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海人生,終會相逢》
作者: 易懿
本書是作者易懿意外受傷10年後的心靈之書,她歷時五年積累出關於旅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記錄下歲月沉澱和自我的成長蛻變,是處女作《一切都沒那麼糟》的升華,比《不期而遇,不告而別》更加觸動人心。
易懿的文字很真實,有時候勇敢是一種無奈,你只能帶著生活給予的繼續出發,沒得選擇。至於戰勝磨難,擁抱理想之類的字眼,是媒體才會想出來的。沒必要大談樂觀主義,鼓吹勇敢,講起來很容易,落到自己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從沉重的現實獲取前進的動力?答案藏在每個人的心底。書中有一段描寫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說即便大家都是高位截癱,也別指望著從別的患者那裡獲得真正的同感和心的共鳴。這話特別真實,因為說到底,大家仍是不同的人。人總是高度異質性的群體,因此魯迅才會講「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即便身心健康,人和人之間仍然不能全然相通,只不過我們都在追求更多地被看見。被看見,是愛的本質。
這不是一本雞湯,但字裡行間的憂鬱中始終充滿柔性的向上;這不是一本散文,但字字斟酌可見功力;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旅行故事集,但歷經五年打磨,文字的靈魂已一點點在路上成長。
2.
《給大壯的信》
作者: 苗煒
中年為父的苗煒,面對呱呱墜地的兒子,滿懷憂慮,又滿心期待,寫下給兒子大壯的第一封信,這些年又陸陸續續、長長短短寫了三十八封,結成集子就叫《給大壯的信》。這些信裡,濃縮了中年父親的成長經歷和人世經驗,他希望將來有一天,兒子可以透過他的體驗,知道自己並不孤獨,「我們希望你能過一種智識的、審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時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是我們能想像到的最好的生活。」這就是一位現代爸爸眼中的「美好人生四要素」。
成長比人們想像的難太多了,難到你想要抗拒。當一個有自我意識、有責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讓每天的生活都具備一種連貫性,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很多人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心裡有一個逃跑的夢,一走了之,好像就有了更廣闊的天地。逃離某個地方,逃脫某種關係,繼而擺脫生活中的悲劇,這是一種普遍的幻想,人們總假想,如果我做出另一種選擇,把現在忍受的東西都拋棄,那我就能全面掌控自己的未來。人們總以為自己對未經歷的生活有更多的經驗。」
書中講到的智慧對年輕讀者同樣有所啟迪,作者講的道理,有時候看起來是矛盾的,比如要快樂地成長,可悲傷又不可避免,比如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又不用特別在乎他人。在不確定的、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中,堅持何種萬物之道?我們每個人,都要在困惑和思辨中重新確立基本準則。
3.
《有些未來我不想去》
作者: 錢佳楠
《有些未來我不想去》是一本由29封寫給「親愛的人」的書信編織而成的隨筆集。
本書的第一部分,書寫的多是作者作為一個人的感受,有對世間標準的牴觸,對生命方向探索,對自我的摳問等等,掙扎、孤寂、堅守等情緒在真誠的筆觸下都有流淌出來,讀來甚有共鳴,原來有關生命生活的認知與疑問、選擇與堅持等方面的痛楚,你並不是獨此一人。
這29封信也是作者寫給每個閱讀此書的陌生人以及自己的。內容包括成長的追問,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夢想的堅持,關於愛情的困惑……每一篇都飽含了作者的深情和對人生的感悟。這些文字或許是黑夜裡一閃而過的星光,雖然轉瞬即逝,但也足以支持我們抵達下一個光明的時刻。
本以為是書信形式寫的女性自我成長小故事,而實際內容要比預想的深刻得多。對於社會的思考,文學的分析,自我的認知等等,我能讀到作者沒有絲毫掩飾地記錄真實的想法,並敏銳地深入求索。作者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從本書中也可以學到一些最先端的文學理念。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是讀完之後的感受。如何抉擇自己的人生/如何審視我們的特殊性/如何告別原生家庭甚至這片土地,錢佳楠感受到的和所有都市新知一代是一樣的。但佳楠有思辨的智性,不雞湯也不油膩,是此類型寫作裡難得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