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詩看似詠物,卻抒發了自己想有所作為,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2020-12-12 塵世曉書僮

蘇軾可以說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詞人、書畫家,眾觀中國古代的文人中,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夠有他那麼全面,他的詩寫得非常優美,他的詞那更是一絕,屬於開宗立派的那種,他的書畫那同樣的也是一絕,然而他的人生經歷,那也是堪稱傳奇,而且他的品格,那也是值得我們後世每一個人學習,無論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中,都是能夠做到心如止水,熱愛生活,把生活中的悲痛化為力量,凝聚成一首首文學作品,從而使得他成為了宋朝眾多文中,最為耀眼的一位明星。

那麼說起蘇軾,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於他,那都是不會陌生,無論是他的詩作,還是詞作,即使是沒有讀過,然而他作品裡的一首經典句子,肯定在現實的生活中聽過,例如」天涯何處無芳草「、「生死兩茫茫」、「春宵一刻值千金」、「腹有詩書氣自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等等,那都是出自於蘇軾的作品,而且這些詞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會頻繁地使用,這也正是蘇軾,對於文學的貢獻,甚至可以說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正是他的這些詩句,豐富了我們的文化,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蘇軾雖然如此的了不起,但是他的一生卻是一個悲劇,由於受到了打擊,還一度入獄,差一點丟掉性命,雖然最後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人生,卻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然後是惠州,最後還死在了回儋州的路上,一代文學大師,也以這樣的方式落幕,不得不讓人感到唏噓。

蘇軾也正是由於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所以他也時常會在自己的作品,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從而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更為悽涼;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蘇軾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那便是他的《花影》,這首詩看似在詠物,卻抒發了自己想有所作為,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讀來當真是令人愁腸百結。

《花影》宋代: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這首詩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蘇軾描寫的極為生動,也非常的傷感,」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那這兩句大概的意思是,那院子裡亭臺上的花影重重疊疊,我幾次叫僕童來打掃,但是花影怎麼能夠打掃呢?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寫得如夢如幻,在現實的生活中,那些花影,原本是掃不掉,因為它只是一種影子,但是蘇軾卻還認為要掃走,從這兩句中,也說明,蘇軾他是想要掃除內心的陰霾,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這最後兩句,詩人描寫的更為深刻,也再一次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 傍晚時分太陽剛剛下山,那些花影也暫時地退去了,但是到了夜晚,那月亮出來了,花影又出現了,而且還是重重疊疊。在這兩句中,蘇軾還是另有所指,他是希望自己有所作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他沒有這樣的機會,好似這花影一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始終是沒有這樣的機會。

蘇軾的這首《花影》,可以說是他眾多詩作中,非常獨特一首,詩人表面看似在詠物,其實是在表達一種非常苦悶的人生,抒發了自己想有所作為,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相關焦點

