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不但有滿腹才華,也素懷時濟世之志

2020-12-18 拉託涵義

記得兒時常常從大人們口頭上聽到「羅隱」的名字,幼稚的童心不由頓生疑竇:歲月的風雨衝淡人們多少寶貴記憶,為什麼一個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至今還贏得人們的口碑?隨著年歲漸長,對語言文學發生了興趣,終於在《唐詩紀事》裡讀到一則關於羅隱的故事:晚唐時期,令狐綯的兒子令狐滈中了進士,羅隱寫了首詩祝賀他。

令狐綯對兒子說:「吾不喜汝得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令狐絢在宣宗朝任宰相,長時期執政,是顯赫一時的大人物。兒子中進士,當然要算權門盛事。朝廷上下來恭賀的人簡直門庭若市,從四面八方飛來的賀詩無疑是滿篋盈箱。令狐唯獨看重羅隱這一首,並且說,比他兒子中進士還要使他高興。讀者不禁會想,羅隱究竟是何許人?是因為他的詩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藝術高度;還是因為他擁有蜚聲朝野,特別吸引眼球的政治光環?

羅隱,字昭諫,新城人。說他「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辛文房搞顛倒了,人們一致認為,他散文創作的成就比詩還要好。就是這麼一位詩文兼擅的大才子,在進士考試中卻始終名落孫山。他雖屢敗屢戰,到頭來還是屢戰屢敗!有人說他「十試而不第」。這其中原因當然是朝政黑暗腐敗。進士考試哪裡憑什麼才華,無非是皇帝說了算!

《唐詩紀事》就有這樣的記載,試錄如下:昭宗看到羅隱的詩章之後,欲以甲科處之。帝問譏謗之詞,對曰:隱有《華清》詩。其事遂寢。那個大臣是誰,計有功沒有說。從那大臣的話看:「將相臣僚,豈能免於凌轢。」很可能羅隱在有意或無意間,對這個大臣有過譏諷或嘲笑,因此,他懷恨在心,挾私報復向昭宗進獻讒言,說羅隱譏謗過唐明皇李隆基,還舉《華清》詩作為例證。

其實,我們就從這首詩看,涉及明皇的也只有兩件事:一是「好笙歌」。這就怪了;白居易洋洋灑灑的長詩不算譏謗,羅隱僅「好笙歌」三個字能算譏謗嗎?二是「楊妃笑」。大家知道,羅隱不過重複前代詩人流傳甚廣的詩句,羅隱的初衷無非是用前朝的故事引起後人的警覺罷了,這有什麼錯?再說,羅隱詩中也說明皇道德勝過堯舜,這明明是歌頌前代帝王,怎麼反說是譏謗呢?這不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羅隱這次進士考試的詩章很受昭宗皇帝賞識,昭宗本來「欲以甲科處之」。

按照唐朝科舉制度,說不定,羅隱本來就是飲定新科狀元哩!可是就憑那大臣的幾句讒言,「其事遂寢」,這件事就這麼無聲無息地被否定了。羅隱的政治前途也就這麼不明不白、稀裡糊塗地被葬送了。試想,羅隱縱然再考一百次,能有中進士的希望嗎?在仕進的道路上既然橫下了一道鐵門檻,為生存計,他只能奔走四方,寄食於節鎮幕府。他一直就這麼懷才不遇,窮愁潦倒!黃巢起義爆發後,為了避亂,他回到了家鄉。直到晚年才投奔鎮海節度使錢,好不容易當了個錢塘令這麼個小官。

羅隱不但有滿腹才華,也素懷時濟世之志,他的名字就耐人尋味;他原名「橫」。晚唐王朝已是風雨飄搖,他多麼希望「橫」空出世,「執大柄而定是非」;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哪知他從宣宗朝到僖宗朝,儘管旰食宵衣、含辛茹苦,卻始終不能見用於當世。面對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的現實,他只能扼腕嘆息:「斯亦天地間不可人也。於是改名為「隱」。

從此,「隱」跡江湖,逃名世俗!也許是大自然在冥冥中的平衡吧,「自古逃名者,至今名豈微」。進士劉贊對羅隱的評價,真的是一語中的!羅隱儘管不能在政治舞臺上一展鴻猷,他的詩歌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魯迅就這樣評價他:「詩亦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於民間流傳頗廣。」徜徉羅隱諷刺詩的藝苑,真的是百花競豔,美不勝收。信手採來幾朵芬芳四溢的小花,以饗讀者。按古代科考制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誰敢明目張胆地說半個「不」字,羅隱卻獨出心裁地以「黃河」為喻,揭露其中弊端。

且讀《黃河》,自古以來,黃河經年累月都是混濁的,「阿膠」卻可以澄清濁水。詩人說,請你不要把阿膠傾倒在黃河裡嗎,因為上天為什麼讓它這麼混濁,其中深意本來就鬧不清楚啊!那弦外之音不是說,科舉考試之所以黑暗汙濁,是最高統治者有意安排的嘛?接著第三句說,就像黃河之所以上接銀河是因為它懂得彎彎曲曲;那麼「聰明」人就應該明白:你要想科舉成功嗎?就要用不正當手段,甚至以不惜犧牲人格為代價去阿附權貴!第四句中說了其中原因:因為黃河「才出崑崙」,從它的源頭就混濁不清。

這就清清楚楚地向人們說明:科舉考試一開始就被把持在權貴們手裡,由他們暗箱操作!用「黃河不清」來比喻科舉考試的黑暗汙濁,既具體形象,又切中肯綮;諷刺犀利,一針見血!明眼人一看便知,統治者又抓不住把柄,罵得痛快,又不露痕跡,這樣的諷刺詩,怎不令人解頤?

