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角之十七 歷代文化名人—— 明代離經叛道者李贄及其「前輩」之羅隱

2021-02-08 棗莊國學教育促進會

提示:點上方↑↑棗莊國學教育促進會一鍵免費關注


國學角——歷代文化名人系列

序言


      國學,是以「經史子集」為核心的中國學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根基。國學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

      棗莊,地處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腹心,曾是國學重心與制高點,應具文化自信與擔當。

      中華民族文明歷程中,往聖先賢林立,大師巨擘迭起,故有當時之輝煌,今日之豪邁。然而,星漢燦爛,令人迷濛難辨;輝光紛呈,使人目不暇接;為承前響而接長流,瞻豐碑而致禮敬,棗莊市國學教育促進會集眾智,納群言,創建「國學角」,整理「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配以朗誦等形式推出。

      請諒才疏學淺之短,懇賜點石成金之教。

      是為序。


王洪鐵


國學角之十七

歷代文化名人——

明代離經叛道者李贄及其「前輩」之羅隱

(王洪鐵整理)


羅隱

      羅隱(833—910年),字昭諫,號江東生。今浙江富陽市人,唐代詩人。其曾祖羅仙,曾任福州福唐縣令。其父羅修古,曾參加過考試,未得功名。羅隱十多歲,家道破落,但以詩文名揚天下,尤善詠史,為時人所推崇。其與同族另外兩後生被稱「三羅」。羅隱20歲應進士舉,即在20歲前,就中了舉人。但是,歷七考而不第。原來,其考卷中屢屢語涉譏諷,既揭露官場朝廷黑暗,又違背「溫良恭儉讓」之古訓。如: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本來是瑞雪兆豐年,但在羅隱筆下,卻成了貧苦者災難。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傳統觀點是將吳王夫差亡國歸罪於西施,為帝王無能及奢靡減責。而羅隱卻力翻千載舊案,揭露亡國之因是當權者誤國。

孟浩然墓

數步荒榛接舊蹊,

寒郊漠漠雨悽悽。

鹿門黃土無多少,

恰到書生冢便低。

(襄陽有鹿門山,孟浩然曾隱居此山。)


      羅隱藉此批判當時對書生的冷遇。


華清池

樓殿層層佳氣多,

開元時節好笙歌。

也知道德勝堯舜,

爭奈楊妃解笑何。

      羅隱赤裸裸諷刺皇帝好色怠政。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表達對貧苦百姓之同情。


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

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猢猻)弄,

一笑君王便著緋。

      羅隱辛辣批判唐昭宗寵信弄猴伶人,荒誕誤國。原來,黃巢起義爆發,唐昭宗逃難,有個耍猴藝人隨駕侍候。唐昭宗一高興,賞賜耍猴人五品官職,使其身穿紅袍(朱紱),並賜官名「孫供奉」。

      前二句是羅隱自訴,寒窗幾十年,赴考十二三次,遠離家鄉美麗風光。後二句是說,辛苦讀書,依舊布衣;不如弄猴人,一旦取得皇帝開心,便獲賜官職,身披朱紱。


贈妓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

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初次赴京趕考,經過鍾陵縣時,結識了當地官妓雲英。羅隱才高,雲英色藝兼美。皆是佼佼者。12年後,羅隱下第路過鍾陵,又與遇雲英。羅隱白衣,雲英未嫁。所以,皆是天涯淪落人。



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羅隱借事寓意,抨擊和譏諷科舉。

      官場、科場如黃河一樣混濁,即使把阿膠都傾進去,黃河也難以澄清,不能使昏庸的當道者明白過來。到達「銀漢」通到朝廷,取得顯位,必使用河道般投靠逢迎的「曲」招,而非學問。黃河發源於崑崙山,源頭就不清澈。大唐糜爛,是皇帝、朝廷、豪門、貴族不乾淨。漢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曾經立誓,說:到黃河象衣帶那麼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你等爵位才會失去(意即永不失去)。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時,坐了一隻木筏,溯河直上,到了一處,見一女子正在織布,旁邊一男子放牛。回到西蜀,請教善於佔卜者嚴君平。嚴說:你到了天上牛郎織女星宿所在了。羅隱借前一典故,是說自高祖大封功臣以來,貴族世代簪纓,富貴不絕,霸佔著朝廷爵祿,要等到黃河細小得象衣帶時才肯放手。羅隱借後一典故,是說貴族霸佔爵位,把持朝政,佔據了「北鬥」,考試求官者必須經其援引,才能飄然直上,不費氣力。羅隱最後說,據傳,黃河三千年才澄清一次,誰還能夠等得著呢?既然如此,就不勞駕預告這種好消息了!朝廷上烏煙瘴氣難以改變了,對大唐已經絕望了。

