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的一首詩,抒發自己的頹廢情緒,被後世評為「惡詩」!

2020-12-12 最美詩畫

羅隱自負才華,卻十舉不第,鬱結滿懷,故作此詩,自我開解。

《自遣》

唐代: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首句對自己的勸導,語意直白:」得即高歌失即休「,得到的時候可以高興,但失去的時候也不用悲傷,括盡題意。前半句描繪了一幅興奮高歌,意氣風發的形象,而語意重點落在後半句,勸誡自己失意時不必介懷。

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補充,從反面抒發」失即休「之意,因為如果不這樣,則愁緒悠悠不盡,太難煎熬了。

最後兩句推進首句詩意,眼前有酒不妨沉醉,憂愁且待明天承擔。」今朝有酒今朝醉「鼓吹放歌縱酒,及時行樂,不免頹唐悽涼,但也使人感到一種內在的憤激之情。古往今來,窮困潦倒的人們,借酒消愁之時,總會想到這句。」明日愁來明日愁「則使人體會到一種煩惱無可逃避的無奈之感。

羅隱的煩惱來自於仕途受阻,但煩惱本是一種普通的人生狀態,每個人都不免被它糾纏。拋開羅隱此時的消沉,未嘗不可由詩中感到一種更普遍的人生智慧-----每時每刻的煩瑣,都是生命不可排遣的一部分;痛苦和快樂交替,悲傷和幸福雜陳,這樣的刺激和無奈,本來就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經歷。羅隱的詩給我們的啟示是,既然生命的悲喜都無可逃避,不妨坦然處之,努力尋找今天的快樂,無須預支明天的煩惱。

