後自飛飛。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題道虔上人竹房唐代:李嘉祐詩思禪心共竹閒,任他流水向人間。手持如意高窗裡,斜日沿江千萬山。李嘉祐,字從一,天寶七年進士,授秘書正字。他善為詩,與李白、劉長卿、錢起和皎然等人相識。李嘉祐喜歡悠閒的生活,平時經常與一些隱士交往,讀者都很熟悉他的《寄王舍人竹樓》,其中「傲吏身閒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樓」,就抒發了一種拋卻紅塵仕宦、鍾情獨自隱居的情懷。唐代禪宗盛行,很多士大夫都願意與禪宗結緣。詩人也經常遊訪名剎古寺,向那些高僧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