  此詩明寫黃河,其實揭露唐朝科舉制度之弊端,切中要害,尖刻貼切,痛快淋漓。

      如此般般,羅隱自然被當權者憎惡,所以屢試不第。羅隱原名羅橫,十次不第後,一怒改為「羅隱」,並將歷年諷刺詩文編輯為《讒書》。其中,嘻笑怒罵,涉筆成趣,尖酸刻薄,妄議朝廷。後世魯迅說: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而那愈發斷絕了科舉之途。同代羅袞贈詩於羅隱說:「讒書雖勝一名休」。

      羅隱雖然科舉困頓,但才名愈盛。一位羅紹威乾脆認羅隱為叔。因羅隱詩集叫《江東集》,羅紹威為表恭敬,將自己詩集命名為《偷江東集》。有位割據青州的王師範經常派人送信送財物於羅隱,求其贈詩,得詩後,大喜不已。有個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父親說:兒子及第並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羅隱還擅長書法,常有士大夫願出千金收藏其正楷。

羅隱愈是不第,愈是偏激乖張。後來又斷續考了多次,歷經40年,皆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羅隱雖然科舉困頓,但因《讒書》名滿天下,深深打動了一顆芳心。當朝宰相鄭畋(tián??874—878年任宰相),是晚唐名相,也是抗擊黃巢起義的主要將領之一。鄭畋有個女兒,美貌有才,尤喜吟詩作賦。羅隱有詩句「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留侯一紙書」(張華是西漢留侯張良16世孫、唐朝名相張九齡14世祖,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西晉皇帝司馬炎死後,被皇后賈南風委以朝政,使天下保持相對安寧。「八王之亂」起,張華被司馬倫所派張林誘捕,將死時說:我是先帝老臣,赤心如丹。我不怕死,只怕王室將有大難,禍不可測啊!留侯張良輔助劉邦稱帝後,一紙上書歸隱)。一次被鄭畋之女讀到,喜歡得不得了,頓生傾慕之情,茶飯不思,大有非羅隱不嫁之念,再三請求其父約羅隱相見。鄭畋便邀羅隱到府作客,讓女兒在屏風窺視。不料,一見之後,暗戀之情頃刻化為烏有,立即焚燒了羅隱詩集,永不再讀。原來,羅隱相貌實在醜陋。

      羅隱比溫庭筠小20歲,可謂活脫脫一對「雙胞胎」:都是生於晚唐,才華蓋世,詩名遠播;都是奇醜無比,恃才傲物,放蕩不羈,潦倒落魄。但溫庭筠尚有與魚玄機之戀,而羅隱僅有如此半截才子佳人之趣事。



      羅隱潦倒落魄間,曾入湖南幕府,次年任衡陽主簿,但不久辭職,遊歷浙、蘇、皖、贛、湘、鄂、蜀、陝等十餘省。其間,朱溫聞羅隱盛名,以右諫議大夫官職召用。羅隱回絕。後來,羅隱投靠杭州刺史錢鏐liú,任掌書記(文書)。

      朱溫本是黃巢手下將領。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後,黃巢便在長安稱帝,而派朱溫領兵與唐將王重榮等廝殺。朱溫戰敗後向黃巢求援,表章卻被黃巢親信隱報。朱溫窘迫困厄,投降唐朝,然後反擊黃巢。黃巢大敗,率領殘兵逃回山東自殺。唐僖宗因兩度逃亡,一直生活於動蕩驚恐中,27歲駕崩。朱溫於是成為恢復唐朝的功臣,獲賜名「朱全忠」,漸漸把持了軍權朝政,一身兼幾十職。唐昭宗繼位,完全是傀儡,38歲時,被朱溫殺死。13歲娃娃繼位,是為唐哀帝。4年後,朱溫將其先廢后殺,自己稱帝,國號「大梁」。至此,大唐滅亡。