相關焦點

  • 羅隱的這首詩,可謂愁恨到了極致,但願你從未領略過
    有成功的人,就有失意的人。面對愛情的失意,元稹感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面對家國的仇恨,李煜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奈」;面對生離死別,蘇軾發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離愁別恨。而唐代羅隱的這首詩滿是愁恨無奈到極致,讀來令人心痛。讓我們一起從這首詩裡看他是怎樣愁緒滿懷的。
  • 羅隱看桃花美得不可方物寫首妙詩,美豔惆悵了千年
    春天的桃花美得多姿多彩,可在詩人羅隱筆下的桃花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羅隱的這首《桃花》。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數枝豔拂文君酒,半裡紅欹宋玉牆。盡日無人疑悵望,有時經雨乍悽涼。舊山山下還如此,回首東風一斷腸。
  • 羅隱很失意的一首詩,春天悠閒地遊覽曲江,最後14字令人心酸
    唐玄宗上巳賜宴臣僚和每科新進士宴聚的勝地,可見曲江在唐代是個繁華之地。曲江也是當時士大夫的必遊之地,白居易和杜甫遊覽曲江寫過多首詩篇。曲江繁華美好,是無數人才嚮往之地,一朝考取功名,就可以在曲江池畔工作,從此高官厚祿,仕途顯達。
  • 國學角之十七 歷代文化名人—— 明代離經叛道者李贄及其「前輩」之羅隱
    羅隱十多歲,家道破落,但以詩文名揚天下,尤善詠史,為時人所推崇。其與同族另外兩後生被稱「三羅」。羅隱20歲應進士舉,即在20歲前,就中了舉人。但是,歷七考而不第。原來,其考卷中屢屢語涉譏諷,既揭露官場朝廷黑暗,又違背「溫良恭儉讓」之古訓。如: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本來是瑞雪兆豐年,但在羅隱筆下,卻成了貧苦者災難。
  • 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羅隱是晚唐的才子,卻因為性格執拗而得罪了一些王公大臣,於是在科考中總是鎩羽而歸。詩人鬱郁不得志,便經常藉助詩歌抒寫惆悵和憤懣心情,這首詩也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詩人有一年秋天在家賦閒,他回想這些年的坎坷遭遇,心中鬱悶,雖然手捧書卷,卻無心學習,於是便外出散心。秋風陣陣,早添了幾絲微涼;落英繽紛,更讓詩人感懷。時光荏苒,常催人老;不知何時,詩人的鬢角已經染霜。羅隱正在暗自感嘆,忽然發現不遠處有幾枝野菊花,在陽光下正璀璨地綻放,絲毫沒有因為無人欣賞而感到孤寂。
  • 古詩賞析二十五:羅隱《蜂》
    羅隱作品多為諷刺現實之作,有《甲乙集》,《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清人輯有《羅昭諫集》。創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羅隱至京師參加進士考試。然而憑他的才華竟然屢試不第,甚至於考了十次而不得功名。
  • 他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除了絕世美貌更有滿腹才華
    宋玉無需道德上的稱讚,對他來說,擁有絕世的美貌以及將美貌躍然紙上的才華,這樣就足夠了。美,足以徵服我們。然後他絲毫不慌,繞了一個大圈子,說起了自己的鄰居:「天下的美女,沒有誰比得上楚國女子,楚國女子之美麗者,又沒有誰能超過我那家鄉的美女,而我家鄉最美麗的姑娘還得數我鄰居東家那位小姐。」他接著說,這位東家的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素束,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 羅隱的一首詩,抒發自己的頹廢情緒,被後世評為「惡詩」!
    羅隱自負才華,卻十舉不第,鬱結滿懷,故作此詩,自我開解。《自遣》唐代:羅隱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首句對自己的勸導,語意直白:」得即高歌失即休「,得到的時候可以高興,但失去的時候也不用悲傷,括盡題意。前半句描繪了一幅興奮高歌,意氣風發的形象,而語意重點落在後半句,勸誡自己失意時不必介懷。
  • 羅隱的詩寫得很巧妙,這首《雪》看似在寫景,其實每一句都有深意
    唐朝有很多的詩人,他們非常有才華,但是卻非常不幸,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羅隱。
  • 他是唐朝最倒黴的詩人,一生鬱郁不得志,寫下一首很具有諷刺的詩
    如果要問唐朝哪位詩人最倒黴,那非晚唐詩人羅隱,一生鬱郁不得志,而且參加了10次科舉考試,每一次都名落孫山,並不是說他沒有才華,只不過是由於另外的因素,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這令他極為痛苦,所以後來選擇不再參加科舉,一心一意過著貧苦的生活。
  • 此人「十上不第」,寫詩抒發憤懣之情,無意中讓兩個名字千古流傳
    原文大意是:羅隱當初以寒士身份赴舉,路過鍾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結識了當地樂營中一個頗有才思的歌妓雲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鍾陵,又與雲英不期而遇。見她仍隸名樂籍,未脫風塵,羅隱不勝感慨。更不料雲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麼羅秀才還是布衣?」羅隱便寫了一首詩贈給她。就是被人廣為傳頌的《贈妓雲英》一詩。
