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當地時間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當天便暴漲163%!成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IPO首日表現最佳的個股。
據AgFunder報告,農產品技術創新公司2018年全年籌資總額達169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其中素食或人造替代食品領域表現活躍,吸引了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巨富,以及TysonFoods、GeneralMills等食品產業鏈巨頭。英國《衛報》援引分析師的話稱,預計未來5年,人造肉行業的規模將增至100億美元。
從近日A股表現題材來看,「人造肉」新概念異軍突起備受關注。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美股瘋漲的工業大麻概念,今年以星火燎原之勢燃爆A股,資本追逐之下,人造肉概念是否會成為A股下一個熱點?
▌最新動態:BeyondMeat上市掀起全球「人造肉」素食風
歷史沿革與股權結構
BeyondMeat是美國一家生產和銷售素食肉類的公司,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為原料製作形成類似肉的組織口感的素食肉類,也就是所謂的「人造肉」。
BeyondMeat於2009年創立於美國加州,以直接從植物生產肉類產品為願景,最初主要生產冷凍雞肉和香腸的素食替代品,2010年在馬裡蘭州建立製造工廠,公司2016年7月推出了素食漢堡BeyondBurger,無論是在外觀、烹飪方式還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漢堡接近,已成為公司的標誌性產品;
2017年至今,公司與多家主流零售、餐飲商進行合作,如A&W(Canada)、Kroger、Bareburger、BurgerFi等,其中BeyondBurger成為A&W歷史上最快上線的新產品。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63%,募集資金2.19億美元。
2018年公司營收規模0.88億美元,2016-2018年營收增長CAGR為133%。行業內其他競爭者包括Impossiblefoods、Memphismeats等公司。
風險投資機構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最新持股比例為13.29%,其次為ObviousVentures、DNS-BYMT、ClevelandAvenue分別持股7.65%/7.53%/3.79%,公司CEO伊森布朗持股2.75%,為公司第五大股東,公司前十大股東共持有公司40.39%的股票。
產品以植物性肉類為基礎,BeyondBurger大放異彩
公司產品以植物性肉類為基礎,提供四種「人造肉」。
公司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作素食肉類,主要提供四種「人造肉」,分別是BeyondBurger(超越漢堡)、BeyondSausage(超越香腸)、BeyondBeef(超越牛肉)和BeyondBeefCrumbles(超越牛肉碎),口感和味道均貼近真正的肉類,且不含大豆、麩質和轉基因食品,飽和脂肪含量明顯低於動物脂肪。
其中BeyondBurger、BeyondSausage、BeyondBeef均以待烹飪形式在肉類品出售,而BeyondBeefCrumbles以待加熱品形式在冷凍櫃出售。其中,BeyondBeef是2019年3月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在具有牛肉肉味和質地的同時,複製了牛肉的多功能性,並且還有獨特的結合系統,可以讓產品無縫地形成各種形狀。
公司營收翻倍增長。近3年公司營收翻倍增長,2018全年營收規模近0.88億美元,2016-2018年營業收入CAGR為133%,主要是受到公司的旗艦產品BeyondBurger的帶動,BeyondBurger在2017、2018年分別貢獻公司48%、70%的營業收入。
由於公司業務規模處於擴張階段、且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公司近年業績均處於淨虧損狀態,2018年淨虧損0.3億美元。
相對普通肉類漢堡,BeyondBurger更為環保,普及度不斷提高。
根據官網報導,BeyondBurger是一款100%以植物為基礎的漢堡,自推出以後受到市場歡迎。與普通的牛肉漢堡相比,BeyondBurger在生產過程中節約了99%的水、93%的土地、90%的碳排放以及46%的能量。
在Kroger子公司拉爾夫的南加州分部,BeyondBurger是12周內按單位銷售包裝漢堡包肉餅的第一大品牌,超過其他包裝漢堡包的50%。
隨著BeyondBurger的普及,Kroger最近將產品的分銷範圍擴大到了另外11個分部,總數達到17個分部,總分銷店數超過1500家。
零售和餐飲雙渠道快速拓展
公司產品主要覆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當前約有30000個分銷點,包含主流零售、餐飲渠道,均實現快速增長,2018年餐飲渠道呈現快速增長,同比增長424%,而零售渠道約佔收入的58%,自2016年以來增長了約311%。
公司在全國領先的食品零售商,如Ahold、Kroger、Safeway、ShopRite、StaterBrothers等具有堅實的地位。
分銷商購買、儲存、銷售公司產品並且出售給零售商,2018年,公司三大分銷商合計貢獻66%的營收。未來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產品創新,公司將繼續提升供貨率。
專注科技研發,加速產品創新與迭代
公司近年研發開支佔總營業開支的比重始終保持在20%以上,2018年研發開支為960萬美元,同比增長67.5%,上市募集資金中計劃5000-6000萬美元用於研發以及銷售開支,按照20%比例計算預估將新增1000-1200萬美元的研發投入。
截至2019年3月30日,公司僱傭了大約63名科學家、工程師、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廚師,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公司的目標是每年至少開發一種新產品。
同時,公司不斷推進現有產品的改進,如更好模擬脂肪組織和飽和脂肪、尋找替代功能蛋白質、額外的結締組織等效物、封裝材料和技術以及更好的風味和質地開發等。
行業內融資情況:融資活躍,明星投資人聚集
2018年農產品技術投資額創歷年新高,據AgFunder報告,農產品技術創新公司2018年全年籌資總額達169億美元,同比增長43%。
