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文獻你一定不陌生 ,文獻要讀夠,要讀透,才能寫好一篇論文。
但是,真正打開一篇文獻時,很多同學都迷茫了......
要讀很多,不知道從哪篇開始讀?
不知道怎麼讀,效率很低?
讀完不知道哪些信息有用?
文獻整理與歸納很混亂!
讀文獻,是一場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對於平時很少閱讀英文文獻、英語詞彙量也不夠豐富的同學,更難堅持。
通過泛讀,我們可以較快速地把握一個領域的研究概況。而要認真了解一篇文獻,學習其思路、設計方案和實用技巧等,我們需要精讀。
很多同學以為精讀就是認真查懂每個單詞的意思,多讀幾遍就是精讀了。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除了單詞,句子,更重要是讀懂文獻中的邏輯。
精讀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讀通 —— 讀順 —— 讀懂 —— 讀透
一、讀通
不是所有文獻都需要精讀,只有當你需要學習文章的思路或者學習具體的研究方法等,才需要精讀一篇文獻。一般我們選擇所關注領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或者對眼下課題設計最有用的 Review 或 Article 進行精讀。
通讀全文。遇到看不懂的單詞不要著急,讀不懂的句子不要著急,不知道整篇文章在講什麼也不要著急。反正先通讀一遍,知道個大概就可以了。
這一步的閱讀方法可以參考泛讀,主要是讓自己對整篇文章有所把握,知道文章篇幅多長,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東西是不懂的。標記出自己不懂的詞彙或者概念,在第二步時查找解決。
建議此輪閱讀後,嘗試用一兩句話總結該文獻的主要內容。
二、讀順
讀完全篇後,回到開頭,重新開始。
對於上一步中標記的生澀概念或方法,查找相關資料初步了解。
同時對不懂的英語詞彙查找解釋。把詞彙分為兩類,一類是領域的專業名詞,一類是文獻寫作的常用表達詞語。分別整理成兩張表,手寫或 Excel 都可以。
把這兩張表貼在自己隨手可拿、抬頭可見的地方,每次閱讀文獻都可以更新這兩張表,每天都要不斷回顧這些記錄下來的單詞。
三、讀懂
概念和單詞都查懂了以後,就可以開始通讀句子和段落了。
先通讀段落,然後思考作者在一個段落中,是怎麼安排和分配句子的(據我的個人經驗,歪果學者寫論文套路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總分總和總分,連分總都是很少見)。
然後劃分每個段落裡的結構,哪一句是總體概括,哪一句是分論點,哪一句是證明分論點的證據。思考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因果,順序,對比,並列,遞進,轉折,讓步,舉例還是條件?
把邏輯關係註解在段落旁邊,然後總結出作者的套路。
建議此輪閱讀時,邊讀邊做筆記。文章的重點部分劃線標註,對重要的數據也進行標記。這些不僅對精讀這篇文章有幫助,日後再回顧的時候也能快速聚焦到重點。
四、讀透
當你總結完所有段落的句子結構後,基本上,通篇就都能懂了。
回過頭,看看作者是如何布局每一個段落的,段落之間首句和尾句之間是如何銜接的,作者是如何循序漸進地論述他的觀點,又是如何用數據或文獻例子論證他的觀點的。
然後再一次通讀全文,你會看到一篇和第一次通讀全文時完全不同的文章。是不是很神奇!通讀後再整理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思路和布局。
整個過程堅持下來,大概需要三四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精讀不是簡單地多看幾遍,也不是單純地查懂每個單詞。更多的是思考文章的邏輯結構。
如果可能,還可以對閱讀的幾篇文獻進行比較。有的文獻提供了新的方法技術,有的則是補充改進或闡述討論了研究結果及進展,還有的則是把前人的工作匯總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體系。通過對比,我們就更能發現一篇文獻的真正價值。
在閱讀文獻時,批判式閱讀很重要。讀一篇文獻時,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
▲該研究試圖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最終結果是否解決?
▲有沒有更簡單合理的解決辦法,為什麼作者選擇了該研究中的方法?
▲該研究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分別是什麼?
▲文章的邏輯是否清楚,討論是否合理?
醫學文獻的用詞、句法和邏輯還是有一定規律和套路的,畢竟不是什麼文學巨作,作者更重要的是表達出自己新穎的觀點和理論,只要表達沒有錯誤,許多描述句式基本都差不多,套路也不難。
讀文獻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掌握一套讀文獻的方法是每個入門科研的同學的必備技能。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U平臺,更多的精品文獻我們陪你一起讀~
【聲明】:文中內容來源於:科研論文時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