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員工」詳述小米攻佔印度背後:沒人相信會成功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4月6日,雷軍以此為題發文慶祝小米十周年。十年前,在中關村銀谷大廈,十來個人喝了碗小米粥踏上了創業路。

雷軍坦言,當時沒有任何硬體研發和製造經驗,只希望用網際網路思維來改變中國製造業,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崛起。

十年後,雷軍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小米成為中國製造和中國設計的名片,世界手機行業前六的企業有四家是中國公司。

為了實現中國品牌全球崛起,小米於2014年開始走上國際化道路,第一站是印度。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慘烈早已成紅海。然而小米進入印度三年後,成為了印度銷量最高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市場份額佔比達23.5%。

2015年,小米在新德裡舉辦了第一場海外大型發布會,雷軍在發布會上的「Are you OK?」成為了經典。目前,印度已經成為小米在中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小米在印度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 2014年小米印度成立,馬努·庫馬爾·傑恩(Manu Kumar Jain)加入成為一號員工,負責小米印度業務並擔任全球副總裁。在加入小米之前,他曾經是印度本土電商公司Jabong的聯合創始人。

這位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擁有印度管理學院MBA的印度籍經理人,為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開拓起了關鍵作用 。 短短三年時間,小米就超越昔日霸主三星在印度脫穎而出。

印度,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和資本出海的聖地。 過去5年中,印度初創企業獲得了超過400億美元融資,其中超過4成來自軟銀和中國投資者,包括阿里、騰訊、順為資本等。

小米「徵戰印度」的歷程,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出海」的一個縮影。

近日,小米印度負責人馬努·庫馬爾·傑恩(Manu Kumar Jain)與GGV紀源資本進行了對話,分享了小米印度創立的過程、成功的秘訣以及面臨的挑戰。

以下為訪談原文,經創業邦編譯整理。

雷軍與 馬努·庫馬爾·傑恩

下一批十億用戶來自印度

主持人:當時印度有許多快速成長的初創公司,你為什麼選擇了小米?是什麼吸引你加入?

Manu Kumar Jain: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在2011-2012年的時候,我正在創辦一個電商公司叫Jabong。當時我有點擔心沒有人會來網上買鞋子和衣服,但我的聯合創始人說這是個好主意,我們一定會成功。幾個月後,我們開始有了成千上萬筆交易,但最讓我驚訝的是,有60%以上的人在用手機購物。

我開始對手機感興趣,我看到一個美國作者的博客,說小米是值得關注的一家公司,這是一家顛覆行業的中國創業公司,那時還沒人聽說過。我感到很興奮,於是通過朋友認識了小米的創始人。

我們保持了一年的聯繫,期間我還在經營Jabong。當我離開Jabong時,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斌聯繫我說:「你想在手機領域做點什麼嗎?我們想(在印度)開設一家小米公司,你要不要帶領這個公司?」。我認為那是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就有了後面的事情。

主持人:Hans(童士豪)是小米的早期投資者,當小米進入印度時,你有什麼看法?

童士豪: 在2010年,我給小米做了一個模型,預測如何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通過這個模型我們發現,如果小米只做一家面向中國的企業,它將永遠無法成為期待的樣子,小米必須成為全球性企業。

從全球來看,下一批十億用戶將來自哪裡?印度絕對是第一位。

實際上,沒有中國品牌在印度做得很好,所以這似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小米邀請Manu加入時我很高興,在2014年,沒有人能想到小米會在印度排名第一,在印度的手機銷量可以與中國市場相媲美,所以Manu和他的團隊居功至偉。

主持人:很多人不知道小米在印度有多成功,Manu,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印度消費者對小米手機有多瘋狂嗎?

Manu Kumar Jain: 現在小米可能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手機品牌。為什麼這麼說呢?從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短短三年我們成為了印度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在過去的八個季度中,我們連續兩年成為智慧型手機品牌的第一名。

除了手機之外,去年我們推出了小米智能電視,目前已經連續五個季度成為大型智能電視品牌,很快會成為印度智能電視的第一品牌。我們還是印度第一大可穿戴品牌,擁有超過40%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是印度第一大移動電源品牌,擁有超過35%的市場份額。

我們還在生產很多物聯網產品,即使我們不做任何廣告,印度消費者也很喜歡小米,會持續購買多款小米設備。

主持人:消費者是如何了解小米這個品牌的?