  • 十首詠物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古代的詩人很喜歡詠物,他們在描摹事物中加入自我感情,用文字借詠物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把這些事物寫得鮮活生動,繼而託物言志,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精選十首詠物詩,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或直白,或含蓄的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 詠物詩詞鑑賞
    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第三冊的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在詠楊花的同時,也在詠思婦,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達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 最美兒童詩十首,讓童趣童真躍然紙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十首最美童詩吧!這首詩是宋代詩人雷震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描寫鄉村晚景的古詩。這首詩生動形象的描繪了一幅四周長滿了青草的池塘上,在落日中放牛回家的小孩坐在牛背上,吹著不成調的曲子的生動畫卷。詩人通過寫景來入手,向我們展現了一幅農村生活情趣的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於鄉村的熱愛之情。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貶謫黃州之後的一首詞作。要想解讀好這首詩,並體會詞人的感情,以下三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將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
  • 淘園詩話 | ​詠物詩詞創作五點要訣
    「不即不離」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上。如蘇東坡《水龍吟*楊花》起句云:「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即不離也。也就是說,蘇軾在詠楊花的同時,也在詠思婦,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達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 孩子想做小詩人?先偷師「詠物詩」的寫作筆法
    整首詩只有18個字。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首很規範的古典詩歌,因為它第一句只有三個字。這首詩向來相傳是駱賓王——一個唐朝時期天才的詩人小時候寫的。咱們就從這個角度切入,談談這首詩為什麼寫得好?03古人學作詩都從詠物詩開始從以上這兩個例子,一個駱賓王,一個蘇軾,我們看出來
  • 李商隱的兩首詠物詩,意境優美,言外之意不盡,耐人尋味
    古詩詞不僅有很多表現手法,也有很多題材,比如邊塞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以及詠物詩等等。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題材,作者通過吟嘆事物去體現人文思想,而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 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這類詠物詩不太追求細緻刻畫,工巧形似,而是重在寫物的神態,表現物的內在精神,但這種精神並不比附人,詩人只是寫自己剎那間所感受的物事的氣象,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繪畫,或中國的寫意畫。如宋人汪洙的《梨花》:「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一枝輕帶雨,淚溼貴妃妝。」這首詩描寫詩人瞬間所見清晨帶雨梨花的神採,好像《長恨歌》中所寫「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楊貴妃。
  • 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你至少要背下這7首!
    蘇軾的這首七言絕句,也是寫廬山的名篇。他沒有著眼於寫廬山的秀美風光,而是從大處著眼,寫出了廬山的崇山峻岭、峰巒疊翠。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後兩句,詩人將自己的哲思融入詩詞,韻味深長。這首詩也很好的體現了宋詩偏重說理的特色。
  • 五首最燃的詠物詩吟誦愛國熱情,和平年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愛國
    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品德。當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時候,就是對社會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在歷朝歷代的詠物詩當中,都是在借物來抒發自己對於世界,對於人生觀的看法。我們選取了五首最「燃」的詠物詩,看看古人是如何要求自己的。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這首詞在宋代屬於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豪放詞,此前的詞壇流行淺吟低唱,詞風綺靡,這首詞可以說是作者創作豪放詞的嘗試,無論是在題材還是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子由,即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與蘇轍兄弟二人一向感情深厚。嘉祐六年。蘇軾得詩後,則以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與之想和,在詩中,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樂觀的姿態,來寬慰弟弟。《懷澠池寄子瞻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經典詠流傳:蘇軾《題西林壁》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詩——《題西林壁》。我們首先來感受一下這首詩。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可能就背過這四句詩,詩看上去是非常的簡單。那大家可能會問,既然這樣,今天幹嘛還講這首詩呢?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詠物詩構成了我國詩歌傳統的表現形式,隨後詠物詞在宋代逐漸地成熟和完善起來。這種流變過程也就體現了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文學自身的發展,也隱含了士人審美意識的轉變。以某種事物為吟詠對象,這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至兩漢魏晉,詠物詩文也明顯地增加,尤其是賈誼的《鵬鳥賦》之後,詠物賦也愈加繁榮。到了魏晉,詠物賦更是比比皆是。
  • 李商隱這首詠物詩通俗淺近,筆法不俗,寓意深刻
    晚唐詩人李商隱更是一位憂鬱過度的才子,因為命運多舛,四處飄零,他的詩中常透出淡淡的憂傷,讓讀者既愛又憐。下面這首詠物詩語言樸實,卻蘊含深厚的道理,讀罷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贈荷花 唐代:李商隱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 蘇軾《花影》這首詩,你看出諷刺了嗎?
    花影(宋)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初讀這首詩,本以為作者真的是在寫「花影」,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會突然意識到它字字無不是在諷刺時政。蘇軾說:重重疊疊的花影就算是喚來侍童清掃,也掃不開。好不容易等到太陽落山,月亮又出現了,因此花影就這樣一直存在。
  • 辛棄疾這首詩借殘春景色抒發國破家亡之哀愁,寄意深遠耐人尋味
    《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這是一首詠物抒情詞,作者描寫的對象是春天的落花,通過對暮春殘花形象的刻畫描寫,表達了作者惜春、傷春的情感以及留春不住所引發的愁緒。這濃重的愁緒看似是春殘花謝引起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作者理想壯志成空,國讎家恨所引發的,全詞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主旨深刻。
  • 明意象 味意境 覓詩眼 體詩情——同題「詠物詩」鑑賞訓練題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 寫詠物詩要注意些什麼,您聽說過什麼是「著題詩」和「避題字」嗎
    其中五律30首,七律69首,宋詩佔多數,有75首。題材涉及燕子、大雁、蒼蠅、竹子、毛筆、螢火、榴花、梨子、海棠、柑橘、荔枝、山茶花、牡丹、櫻桃、菊花、楊梅、螃蟹、馬、牛等。入選律詩都把重點放在細緻觀察和描寫上,極盡語言技巧全方位表現所詠事物,總的來看,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詠物詩。既然是詠物詩,為何要單列為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