具體到素食或人造替代食品領域,相關公司18年融資活動開展也頗為頻繁,其中ImpossibleFoods18年四月發行1.14億美元可轉債,累計融資額度保持行業領先,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和香港的帆船資本成為公司新晉投資人。
該領域聚集了李嘉誠、比爾蓋茨等商界大佬,同時也吸引了TysonFoods、GeneralMills等食品產業鏈巨頭。
▌行業分析:健康、環保及動保推動,人造肉市場廣闊
健康、環保及動物保護催生人造肉需求
根據Euromonitor的報告,健康、一定程度的溢價和道德要求是未來食物追求的八個品質的其中重要三個。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們也度過初步溫飽階段,對於食物對於人們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在不斷覺醒中也意識到食物本身是否存在道德問題。
健康、環保及動物保護等優點催生人造肉需求。
相比人造肉,普通肉類存在健康、環保以及在動物保護方面存在道德問題。
根據BeyondMeat官網,普通肉類能夠增加16%的癌症以及21%的心臟病的患病風險;在動物豢養過程中多產生超過50%的溫室氣體,並對地球資源產生巨大的消耗。
此外,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每年造成了660億的動物死亡,在動物保護方面也產生了較多的道德問題。而人造肉的出現解決了普通肉類的這幾大痛點,人造肉的需求正不斷提升。
目前人造肉行業主要採取兩種技術路線:第一種路線是基於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素肉」。
另一種則是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隨後在實驗室中培養其成長為肌肉組織的人造「培育肉」。
前者的代表公司有BeyondMeat和ImpossibleMeat,後者的代表公司有MemphisMeat,MosaMeat和ModernMeadow。
植物人造肉通過從豆類等植物分離蛋白質和纖維,然後改善結構加工成具有肉類口感的纖維蛋白,最後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維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鮮肉味道和營養價值的素肉。植物肉餅已經能模仿牛肉、雞肉和豬肉等主要肉種,可以比真正鮮肉富含更多的蛋白質和鐵,且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含量較少。
為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產商還會在素肉中添加從植物細胞中獲得的亞鐵血紅素,讓肉質的顏色更加接近真實,提供原汁原味的體驗。
「培育肉」來源於動物,原理是先從動物中抽取幹細胞,然後通過生物培養的方式令其分裂成長,最終長成肌肉組織。在細胞結構上,「培育肉」和原肉沒有本質的差別,口味相似,在培育過程中還可以控制營養成分的含量,提高營養價值。
未來五年肉替代製品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亞太區增速最快
預計在健康、環保等需求的推動下,未來幾年肉類替代品的市場規模將穩健增長。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2018-2023年CAGR為6.8%;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CAGR可達8%以上。
素食消費傾向提升,促進人造肉需求
在健康以及環保的內生需求催動下,素食消費傾向也在持續提升。有責任意識的消費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較為深厚,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中高產消費者也支持這種消費趨勢。
據Euromonitor公布的2016-2017年全球素食主義者增加量的前十國家數據,東南亞、歐洲是最主要的增長區域。
行業目前問題:成本仍較高
目前「素肉」技術路線成本較傳統肉略貴,但尚能被市場接受。
在美國,BeyondMeat包裝肉的價格約12美元一磅,NewwaveFoods生產的植物蝦肉價格約16美金一磅。
ImpossibleMeat的素牛肉漢堡在餐廳售價是12美元,價格比傳統的牛肉漢堡貴1美元。雖然植物人造肉的售價比牛肉略貴,但價格尚算親民,預計在餐飲渠道的推廣順利、商超銷路打開後,生產上的規模效應會進一步降低成本。
「培育肉」技術路線成本仍高,無法量產。儘管在過去幾年,「培育肉」成本隨著製造工藝的逐步成熟大幅下降,但仍然無法實現量產。
2013年,MosaMeat的創辦人MarkPost教授造出第一塊人造肉餅的成本是32.5萬美元。
2017年,MemphisMeat培育的人造雞肉產品製作成本為每磅9000美元。
2018年,以色列公司FutureMeat生產的人造肉成本還在每磅10000美元左右。降低「培育肉」成本的決定性因素是降低血清成本,血清主要作用是給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促進細胞的自然複製,目前單算血清成本就遠高於鮮肉價值,導致「培育肉」缺乏價格競爭力,不能作為大量生產人造肉的可行方法。
MemphisMeat計劃於2021年將成本降到足夠低的水平,向市場批量供應人造肉。
▌積極因素:當前人造肉行業發展有利因素
BeyondMeat上市的廣告效應刺激銷量和需求
BeyondMeat公司2019年5月1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63%,創出21世紀以來納斯達克最佳IPO首日表現記錄,引起眾多媒體報導,在美國及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高關注。
此外由於其吸引了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及麥當勞前任CEODonThompson等眾多明星投資人,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公司,其上市具有巨大的廣告效應,有望顯著提升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關注度,刺激跟風和獵奇的需求,同時增加人們對於該類產品的接受程度。
BeyondMeat2016年7月推出了素食漢堡BeyondBurger,無論是在外觀、烹飪方式還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漢堡十分接近,已成為公司的標誌性產品;2017年至今,公司與多家主流零售、餐飲商進行合作,如A&W(Canada)、Kroger、Bareburger、BurgerFi等,表明了產品正逐步成熟,受到市場的接受。藉助其上市的廣告效應,預計國內也會有商家模仿類似產品。
龍頭融資後投入研發生產促成本下降
