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拜月、咬月——中秋佳節共此時

2020-12-22 騰訊網

秋天來了,中秋還會遠嗎?過了秋分,今年的中秋節相攜國慶節一起即將如約而至。

古人說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當看到一輪圓月當空照的時刻,你我不管在天南還是海北是否都有著「低頭思故鄉」的默契,這是文化傳統刻進民族記憶中的印記,千百年來未曾改變。

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使得中秋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流傳不息的節日傳統,漢族「摸秋」、苗族「跳月」、傣族「拜月」、雲南白族「漁潭會」等是漫長歷史演變下形成的地方特色中秋習俗。任時光荏苒、寒來暑往,亙古不變的是那「月到中秋分外明」。

望月——我與古人共賞月

「我看到的月亮,古人也看到過!對!李白、蘇軾……我跟他們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望著中秋的圓月,有多少人心中會這樣感慨?其實遙望當年,大詩人李白也跟你一樣有過相同的感受,他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詩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從古至今,望月是中秋的標準姿勢,即使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每當月圓之夜,總有人停下匆忙的腳步仰望明月,用片刻的寧思安撫躁動的心跳。圓月寄託了人們的「情」與「思」,有關「月」的傳說與故事從未間斷過。

以月寄情、望月懷遠,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揮灑,他們圍繞著思念團圓的美好願景和幸福美滿的無限期盼揮毫潑墨,書寫筆下的浪漫詩句、描繪中秋望月的書畫。

宋 馬遠《邀月就梅圖》

清 樊圻《舉杯對月圖》

這幾件有關「望月」的作品構圖簡單、主題鮮明,畫面中的高士有種「一杯在手皆等閒」的詩意。「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是文人表達孤寂的一種儀式,也是文人墨客喜愛表達的繪畫題材,月下靜坐的文人自成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質,在望月中從容成就遺世獨立的「高士」形象。

拜月——祭拜禮俗消災納福

清 金農《月華圖》

清 袁耀 《漢宮秋月圖》

拜月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拜月即祭拜月神。我國自古以來就盛行祭拜日月的活動,如西漢中期戴德編《大戴禮記》卷三載有「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夕月」就是指在中秋的夜晚祭拜月亮。

北京的月壇正是明清皇帝祭月拜月的地方,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國泰民安。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介紹,清代紫禁城內拜月的地點是皇帝的寢宮外。欽天監(掌管天象的官員)提供「吉位」擺設供桌。供桌上擺月光神碼(繪有嫦娥、玉兔、廣寒宮的符紙),還要擺一個十斤重的大月餅。除月餅外,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有「吉時」,清早期在下午五時左右開始,清末提前至下午三時。拜月開始時,由皇帝親自拈香拜月,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對拜月活動的重視。

拜月活動不僅為宮廷貴族所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民間也開始興起「拜月」風俗,明代陸啟泓《北京歲華記》寫民間祭月:「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在祭拜月神之時,人們希望美麗的月華之神能讓自己消災納福、平安吉祥,這種情感古今如一。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餅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餅,咬的不是美食是團圓、熱鬧和文化。

時至今日,人們不分南北地域差別,最一致、最普及的中秋習俗就是「吃月餅」。中秋節歷史悠久,但作為中秋節的「標誌性美食」月餅則後來才開始流行。明代嘉靖年間田汝成所著的《西湖遊覽志餘》中明確記載了杭州中秋節的月餅:「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時,月餅不僅作為中秋美食,還是互相贈送的節禮,是寓意團圓的吉祥象徵,並且具備了後世的月餅功能——不僅能吃,還能當節禮互送。

在當代,作為傳統食俗的月餅是大家必備的中秋美食,即使再忙,只要吃上一塊好吃的月餅,中秋節的儀式感就會滿滿地撲面而來。圓圓的月餅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美滿的期盼,各種餡料的流行變遷,又成就了一部豐富多彩的「美食月餅史」,不管是青絲玫瑰、五仁還是冰皮、藥膳、螺螄粉月餅,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們心中總有一款「白月光」,在不斷流逝的歲月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不過隨著各大博物館也開始出產月餅禮盒後,月餅從美食、節禮的功能中又多了一份文化創意的產品功能,各種以博物館文化資源為基礎創意開發的月餅不僅好吃好看,還新奇得讓人下不去嘴——顏值高、有創意。