  • 羅隱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結構工巧,堪稱精雕細琢的精品
    羅隱是晚唐著名詩人,雖然才華卓越,可是他十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是鎩羽而歸。其實羅隱的才學就連當朝宰相都很欣賞,但由於他喜歡諷刺、為人狂妄,讓孤立的自己經常被考官們反感。還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下面介紹羅隱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結構工巧,堪稱精雕細琢的精品。綿谷回寄蔡氏昆仲唐代:羅隱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
  • 「怪才」羅隱《蜂》詩賞,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小時候便在鄉裡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年紀很輕,名聲已經傳的很遠了。(公元859年)26歲的羅隱至京師參加進士考試,但歷時七年均未及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沒有考中的原因並非是他沒有才學,而是因為他持才傲物、為人狂妄、試卷裡的文章諷刺意味又太強,雖然當時的宰相也很欣賞他的才華,但也無濟於事。
  • 羅隱比較冷門的一首詩,短短28字,美得猶如畫……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那都會成為了夢魘,原本是以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成功,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可是誰又能夠知道,最終在現實的生活中處處碰壁。羅隱的詩往往寫得很深刻,雖然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哲理,同時對於現實的生活也有著一種很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整個晚唐的詩人中個性比較鮮明。
  • 滿腹文章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滿腹文章,比喻文章極好,很有才華。出自:元 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他憑著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千階。」近義詞有:滿腹經綸,滿腹文章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含褒義。滿腹文章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滿腹文章(mǎn fù wén zhāng)成語釋義:比喻文章極好,很有才華成語出處:元 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他憑著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千階。」
  • 羅隱描寫立春的詩,寫出了新意,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羅隱可能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為獨特的一位,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在描寫自身的遭遇,而且描寫的極為憂傷,他一生考了十次進士,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這也使用他變得憤世嫉俗,時常會在自己的詩作中,表達出自己對於當時社會的不滿,例如他的《蜂》,詩中便有這樣的句子「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大唐著名槓精羅隱,下大雪也要寫詩懟人,二十個字就讓人無言以對
    羅隱是晚唐詩人中的頭名「槓精」。因為擅寫諷刺詩,且史學功底紮實,在唐末時曾經與溫庭筠、李商隱齊名,並稱「三才子」。吳越王錢鏐評價他:黃河尚有澄清日,後世應難繼此才。魯迅贊他文章深刻,有戰鬥性。相傳,羅隱在青年時代時已經名滿天下,先後得到唐代三位宰相的青睞。
  • 辛棄疾,大宋第一古惑仔,情懷壯志滿腹韜略文武雙全但是不得重用
    辛棄疾,一個滿懷才學,滿腹韜略,嫉惡如仇,智商極高,情商不足,最終身不得志鬱鬱而終的宋代文學大家,他的詩詞風格,豪中帶柔,剛中帶憂!有別於歷史上任何一個詩人的韻味!他出生在山東歷城,那個戰亂年代的前線!
  • 晚唐詩人羅隱:十年科考心酸路,怎能「俱是不如人」
    按說事不過三,既然已經三次落榜,羅隱應當知難而退,天下之大,並非只有仕途一條路可走。可羅隱偏偏鍥而不捨,就是要第四次、第五次地參加科考,以至於當時的閱卷官和監考官們都認識他了。羅隱雖然名聲在外,無人不知,卻始終未能遇上生命中的伯樂。一連考了十幾次,羅隱都未能及第。此時的羅隱早已是心力交瘁,十多年的光陰,最終也沒能換來走進仕途大門的敲門磚。
  • 洛克王國:這些獨眼寵物你有幾個?羅隱上榜,第一竟然是它!
    海豹戰士(6)第四名:羅普爾草系的羅普爾有一隻大眼,進化形態羅普斯也未有太大改觀,只是這隻呆呆的大眼有種看破凡世的感覺呢,在拉布朗礦山口,初始形態阿米亞特也只有一隻眼,不過進化到羅隱連膚色都變了。羅隱擁有神技車裂,是王國大陸早期的強勢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