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為嬰幼兒期,是兒童身心迅速發育時期,也是自我意識和探究意識的萌發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科學餵養,發展基本動作,保護好奇心,培養初步的語言與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進入幼兒園準備。
身心發展特點
(1)身體發展。到36個月時,平均身高男孩為97.26釐米,女孩為96.28釐米;平均體重男孩為14.73公斤,女孩為14.22公斤。大腦快速發育,3歲時腦重達到成人的75%。(2)動作發展。動作發展自上而下、由軀幹向四肢,由抬頭、翻身、坐、爬、站,到走、跑、跳等。(3)語言發展。1—3歲是語言理解的關鍵期,2—3歲是口頭語言表達的關鍵期。(4)自我意識。9—12個月嬰兒開始萌發自我意識,15—24個月嬰幼兒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5)人際交往。喜歡用自己的身體探索周圍世界,有與人溝通交往的願望。0—1歲主要是建立親子依戀關係;1歲以後,表現出與同伴交往的願望。
母乳餵養
,重視常見疾病的家庭護理
母乳餵養有利於嬰兒身心健康發展及安全依戀建立。提倡純母乳餵養不低於6個月,6個月後及時添加輔食。不具備母乳餵養條件的家庭,要科學合理地給嬰兒補充營養和調配膳食。
父母陪伴,發展安全依戀
0—3歲是兒童發展安全依戀的關鍵期。父母與子女建立依戀關係既是嬰幼兒發展信任感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會影響到其成年後融洽人際關係和為人父母責任感的建立。父母的陪伴、愛護、情緒回應是影響安全依戀建立的重要因素。0—6個月嬰兒需要有穩定的撫養者或看護人。父母及看護者要掌握溝通技巧,注意自我情緒管理,關注孩子情緒變化,給予其鼓勵和支持,經常對嬰幼兒微笑及肢體愛撫,為嬰幼兒良好的同伴交往奠定基礎,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注重感知訓練,促進兒童動作協調發展
家長要為嬰幼兒創設安全、衛生、有趣的活動環境,激發其活動興趣,萌發孩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充分調動嬰幼兒的眼、耳、鼻、舌等感官,通過看、聽、摸、嘗、聞等方式,獲得初步的感知經驗;發展爬行、翻滾、走、跑、跳、攀等動作,進行抓取物品、串珠等精細動作練習,增進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重視口語發展,培養早期閱讀興趣
嬰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家長要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使兒童能夠多玩、多聽、多看、多操作,並注意傾聽與積極回應,以身示範,做到發音清晰、詞彙豐富、語句完整、用語文明。擴大嬰幼兒活動範圍,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運用多種方法鼓勵孩子積極表達。家長要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增添簡單有趣的圖畫書、繪本等;每天在固定時段採取遊戲法等多種方式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
親近自然,鼓勵探索
帶領嬰幼兒走進自然,每天進行不低於2小時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陽光、空氣、水,選擇安全的場地和適宜的時間對孩子進行三浴(陽光浴、空氣浴、水浴)鍛鍊。探索是兒童想像、思維、創造力發展的途徑。家長充分利用安全的自然環境,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激發嬰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造性,與孩子共玩、共講,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示範引導,培養基本的日常生活習慣
嬰幼兒日常生活習慣包含飲食、睡眠、排便、衛生等方面,是嬰幼兒身體正常發育的保證和入園適應的前提。飲食方面,從添加輔食開始,注意食物的均衡與豐富;8個月後的嬰兒,鼓勵自主進食,以養成不挑食的習慣。睡眠方面,創設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減少睡前活動,培養按時入睡、自動入睡的習慣,養成午睡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衛生方面,訓練10個月以後的嬰幼兒養成自主排便意識和定時排便習慣,以及良好的洗漱和衛生習慣。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鼓勵1歲半以後的嬰幼兒自主穿脫衣服鞋襪,整理玩具和生活物品。
祖輩代養,角色缺位
部分0—3歲嬰幼兒主要由祖輩照看,父母缺位尤其父親缺位嚴重。隔代教養存在育兒觀念不一致、溺愛或打罵行為,不利於良好親子關係與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父母應認識到養育孩子是自身的責任,學習掌握科學的教養理念和方法,與祖輩多溝通協商,與兒童多互動。
衝破隔代教育的屏障
過度幹預或嬌縱,錯誤對待「第一反抗期」
嬰幼兒2歲左右進入「第一反抗期」,說「不」是其成長的重要標誌,表現出調皮、任性、愛頂嘴。部分家長可能採取警告、呵斥、責打或一味遷就等方式。家長要理解與徵詢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和物權意識,不輕易幹涉或強迫分享;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拒絕或冷處理。
過度開發智力,忽視情感和社會性發展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部分家長將知識儲備等同智力發展,過分注重單純記憶和操作式學習,忽視嬰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家長應提供豐富的環境和材料,關注嬰幼兒的心理需求,正確認識玩耍與遊戲是嬰幼兒學習和建立自我認知的主要方式,鼓勵及陪伴孩子觀察、閱讀、遊戲,通過豐富的感官刺激促進智力發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鼓勵和支持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分享快樂情緒,正確處理同伴矛盾,合理宣洩負面情緒,學習初步的交往技能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