      朱溫滅唐建梁,其餘手握軍權的節度使也紛紛稱帝。先後在長安稱帝建朝者五,被後世稱之為「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先後在其餘地方稱帝建朝者十幾,被後世稱之為「十國」(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漢)。「五代十國」(907—960年;計53年)之謂由此而生。

      朱溫稱帝後,雖然有提拔才士、壓制權豪、嚴格軍法、獎勵農耕等舉措,但很快私德敗壞,荒淫無恥,獲惡評如潮:強姦兒媳,姦淫臣妻;聽信養子兒媳的枕頭風,不立親生子而立養子為太子,激起親生子們憤怒……終於,被親生子朱友珪所弒。

      羅隱被唐朝長期壓制,卻對皇帝遇害、大唐覆滅痛心疾首,曾賦詩「屈指不堪言甲子,披風常記是庚申」(昭宗被弒於甲子年,庚申日),並要求錢鏐出兵討伐朱溫。錢鏐見其不計較個人得失,而以道義為重,雖然未納其言,卻對羅隱十分敬重。

      錢鏐是杭州臨安人,出生於農漁人家。據說,出生時室內突現紅光,生出來相貌奇醜,舉家恐懼,其父欲棄之於井中,被其祖母留下,故名「婆留」,長成名錢鏐(與留同音)。錢鏐自幼學武,擅長射箭、舞槊,稍通文墨。長大後販賣私鹽。後投軍,由偏將漸掌一州之兵。後來翦除敵對勢力,佔有兩浙之地,獨據一方。唐昭宗時,獲封杭州刺史、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升為越王、吳王。朱溫建梁後,各地紛紛稱帝,而錢鏐不所動,獲封吳越王。

      五代十國歸於大宋後,有位吳越國亡臣編纂《百家姓》,開頭是「趙錢孫李」。其中,「趙」是大宋國姓;「錢」便是曾經的吳越國姓;「孫」是吳越國末代王后之姓;「李」是大唐國姓。如此排列,表示不忘故國也。

      錢鏐喜歡吃魚,任節度使時,命西湖漁民,每天要送魚進貢。羅隱同情漁

民,便吟《題磻溪垂釣圖》諷刺錢鏐道:

呂望當年展廟謨,

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

也是須供使宅魚。

(呂望,姜太公;廟謨,朝廷謀略;錢鏐稱納貢之魚為「使宅魚」。)

      詩中意思是,姜太公是撥動乾坤之人,如果到西湖來垂釣,豈不得送魚給錢鏐。

      錢鏐心存大志,知錯即該,於是免了漁貢,並陸續任羅隱為錢塘縣令、著作佐郎(協助著作郎修撰國史)、司勳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發運使。

此期間,羅隱與錢鏐一言不合,便嬉笑怒罵,寫詩嘲弄錢鏐販私鹽等黑史。錢鏐心胸寬闊,並不計較,仍不斷為羅隱升職。

      羅隱做地方官時,曾興修水利,改一條大河為南流、北流兩條江,解除了水患,澆灌了莊稼。

      大唐滅亡3年後,羅隱壽至77歲而終。錢鏐賦詩悼道:黃河信有澄清日,後世再難繼此才。

       除前述詩文外,羅隱還留下許多經典詩歌。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鷺鷥

斜陽淡淡柳陰陰,風嫋寒絲映水深。

不要向人誇潔白,也知常有羨魚心。

始皇陵  

荒堆無草樹無枝,懶向行人問昔時。

六國英雄漫多事,到頭徐福是男兒。

 

