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北眷村 竹籬笆裡的南村往事(圖)

2020-12-18 福州新聞網

  位於臺北四四南村舊址的眷村文物館,已成為臺北觀光景點之一。記者 吳儲岐 攝

  高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臺北101大廈直聳入雲。僅數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於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開。1948年11月底,青島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渡海抵達基隆港,隨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其住所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取名為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

  眷村是指1949年至1960年臺灣當局為自大陸遷至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在許多臺灣人腦海中,眷村通常是這樣的景象:低矮的屋宇、狹小的空間,戶與戶比鄰而居,棟與棟之間僅隔著窄窄的街巷。早期的四四南村亦是如此,許多眷舍異常簡陋,從前門到後門僅數步之遙,客廳既是餐廳又是臥室還兼廚房和浴室,沒有專門的廁所,廚房和水龍頭也是公用的。

  隨著時光流逝、子女繁衍,生活的現實與艱辛讓兼職副業成為家家戶戶的無奈選擇。父親們晚上下班後,或到熱鬧的三張犁蹬三輪車,或推著手工小攤到村外賣點心;母親們則做些刺繡、家庭代工,或是到將官家裡洗衣服,賺取微薄外快。當初蓋房子因常用竹籬笆與外界隔開,因此「竹籬笆」就成了眷村的代名詞。可誰知道,竹籬笆圈起來的簡陋世界,圈著幾許少不更事孩童們的歡笑,又圈著多少背井離鄉老一代的愁思。

  小小的眷村,猶如縮小的中國。眷村人來自大江南北,口音南腔北調,各省獨具特色的風俗交匯於此,各地漂洋過海的美食五花八門。北方的大蒜、饅頭,南方的白飯、辣椒,生活雖然貧寒,鄰居們卻感情無間。楊伯的水餃遠近聞名,滷的一鍋滷味,香味瞬間就擠滿了窄窄的巷子,老饕食客們尋香而來,放學歸家的孩子叫聲「楊伯好」,或撒個嬌,楊伯就賞個水餃吃;劉媽家裡人多,月末總是拮据,最容易餵飽一大家人的就是麵食了。可天天一樣的口味,時間一長,孩子們也會嘟囔。劉媽就常和南村的各省媽媽們交換食譜,尤其來自北方的方媽更是手工面高手。搭配著「吃麵會長高」這句話,加上「你看山東人都長好高」一起食用,孩子們倒也樂在其中。

  四四南村和其他眷村一樣,如封閉空間般,暫時性地將小群體與大社會隔離。眷村是人為的、臨時的社群。住在眷村裡的人,沒能及時與外界社會產生共鳴,更別說緊密、自在地融合。彼時,臺灣當局鼓吹返回大陸的決心:「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說「心安理得」也好,道「忍辱負重」也罷,他們自身清楚「這只是一個暫時的住所」,於是將物質匱乏、生活艱難安慰成「亂世中的權宜之計」,而給予他們精神寄託與希望的則是「反攻大陸」的幻夢。他們總想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返回故鄉,但時光荏苒,直到青絲成白髮、少年成耄耋,他們的夢也沒有實現,幾十年再也沒能回到海峽對岸的老家。

  眷村也就成了臺灣鄉愁最多的地方。在許多眷村老人心中,臺灣不能算葉落歸根、寄寓心靈之所在,僅僅是遮風避雨、暫託身軀的他鄉。

  時代不停發展,老舊眷村不可避免地面臨消逝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局推出「眷村改建計劃」,各地眷村逐漸消失於城市的高樓大廈中。四四南村作為臺灣眷村的代表和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在原有住戶遷出後,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風貌延續了生命,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低吟淺唱著一支婉轉憂傷的歌謠。(吳儲岐)