隨著行業內龍頭融資體量增加,上市進程加快,將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生產中,加速行業技術進步,有望促成本進一步下降。
如BeyondMeat近年研發開支佔總營業開支的比重始終保持在20%以上,2018年研發開支為960萬美元,同比增長67.5%,佔收入規模的11%。上市募集資金中計劃5000-6000萬美元用於研發以及銷售開支,按照20%比例計算預估將新增1000-1200萬美元的研發投入。
公司的研發方向聚焦在更好模擬脂肪組織和飽和脂肪、尋找替代功能蛋白質、額外的結締組織等效物、封裝材料和技術以及更好的風味和質地開發等,有望為市場提供價格更優,替代性更好的產品。
國內非瘟影響下豬價將大幅上漲,「人造肉」受益
非瘟疫情影響,我國能繁母豬存欄、生豬存欄量大幅下降。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量、生豬存欄量加速下行。2019年3月產能加速淘汰,能繁母豬存欄連續4個月低於3000萬頭,同比減少21.0%;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18.8%。
產能去化程度超過歷次豬周期,豬價將創歷史新高。從能繁母豬存欄率變化與豬價走勢分析來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是豬周期的先行指標。
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增速見底後,意味產能去化充分,則生豬價格到達底部開始反轉;當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增速到達高點,說明產能補充過多,生豬價格到達高點。
本輪產能去化幅度超過歷次豬周期,並且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散養戶補欄難度大、復產成功率低,因而本輪豬周期中豬價漲幅更高、持續時間更長。預計2019年5月份豬肉消費需求轉暖後,豬價開啟加速上行,至四季度達到較高位置,全年高點將超過上輪高點21元/公斤。
國內肉類消費需求剛性,供給缺口下豬價大漲,「人造肉」有望受益。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佔比超過60%,對豬肉依賴性較強。並且我國豬肉消費量佔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的50%,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賴小。
根據USDA數據,2018年我國進口豬肉156.1萬噸,佔我國總消費量的2.8%,佔全球豬肉貿易量的近20%。
2018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5540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20%,將會產生1108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我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因而這部分豬肉供給缺口將分攤其他肉類,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
▌投資機會:國內「人造肉」產業鏈及投資機會梳理
國內有沒有「人造肉」?
國內也有「人造肉」,當前主要作為肉製品添加物。
「人造肉」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組織蛋白,由於大豆組織蛋白製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和纖維狀結構,在添加到肉製品的過程中,不但不會改變產品特性,還可以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動物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製品因高溫加熱或機械作用而使肉的組織遭到破壞,是理想的肉製品添加物。
國內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將大豆組織蛋白添加到肉丸、餃子及肉腸等食品中,與動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製品的口感。
萌芽初現,高線城市或有較大發展空間。
近年來伴隨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們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風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人造肉」這種新型的健康食品,國內以素食為特色的主題餐廳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國內已經有一些素食廠家小有名氣,比如蘇州鴻昶素食、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素食,其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可以購買。
考慮到素食肉類產品價格略高於市面上銷售的動物蛋白肉製品,且消費者對其需求來源於健康環保、獵奇,我們認為素食肉類當前在高線城市有較大發展空間
相關投資機會
「人造肉」產業鏈與豆製品相似。根據BeyondMeat招股書,其生產的主要原材料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過混合攪拌、加熱、施壓及冷凝等流程後製作完成。從國內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為豆粕,因而產業鏈上遊為大豆初加工企業(通常為向榨油廠購買豆粕)或為原料貿易商,中遊為豆製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產),下遊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輔料,另一方面供給素食肉類生產商製作「人造肉」。
早前人造肉概念股逆市走強,豐樂種業(000713.SZ)、雙塔食品(002481.SZ)、哈高科(600095.SH)、維維股份(600300.SH)等多隻個股漲停。
投資主線:豆類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生產企業位於產業鏈中遊進行豆類深加工的企業將直接受益;下遊投資或涉足「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業。(報告來源:國盛證券/分析師:汪玲、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