……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


敬請關注我們的關注號


總  編  輯:賈傳強

副  總  編:和志紅

編       委:金殿忠  閆吉文    李文科  孫尚  馬濤  

特約指導: 黃友龍  邱啟永    韓邦亭  候銘 王洪鐵




相關焦點

  • 李贄:明代「文藝復興」的領路人
    李贄(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學評論家。原名載贄,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祖上多與異域交往,通外語。自幼不喜傳注帖括,不信仙、釋、道學。26歲鄉試中舉後宦遊各地,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職。宦遊中研讀王陽明著作,師事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之子王襞。
  • 明代思想家李贄晚年寓居通州 離不開他的這位生死之交
    如今通州西海子公園西北處,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有一處墓葬,是遊人常去憑弔之處,那便是李卓吾墓。作者:劉永如通州西海子公園裡的李卓吾墓 白繼開 攝李卓吾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1527-1602)。在明代,李贄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他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以及一些假道學之流大加批判,甚至提出了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的觀點。這在那個時代,是驚世駭俗的言論。李贄的觀點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但同時,因為他的觀點受到朝廷的打壓,很多人又離他遠去。
  • 毛澤東及李贄與陽明心學之關係
    李贄與耿定向爭論之焦點,是耿定向之偽,說的和想的、做的是兩回事。李贄十二歲寫的那篇作文《老農老圃論》,所本者亦童心也。中國有一句老話「童言無忌」,為什麼無忌,一是因其為童子,二是其所講為真話,或稱之為大實話,是實話實說之真人說真話也。耿定向那樣權勢在握的士大夫,怎能不說假話呢?這便是李贄與耿定向輩在思想上分野的一條心理界線。   李贄以卓吾為號,他為什麼用「卓吾」二字為其號呢?
  • 論明代物質文化與歷史和思想之關係
    同時,明代處於歐洲資本主義擴張時期,晚明中國也開始了早期全球化,明王朝與周邊交流活躍,也對明代物質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應隨之而拓寬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視角,把政治的、道德的,乃至形而上的解釋與分析與物質文化審美分析進行整合,呈現更為真實而璀璨的明代物質文化全貌。
  • 李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
    進入明代,由於海禁政策的影響,明初泉州一度出現了蕭條的景象。但中葉以後,泉州的商業又得到了發展,雖有海禁政策,但「泉、漳二郡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然也」。隆慶後,明政府為增加稅收,放鬆海禁,商業再度繁榮。漳州人周起元說:「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
  • 趣聊明代休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明代經濟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藝術上的繁榮,在明代時期雅集文化達到了巔峰時期,雅集在這個時期內展現了明代各個階層的人們各種藝術活動。明代的雅集也是將藝術創作轉變向了生活化的表達。按照參與的群體劃分,明代的雅集也分為了臺閣雅集和文人雅集。
  • 湯顯祖:李贄「童心說」的鐵桿粉絲
    而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贄也喜談「真人」,其「童心說」表現了對「真人」「至文」之喜愛,對「假人」「假文」之厭惡。所以當「真人」湯顯祖遇到講「真」理之李贄時,將激發湯顯祖怎樣的創作靈感呢?可以認為,湯顯祖的「情至說」正如袁宏道的「性靈說」一樣,都是在藝術領域對李贄「童心說」的呼應。
  • 在心學的辯證過程中,李贄的「童心」,是對浪漫主義的憧憬
    李贄以「童心」一念引申,遂以為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天下無一人不能生而知之。是以道不離人,人不離道,「人」是一切的中心。人不能無欲,凡事順其自然,不應有禮法刑德,以約束人間應有的權利。李贄的思想,在今日看來是一種向傳統禮法挑戰的普遍人權思想,但在當時則是挑戰倫理規矩的驚世駭俗之論。他的命運,也和何心隱一樣為世俗不容,終於在獄中自殺身亡!這幾位衝決傳統,勇於開拓新思想的學者,其學術淵源已全不在儒家。
  • 安平縣黃城村清明祭祖 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
    記者與一位在天津居住多年的崔先生聊了起來,他說,我們村常駐外鄉的人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鄉之情。我們的先人們在歷史上有些成就,為我們後人做出了典範,我們清明回鄉掃墓也表達我們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該村王先生說:我們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我們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 姓氏文化探源之申姓文化起源及其歷史名人有哪些?