相關焦點

  • 記者探訪臺北最古老的眷村
    記者探訪臺北最古老的眷村(1/8) "← →"翻頁 臺北市地標性建築
  • 臺灣寫真:在臺北「101」腳下感受眷村溫情(圖)
    臺灣寫真:在臺北「101」腳下感受眷村溫情(圖) 2008年06月15日 14: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自大陸山東遷臺的眷村人開設「南村小吃店」已有30多年歷史,期待大陸觀光客親臨品嘗「半臺灣、半大陸的眷村風味菜」。
  • 竹籬笆裡的南村往事(行走臺灣)
    位於臺北四四南村舊址的眷村文物館,已成為臺北觀光景點之一。  本報記者 吳儲岐攝  高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臺北101大廈直聳入雲。僅數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於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開。
  • 賞楓順遊:四四南村 找尋臺北眷村古早味 圖
    四四南村為藏身臺北鬧區眷村景點。Iris/攝影     四四南村,為1948年國民黨軍隊遷臺後興建的眷村之一,位於臺北最熱鬧的信義計劃區,隔兩條街便是臺北101和世貿中心,它現在的名字叫「信義公民會館」。正因位處黃金地段,眷舍多已拆除,只留下四排建築供遊人憑弔昔年眷村光景。
  •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解說】走出高聳入雲的臺北「101」大樓,向西南方步行不到500米,有一片綠樹掩映的「菜地」,這裡不是農家,也不是私人花園,而是臺北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解說】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
  • 新北眷村文化節講述濃濃「家情家味」
    原標題:新北眷村文化節講述濃濃「家情家味」   新華社臺北10月10日電(記者 陳君 劉剛)2017新北市眷村文化節10日在新北光興公園熱鬧開幕。現場安排的眷村百味市集、經典相聲演出、經典歌舞聯演和耆老說故事等精彩活動,吸引了不少眷村後代和周邊居民入場參與。
  • 揭秘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卸甲之地(圖)
    他們紮根的地方,被稱為「眷村」。一個個眷村,仿佛一粒粒蒲公英種子,隨風飄蕩,沾地落腳,蓬勃怒放,一陣風過,不見了蹤影。它們的根,只在彼岸。張嬙,《寶島眷村》的主編,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家中的老人常會說起眷村往事,絮絮叨叨,從不嫌煩。她的爺爺奶奶,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由大陸撤到臺灣,住進高雄市的左營眷村,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臺北地標「一〇一」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四四南村是1948年底自青島遷來臺北的「陸軍聯勤兵工廠」員工及家屬自建的居所。該村落的改建工程已成為全臺800多處眷村的示範之一。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臺灣101大廈一側的眷村舊址 圖TP「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原來,風靡已久的《橄欖樹》講述的是臺灣眷村人的鄉愁。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復生 回味竹籬笆生命與文化
    (圖片來源:臺《聯合報》)雲林縣虎尾臺空軍建國眷村除了有濃濃的眷村人文風情與歷史,村內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228故事,儘管已遷村,再聽不到矮屋內傳出「林伯伯、李媽媽」熟悉的叫聲,但漫步這個深具戰地特色的小村子,早年那充滿人情溫馨、牆邊掛滿臘肉的感覺,依稀猶存。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 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臺北101大樓不遠處有一小片老舊的平房。在信義區最繁華的商圈,這一片老房子顯得特別突兀。第一次經過,很容易讓大陸遊客誤以為是待拆的「釘子戶」。實際上,這裡也確實曾經面臨拆遷改建的命運。社區居民和臺灣文化界由此發起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讓它一直存留到了今天,並得了個新的身份——「信義公民會館」。臺北人都知道,她的舊名叫做「四四南村」,臺灣北部的第一座眷村。  1948年底,國共內戰進入尾聲。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工人及其眷屬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上岸,繼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本陸軍庫房暫住。因居住地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之。