除了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樣的文化大IP推出了文創月餅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月滿金沙」月餅,以太陽神鳥金飾、蛙形金箔等6件金沙最具特色的文物形象為設計元素,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對金沙鎮館之寶進行「復刻」。網友們驚呼,博物館出的月餅太驚豔了。

故宮月餅《月明滿地相思》。網絡資料圖片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月滿金沙」月餅。網絡資料圖片

現在中國傳統節日成為時尚,據媒體報導,外國博物館也趕著過中國傳統節日,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推出了文創月餅。

從古至今,作為承載國人中秋記憶的秋月,仍然流傳在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之中。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享受著南北縱橫的發達交通和網絡通信的世界互通,中秋佳節不再是李白筆下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是南北倏忽間的闔家團圓、把酒言歡。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為各大中秋文化和中秋活動賦予時代新意和節日熱情,古今之間,中秋文化實現古韻與現代的融合升騰而起,歡度中秋的背後是我們的節日精神,也是久久不息的中華文化和民族自信,古今中外都續寫著屬於時代的文化精彩。

中秋賞月之際,古今中外共此時。

相關焦點

  • 中秋專刊| 詩詞共中秋,佳節共此時
    本文共計3926字,閱讀時間大約需要8分鐘「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雲」。今天是中秋節,願月圓花好,問候佳節!年年中秋,歲歲月明。天上人間,共此良辰。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 讓良宵佳節回歸「中秋望月」的詩意
    讓良宵佳節回歸「中秋望月」的詩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只有中華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時刻作為自己的節日,追求人與天、地的和諧,把完滿、和美作為一種境界,並將它作為團圓團聚、融合親情的契機。
  • 與天拜月 祈福中秋
    古時望月,遙寄情思;今時望月,祈福月圓人團圓。昨晚,客天下景區舉行的拜月儀式活動深受遊客追捧,吸引了不少遊客聚集景區內體驗傳統習俗,共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良辰吉時,庚子年中秋拜月祈福典禮起始……」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在客天下景區新開闢的客家小鎮內,一群身著漢服的表演者領銜展示傳統中秋拜月習俗儀式,上貢品、拜月、歌舞祈福、分月餅……遊客們也紛紛行祭拜之禮。
  • 中秋佳節兩岸共此時 臺北「時尚與傳統」共舞
    中秋佳節兩岸共此時 臺北「時尚與傳統」共舞 2012年09月28日 08: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中秋節小史之月亮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如果用一句詩將中秋佳節所蘊含的深意生動傳達出來,我想非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的詩《望月懷遠》開篇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可。這句中秋佳節被引用最多的詩句,意象生動、意境遼闊,實乃千古佳句,將一月升而天下觀的壯闊景象,用極靜極簡的手法寫出來,藝術之感染力,非言辭可以盡述。在中國的文化裡,我想再沒有一種東西能像月亮一般成為文人墨客爭相吟哦寄意。古往今來,但凡名字見諸歷史的文學家,很少有沒寫過月亮的。寫月亮,尤其以中秋佳節最為繁盛。
  • 中秋、仲秋之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始於何時,拜月故事的經典傳說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來到,免不了又是讓人傷懷感慨。只不知你的身邊是否少了伊人,讓你魂牽夢繞,望月興嘆了一番。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又據《國語》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十首最美的中秋詩詞(修訂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周朝的祭月,到後來的拜月,再到唐朝的賞月,中秋節日就正式形成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遊月宮等神話相繼出現,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氣質賦予了中秋文化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到了宋朝,中秋就成了一個全民盛行的一個節日。到了當代,中秋儼然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 中秋節為何要拜月?拜月的這些禮儀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於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遊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託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於八月十五
  • 十首醉美中秋詩詞,與你天涯共此時