    申姓氏起源及其文化淵源十分複雜。下面和各位先聊聊起源。源於姜姓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孫後裔申呂,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建立申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 廣東:文化的沙漠之地
    真要論歷史久遠,我們來說說名人,蘇東坡當時是被放逐、貶謫嶺南知道嗎?古代的蠻荒之地瘴氣橫生,據考,蘇東坡的妾室很有可能就是死於廣東當時的瘴氣。你光看到粵劇,那你們聽說過崑曲秦腔嗎?這個問題下面一群廣東人抓耳撓腮的想破腦袋,家裡母雞生個蛋都要舉著倔強地向全國人民證明「咱們這文化不比任何一個省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 曹州史話之三十九 歷代名人詩詞與雷澤
    曹州史話之三十九 歷代名人詩詞與雷澤歷代名人詩詞與雷澤雷澤是上古時期著名的大澤之一,華夏文明的源頭。其遺址在今鄄城縣引馬、閆什和彭樓鎮一帶。雷澤遺址和圍繞雷澤而生的華胥、伏羲、女媧的歷史故事,在中華民族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 羅隱不但有滿腹才華,也素懷時濟世之志
    令狐唯獨看重羅隱這一首,並且說,比他兒子中進士還要使他高興。讀者不禁會想,羅隱究竟是何許人?是因為他的詩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藝術高度;還是因為他擁有蜚聲朝野,特別吸引眼球的政治光環?羅隱,字昭諫,新城人。說他「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辛文房搞顛倒了,人們一致認為,他散文創作的成就比詩還要好。
  • 《明代名人傳》中譯本指瑕
    《明代名人傳》中譯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4月第一版)富路特、房兆楹主編的英文版《明代名人傳》上下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於1976年推出,這套書的作者陣容集一時之選,《明代名人傳》是上世紀70年代國際漢學界的一項標誌性工程,今天,我們要想再組織這麼多達到如此級別的學者共同完成篇幅這麼大的著作(英文版共1751頁),簡直不可能了。《明代名人傳》的優點之一是內容多經專家考訂,簡明卻不膚淺,絕非現在破綻百出的「百度百科」之類可比。正因為它的學術水平相當高,所以多年來《明代名人傳》一直是治明史以及元史、清史的學者的重要工具書。
  • 臨邑串起「邢侗文化」產業鏈
    邢侗作為歷史名人,成為帶動該縣文化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去年,該縣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近十億元,同比增長29%。  邢侗與董其昌、米萬鍾、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家」,人稱「北邢南董」,其《來禽館帖》在明代就被列為十大書法從帖之冠,其中的《唐人雙鉤十七帖》被列為歷代《十七帖》之巔。
  • 帝王璽寶,談歷代帝王之寶!
    經過五代十國的動蕩,到宋初,唐以前的帝王寶璽大多遺失,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七歲皇帝柴宗訓的政權,建立了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從後周繼承了兩枚御寶,即「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和「皇帝神寶」,並自製「大宋受命之寶」一方。宋太宗即太祖位時,又另制「承天受命之寶」一方。後繼皇帝紛紛仿效,即位時都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自製「受命寶」一方。
  • 《歷代君鑑》:古代皇帝的案例式「職業教材」
    諸如四書五經等文化基礎課當然多有名家碩儒擔當,但是實踐環節卻比較麻煩,總不能讓老皇帝退位三天,給預備役皇帝進行專業實踐吧?或許是有感於此,有皇帝就想出了一招:編寫當皇帝的職業案例,以古為鑑,學習怎麼幹好皇帝這個職業。明代宗朱祁鈺就編了一本《歷代君鑑》做教材。
  • 【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二.明中後期思想文化活躍的重要契機—王學興起: (一)弘治、正德間,思想家王守仁繼胡居仁、陳獻章、湛若水等後,進一步發展宋陸九淵「心學」,認為「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傳習錄》)。提出「我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
  • 李贄為什麼不返回故鄉?
    李贄(一五二七至一六〇二)本姓林,字號甚多,如溫陵、卓吾、卓老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出生於福建晉江的南安。那是一個濱江臨海的秀麗小城,是其家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宗祠祖塋之所在、兄弟親族之所居。據說他有穆斯林的血統,祖上曾做過航海貿易,但至祖父一代已家道寥落。父親李白齋擔任過私塾先生,勉強供一大家子人餬口,他本人讀書應試之餘也早早操心家計。
  • 李贄與耿定向:在對歷史人物馮道的是非評價上有哪些爭議之處?
    在《世紀列傳總目前論》,也就是李贄自撰的《藏書》總序中,李贄提出了自己的是非觀:李氏曰: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無定質,則此是彼非並育而不相害;無定論,則是此非彼亦並行而不相悖矣。然則,今日之是非,謂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謂為千萬世大賢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謂予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而復非是予之所非是焉,亦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