  • 臺北又一眷村將步入歷史
    中新社臺北3月15日電 題:臺北又一眷村將步入歷史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在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有一個具60年歷史的嘉禾新村。磚牆與水泥牆之間,一戶戶低矮的建築錯落有致。早春三月,這裡綠植蓬勃生長,溫暖的陽光下鳥語花香。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南村房舍與一般早期的眷村相同,主要以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所建築而成,為一連棟式的平房,採「魚骨狀」的架構排列,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大建築群。《搭錯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寶島一村》等多部影視作品、話劇皆以眷村人生活為背景,再現老臺北外鄉人的生活變遷的故事。
  • 探訪臺北「膠囊旅館」(圖)
    探訪臺北「膠囊旅館」(圖) 圖為NEOSOHO負責人鍾邁可在介紹旅館提供的各種服務董會峰 攝圖為設計用心的「商務艙」,可免費上網。 董會峰 攝    圖為臺灣資深大律師許文彬(右2)、肝病防治專家許金川(右4)等人,在觀看NEOSOHO的工作區域後,豎起大拇指說「贊」。
  • 臺灣眷村,刻滿時代的印記
    這就是分布在臺灣各地的「眷村」。「眷村」一般是按照幾十戶、上百戶為一單元隔開的。「眷村」多半分布在臺北、高雄、新竹、新北等地,約有800多個。「眷村」棚戶房內外牆都是用竹子劈成竹條後,綁紮成骨架,批上黏土成牆,外面再刷石灰而成。遇到下雨和刮颱風時,這些籬笆牆就會露出很多縫隙,隔壁鄰居之間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楚。
  • 特稿|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在整個臺灣,散落著879個眷村,它們或隱匿與鬧市之中,或早已變成一張黑白照片。不論現在如何,在當時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中,眷村中有太多令人難忘的故事。而田扶搖飾演的朱保全一家,也是眷村中的一份子。二十年前,他們在空地上搭起了頂棚便成了家;二十年後,他們依舊住在這裡,還養出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兒子」,整天吵著要到臺北去、到城裡去。
  • 眷村——他鄉的原鄉
    由於眷村居民為外省軍政人員,出於安全和保密的要求,眷村與外界隔絕成為獨立的小區,長期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裡加上臺灣本地人的排外情緒等因素,逐漸形成了眷村獨有的特點:文化性格趨同、愛國情懷強烈、血緣倫理敏感、政治傾向堅定。眷村是臺灣藍營的「鐵票倉」。這使我聯想到北京的各種軍隊和部委大院,只是眷村與之相比要無奈很多。勝王敗寇,「紅」能把「藍」比死。
  • 臺北眷村文化節將舉辦 活動以「吃」為主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將舉辦 活動以「吃」為主 臺北市長郝龍斌今天在此間宣布,「2014年臺北眷村文化節」將於2月15日在公館寶藏巖揭幕。 郝龍斌在記者會上表示,眷村文化是臺北多元文化重要的一環,歡迎大家借眷村文化節的舉辦,體驗眷村美食、藝術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互動,感受昔日眷村時光。
  • 《魯豫有約一日行》伊能靜魯豫重遊「眷村」 臺北之旅暢談少時回憶
    《魯豫有約一日行》本周三晚如約播出,本期節目中,魯豫赴臺採訪伊能靜,兩人重遊伊能靜兒時生活過的「眷村」與曾經就讀的「介壽中學」,探尋她的少時回憶。伊能靜也敞開心扉剖析自我,與魯豫分享人生的心路歷程。
  • 籤約作家:百靈鳥《竹籬笆》誦/雲霞,解/幸福老頑童
    主播簡介嚴正作品賞析賞析百靈鳥老師的現代詩《竹籬笆》賞析人:幸福老頑童這首《竹籬笆》是作者出遊的所見所聞和人生感悟。一行人漫步鄉下園林的林蔭小路上,意外發現籬笆小院,頓時一股清流拂面,心生奇想:多少心不能紮根的原因,不就是不知足嗎?只要不好高騖遠,生活在籬笆小院也十分愜意,反之亦然;請看:雖然已是半夏,有些非分之想,卻提前凋謝了,結束了屬於它們的歡樂:但無名、無憂、無求的小花、小草,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力,緾繞籬笆,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不是很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