    這一年,詩人高中進士,開心遊樂,意氣風發,此時又恰逢中秋佳節,詩人的喜悅溢於言表,於是寫下此詩。詩中描寫了這個月夜怡人的風景,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我想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 中秋丨最是人間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這一節日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深厚情感。對於中國人來說,過中秋不僅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盼望家人團圓、祈求安康的精神寄託。「祭月」是上古的儀式,與對月亮神的崇拜相關,早在夏商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禮記祭法》中說「夜明,祭月也」。如果說「祭月」是一種國家的祭祀儀式,「拜月」則更民間化,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中秋夜,滿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 經典古詩詞導讀專題之中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月》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知為何到中秋即將到來之際才突然爆火了,儘管小編的領域和這個網絡梗子格格不入,但是看著可憐的閱讀量,還是忍不住想蹭一下熱度。唉!言歸正傳,中秋佳節,自古以為都是文人墨客抒寫胸臆的高頻節氣,今天,我就收集了幾首關於中秋的古詩,與諸君一起分享。
  • 拜月、走月、摸秋……南京中秋節習俗,你知道幾個?
    六合區文化館副館長王燕介紹,乾隆下江南,路經六合到瓜埠,正值中秋,要渡江賞月。瓜埠烏龜山上的太平寺方丈賴月和尚得知後,便帶寺院製作的月餅進獻給乾隆。乾隆品嘗了以後大加讚賞,並問這月餅叫什麼名字?和尚回答,這是廟裡供僧人吃的,沒有名字。乾隆聽後,就以賴月和尚的法號,賜名「賴月餅」,以後就成了宮廷貢品。如今,在六合瓜埠老街,有一家謝氏月餅作坊,依然還能買到這「賴月餅」。
  • 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盤點中秋月圓詩句18首(圖)
    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其意境廣闊,胸懷樂觀而曠達,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歌詠中秋月圓詩詞有託月言志的,也有賞月寫景的,有望月思鄉的,也有對月傳情的,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這一首首詩詞在詩人筆下讓月更媚,情更深。
  • 「中秋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018-09-24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秋節祝福語:嫦娥舞,玉兔跳,中秋佳節到
    就知道中秋那天你會被鋪天蓋地的簡訊包圍,太平洋遊戲網已經準備好2012最新中秋節祝福簡訊,不用考慮了,咱們發簡訊吧!中秋快樂  嫦娥舞,玉兔跳,中秋佳節到;明月照,桂花俏,快樂把你抱;好運來,健康繞,幸福來報導;朋友情,祝福到,願你日子美得呱呱叫。朋友,中秋快樂!
  • 古詩詞裡的中秋與明月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嫦娥》),由望月聯想到嫦娥在月宮的孤寂,進而將天上與人間聯繫起來,突出嫦娥與人間兩相憶的中心詩題。玉兔搗藥圖(漢畫像石)兩漢以後,人們對月神的崇拜逐漸發生變化。魏晉以後,祭祀月神的時間就基本被固定在了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也就是所謂的「中秋」。
  • 長沙:蕩漾在中秋佳節的四種情 讓節日生活更精彩甜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中秋佳節到來,在豐富多彩的長沙中秋節活動熱潮中,激蕩著澎湃的愛國情懷,溫馨的文明情愫,濃厚的傳統情結、特別的環保情緣,四種情的交匯融合讓市民們的節日文化生活更精彩更甜蜜。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美到窒息的中秋節古詩詞大全
    雖然中秋節大家都不陌生,但也有很多值得我們不斷發揚和傳頌的民俗,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吧。   遠在周朝,我們的老祖先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如今,我們政府已經將每年的秋分作為農民的節日——豐收節,也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 【網絡中秋節.中秋】聽專家講 中秋那些事兒
    中秋送節禮,拜月求平安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因而節前也有給親朋好友送節禮的習俗,與春節等同。人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採購,節禮中月餅是必備的,其他菸酒糖茶不限,棲霞地方一定要給老人送燒雞。賞月、拜月。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拜月。舊時,中秋之夜拜月、賞月的習俗十分流行。
  • 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
    原標題: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   摘要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都充滿了遊子深切的思鄉之情;張九齡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月,竟夕起相思」,表達了詩人望著圓月思念遠方之人的感情;蘇東坡《水調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