但這首詩本身透露一種消極的情緒,《帶經堂詩話》裡評價曰:「惡詩相傳,流為裡諺,此真風雅之厄也。」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一首母愛詩,被朱熹評為「惡母詩」,哪一種理解對?
    《毛詩序》對《凱風》的論斷,被後世諸多儒學家們所認同,但也有所發展。比如到了唐朝,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就說:「此與孝子之美,以惡母之欲嫁」。這裡的「惡母」並不是指子女討厭母親,應理解為:子女討厭母親的改嫁行為。
  • 羅隱比較冷門的一首詩,短短28字,美得猶如畫……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那都會成為了夢魘,原本是以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成功,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可是誰又能夠知道,最終在現實的生活中處處碰壁。羅隱的詩往往寫得很深刻,雖然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哲理,同時對於現實的生活也有著一種很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使得他在整個晚唐的詩人中個性比較鮮明。
  • 小小的蜜蜂也值得讚頌,唐代羅隱一首詩,描繪蜜蜂的「動物故事」
    唐代詩人羅隱的一首詩,吟詠蜜蜂的辛勤工作,讚嘆之中又含有對不勞而獲者的諷刺,以蜜蜂的「動物故事」,別出心裁,而又引人深思。公元859年,詩人到達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整整七年的時間裡,詩人都沒能及第,不由感到心灰意冷。某一日,作者來到郊外,興許是想要疏散一連多日的抑鬱之情,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詩人得到了一時的放鬆,轉頭就看到田地間辛苦耕耘的勞動人民,詩人不由得嘆了口氣。
  • 羅隱描寫立春的詩,寫出了新意,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羅隱可能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為獨特的一位,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在描寫自身的遭遇,而且描寫的極為憂傷,他一生考了十次進士,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這也使用他變得憤世嫉俗,時常會在自己的詩作中,表達出自己對於當時社會的不滿,例如他的《蜂》,詩中便有這樣的句子「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怪才」羅隱《蜂》詩賞,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喻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創作背景(公元833年)羅隱出生在新城(今浙江餘杭)。表達了作者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深惡的痛恨之情。翻譯: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峰,無限花開的風光,都被蜜蜂佔領。它們採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 王士禎很經典的一首詩,寥寥數語,卻驚豔了後世
    下面介紹王士禎很經典的一首詩,寥寥數語,卻驚豔了後世。秦淮雜詩清代:王士禎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豔景似殘秋。友人談述秦淮舊事見聞,撫今追昔,讓詩人感慨頗深,因之寫了這首《秦淮雜詩》,以抒發盛衰興亡之感。秦淮河兩岸遍布歌樓酒館,這裡自古繁華,歷來就是人們的遊樂去處。詩人開篇就說,「年來腸斷秣陵舟」,表達了對一個畫舫笙歌、遊宴繁華地方的無限留戀,而且清楚地表明,這種感情是「年來」才有的。秣陵:南京古名。
  • 羅隱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結構工巧,堪稱精雕細琢的精品
    羅隱是晚唐著名詩人,雖然才華卓越,可是他十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是鎩羽而歸。其實羅隱的才學就連當朝宰相都很欣賞,但由於他喜歡諷刺、為人狂妄,讓孤立的自己經常被考官們反感。下面介紹羅隱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結構工巧,堪稱精雕細琢的精品。綿谷回寄蔡氏昆仲唐代:羅隱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
  • 羅隱藝術成就頗高的一首詩,寫盡了懷才不遇的悲憤,令人唏噓難已
    羅隱,字昭諫,唐代詩人。羅隱科考十多次依舊毫無建樹,史稱「十上不第」。縱觀唐代詩人羅隱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的一生:他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卻屢次科場落榜,不得不轉徙依託於節鎮幕府,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
  • 李商隱寫首小詩訴相思,卻不料成就了一首絕美詞,一首絕美現代詩
    不說那令無數人稱道的《夜雨寄北》,單是一首不怎麼被詩評家重視的小詩《代贈》,都影響了後世許多文人。《代贈·其一》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詩題「代贈」的意思,是指代人寫贈別之詩,當然,取這個題目,也不一定就是代他人贈別,也可能是一些情感,不宜以詩人自己的身份表露,故用代贈的形式來抒發。這首七絕,明顯是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寫的。由第一句可知,女主人公在黃昏時候,獨上高樓,「欲望休」三字可知女主人公在等情郎。
  • 蘇軾這首詩看似詠物,卻抒發了自己想有所作為,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蘇軾可以說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詞人、書畫家,眾觀中國古代的文人中,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夠有他那麼全面,他的詩寫得非常優美,他的詞那更是一絕,屬於開宗立派的那種,他的書畫那同樣的也是一絕,然而他的人生經歷,那也是堪稱傳奇,而且他的品格,那也是值得我們後世每一個人學習,無論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中
  • 後世最狂妄的一首詩,藐視李白杜甫,卻寫得深入人心
    然而在某些時刻,也確實需要這樣的情緒,改變墨守成規的現狀,打破原有的桎梏。如此方能推陳出新,讓一件事物煥發新的生機。而在詩歌的世界裡亦是如此,當唐詩盛傳千年之後,有一個人寫下了這樣一首古詩。此詩簡直可以稱為,後世最狂妄的一首詩,藐視李白杜甫,卻寫得深入人心。這首古詩的作者,乃是清朝的著名才子趙翼,他一生富有文採,精通詩歌音律。
  •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適逢「五一」國際勞動節,筆者在這裡就向大家分享一首,很適合勞動節讀的經典詩篇,即唐代詩人羅隱的《蜂》。或許單從詩題來看,有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但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我想大家就耳熟能詳了。畢竟,隨著「勞動最光榮」思想成為一種普遍觀念,「蜂」無私奉獻和辛勤勞動的形象,成為了一種美德的象徵,被人們廣為稱頌。
  • 羅隱很失意的一首詩,春天悠閒地遊覽曲江,最後14字令人心酸
    晚唐詩人羅隱就是「十上不第」,仕途非常坎坷悲涼,今天分享一首他的一首《曲江春感》,春日遊覽曲江的景色,有感而發寫一詩。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聖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 羅隱的詩寫得很巧妙,這首《雪》看似在寫景,其實每一句都有深意
    其中以這首經典的詠雪名篇《雪》一詩來說,那就是一首感傷之作,整首詩看上去好像是在描寫普通的雪景,但是詩人更多的是一種感慨,還有對於現實的無奈。由於吃盡了苦頭,羅隱對於底層,有著更為深沉的愛,對於現實的感知,也更加的強烈,畢竟他也是從底層走來,吃過了很多的苦,受盡了別人的嘲諷,但是他依舊有愛,在這首詩中他表面看似在冬天的雪景,其實他正是通過雪來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同時也給予了底層民眾最深沉的愛。
  • 杜甫沉痛的一生,用這些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賞析: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
  • 古人寫諸葛亮的詩,這一首被視為壓卷之作,讓李白杜甫黯然失色
    唐朝被譽為詩的國度,以諸葛亮為題材的詩歌也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都曾有過緬懷諸葛亮的詩篇。杜甫寫諸葛亮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詩人與妓女重逢,寫下一首詩,後兩句悽涼心酸,說透剩男剩女苦楚
    在他鄉遇到故交,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詩人羅隱卻不一樣。羅隱重逢妓女雲英寫下一首詩,悽涼灑淚,其中的後兩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很適合形容現在一些期待婚姻的剩男剩女。這句詩出自羅隱的詩作《贈妓雲英》,是羅隱寫給相熟的妓女雲英的一首詩。《贈妓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一首《節婦吟》,借用抒發男女情事之詩,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這首詩是「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即是一首拒絕李師道而寫的名作。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李師道正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權勢極大,炙手可熱。
  • 《詩經》中最「汙」的一首詩,卻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
    但是在《詩經》中有一首詩,當你讀過以後,絕對會改變你對古代男女之間保守的印象。這首詩出自《國風.召南》,全詩只有五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麕」,就是獐,一種長相似鹿但是比鹿小的野獸,「白茅」就是一種野草。
  • 中國唯一的文盲皇帝,隨手寫下的一首詩,卻雄視古今無人超越
    詩不在多而在於精,有的人一生只創作了這麼一兩首詩,卻也能傳唱千古,劉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漢書》記載:「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