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來了,中秋還會遠嗎?過了秋分,今年的中秋節相攜國慶節一起即將如約而至。
古人說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當看到一輪圓月當空照的時刻,你我不管在天南還是海北是否都有著「低頭思故鄉」的默契,這是文化傳統刻進民族記憶中的印記,千百年來未曾改變。
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使得中秋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流傳不息的節日傳統,漢族「摸秋」、苗族「跳月」、傣族「拜月」、雲南白族「漁潭會」等是漫長歷史演變下形成的地方特色中秋習俗。任時光荏苒、寒來暑往,亙古不變的是那「月到中秋分外明」。
望月——我與古人共賞月
「我看到的月亮,古人也看到過!對!李白、蘇軾……我跟他們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望著中秋的圓月,有多少人心中會這樣感慨?其實遙望當年,大詩人李白也跟你一樣有過相同的感受,他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詩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從古至今,望月是中秋的標準姿勢,即使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每當月圓之夜,總有人停下匆忙的腳步仰望明月,用片刻的寧思安撫躁動的心跳。圓月寄託了人們的「情」與「思」,有關「月」的傳說與故事從未間斷過。
以月寄情、望月懷遠,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揮灑,他們圍繞著思念團圓的美好願景和幸福美滿的無限期盼揮毫潑墨,書寫筆下的浪漫詩句、描繪中秋望月的書畫。
宋 馬遠《邀月就梅圖》
清 樊圻《舉杯對月圖》
這幾件有關「望月」的作品構圖簡單、主題鮮明,畫面中的高士有種「一杯在手皆等閒」的詩意。「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是文人表達孤寂的一種儀式,也是文人墨客喜愛表達的繪畫題材,月下靜坐的文人自成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質,在望月中從容成就遺世獨立的「高士」形象。
拜月——祭拜禮俗消災納福
清 金農《月華圖》
清 袁耀 《漢宮秋月圖》
拜月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拜月即祭拜月神。我國自古以來就盛行祭拜日月的活動,如西漢中期戴德編《大戴禮記》卷三載有「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夕月」就是指在中秋的夜晚祭拜月亮。
北京的月壇正是明清皇帝祭月拜月的地方,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國泰民安。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介紹,清代紫禁城內拜月的地點是皇帝的寢宮外。欽天監(掌管天象的官員)提供「吉位」擺設供桌。供桌上擺月光神碼(繪有嫦娥、玉兔、廣寒宮的符紙),還要擺一個十斤重的大月餅。除月餅外,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有「吉時」,清早期在下午五時左右開始,清末提前至下午三時。拜月開始時,由皇帝親自拈香拜月,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對拜月活動的重視。
拜月活動不僅為宮廷貴族所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民間也開始興起「拜月」風俗,明代陸啟泓《北京歲華記》寫民間祭月:「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在祭拜月神之時,人們希望美麗的月華之神能讓自己消災納福、平安吉祥,這種情感古今如一。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餅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餅,咬的不是美食是團圓、熱鬧和文化。
時至今日,人們不分南北地域差別,最一致、最普及的中秋習俗就是「吃月餅」。中秋節歷史悠久,但作為中秋節的「標誌性美食」月餅則後來才開始流行。明代嘉靖年間田汝成所著的《西湖遊覽志餘》中明確記載了杭州中秋節的月餅:「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時,月餅不僅作為中秋美食,還是互相贈送的節禮,是寓意團圓的吉祥象徵,並且具備了後世的月餅功能——不僅能吃,還能當節禮互送。
在當代,作為傳統食俗的月餅是大家必備的中秋美食,即使再忙,只要吃上一塊好吃的月餅,中秋節的儀式感就會滿滿地撲面而來。圓圓的月餅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美滿的期盼,各種餡料的流行變遷,又成就了一部豐富多彩的「美食月餅史」,不管是青絲玫瑰、五仁還是冰皮、藥膳、螺螄粉月餅,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們心中總有一款「白月光」,在不斷流逝的歲月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不過隨著各大博物館也開始出產月餅禮盒後,月餅從美食、節禮的功能中又多了一份文化創意的產品功能,各種以博物館文化資源為基礎創意開發的月餅不僅好吃好看,還新奇得讓人下不去嘴——顏值高、有創意。
除了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樣的文化大IP推出了文創月餅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月滿金沙」月餅,以太陽神鳥金飾、蛙形金箔等6件金沙最具特色的文物形象為設計元素,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對金沙鎮館之寶進行「復刻」。網友們驚呼,博物館出的月餅太驚豔了。
故宮月餅《月明滿地相思》。網絡資料圖片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月滿金沙」月餅。網絡資料圖片
現在中國傳統節日成為時尚,據媒體報導,外國博物館也趕著過中國傳統節日,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推出了文創月餅。
從古至今,作為承載國人中秋記憶的秋月,仍然流傳在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之中。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享受著南北縱橫的發達交通和網絡通信的世界互通,中秋佳節不再是李白筆下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是南北倏忽間的闔家團圓、把酒言歡。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為各大中秋文化和中秋活動賦予時代新意和節日熱情,古今之間,中秋文化實現古韻與現代的融合升騰而起,歡度中秋的背後是我們的節日精神,也是久久不息的中華文化和民族自信,古今中外都續寫著屬於時代的文化精彩。
中秋賞月之際,古今中外共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