Manu Kumar Jain: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大多數用戶甚至都不會念這個名字,他們不會小米的發音。很多用戶會把小米叫成Zyo-mi,Zio-mi,Gio-mi,Gao-mi,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Mi。這就是他們所認識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品牌形象。

大多數人通過三個途徑認識我們,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來源,就是口口相傳。購買我們設備的人成為了粉絲,他們告訴朋友和家人,這是值得購買的產品。其次是人們用小米產品做的視頻,第三是社交媒體。我們積極在社交媒體投放內容,並鼓勵所有員工都這樣做,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好評和點讚就會產生購買的欲望。

童士豪: 我打開領英時,第一個看到的就是Manu的帖子,你們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

主持人:是雷軍告訴你要這樣做的嗎?他在中國的微博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影響力很大。

Manu Kumar Jain: 是的。我在面試時候第一次見到雷軍,他問我以前的公司Jabong花了多少錢進行市場營銷,我給了他一個數字,然後他讓我猜小米花了多少錢,我猜是5%。他說:「不不不,再想一想。」我說大概是3%,他說:「不,再想想。」我說可能是1%,然後他站起來,到白板上畫了一個很大的零。他說:「這就是我們花的錢,因為我們使用社交媒體。」所以從第一天開始,他就積極鼓勵我使用社交媒體。

童士豪: 我記得在2011年,小米發起了第一個活動「手機控」,是為那些熱愛手機、痴迷手機的人舉辦的,他們非常熱衷於談論使用手機的經歷。

雷軍拍下他50部手機的照片,在小米網站和微博曬出他擁有的手機,喜歡它們什麼,不喜歡它們什麼。在活動第一周,就有46萬人分享了自己的手機,說出他們不喜歡這些手機的地方和對小米第一部手機的期望。

這次活動讓日後小米手機的銷售變得容易許多。 發布會上大約有2000人出現,會後出售了約34萬部手機。如果不走進用戶內心並吸引最活躍的用戶,讓他們分享自己想法,小米就很難花這麼少的錢獲得這麼高的社交關注度。

雷軍在2010年跟我有一次談話,他對改善智慧型手機有很多想法,但是無論他發多少電子郵件給iPhone或諾基亞,都沒人會回應。 他說想建立一個讓活躍用戶有發言權的公司。

Manu Kumar Jain: 2019年初,哈佛商學院的一個團隊專門聯繫我們,請我去美國演講,就一個主題:我們如何零成本營銷成為印度最大的品牌。

小米印度創始團隊

沒人相信小米可以成功

主持人:如果對小米手機的三大成功因素進行排名,即價格、渠道、粉絲,哪個因素是第一要因?

Manu Kumar Jain: 在印度市場,第一個絕對是產品。如果產品不夠好,那麼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成功。

童士豪:是什麼讓小米產品在印度消費者眼中如此吸引人?

Manu Kumar Jain: 每次發布產品時,我們都要牢記三個關鍵事項。首先需要有最新和最佳的創新,其次需要有儘可能高的質量標準,第三,從定價的角度來看,我們創造了一個術語叫「誠實價格'',這意味著它可能不是最低價格,但我們只為自己保留了不到5%的利潤率。

我們削減成本,保持很少的利潤,然後將其讓渡給用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誠實價格。縱觀許多歷史悠久的品牌,他們在創新和質量上都做得很好,但是定價卻很糟糕。大約在6-8年前出現的一些品牌,他們的價格和規格都很好,但質量卻很差。

我相信,我們是跨產品的品牌裡,唯一可以同時做好產品、質量和價格這三件事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提供如此獨特的價值。 我想這是第一件事。如果沒有質量上乘、價格適當的好產品,你就不會勝利,於是就有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公司。

第二個使我們與眾不同的是人才。 小米印度大多數人都沒有智慧型手機背景,他們來自谷歌、Facebook、eBay,Flipkart、Snapdeal等公司,擁有電子商務或網際網路背景。但正因為大多數人從未做過這樣的事情,所以他們願意冒險,嘗試從未嘗試過的新事物。

我們剛剛在印度推出了一種新型的IoT設備,即智能淨水器,負責製造這個產品的人沒有淨水行業經驗,而是電子商務背景,他有一種與傳統淨水器製造者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大多數負責人都是30出頭,我是公司年齡最大的人之一。

第三個成功的原因是,我們從來不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 比如發布渠道,五年前94%的產品是在線下市場,線上市場只佔6%。我們啟動時,我拜訪了許多CEO,還有我的導師以及經營過手機公司、技術公司的人,他們都說:「Manu,這是錯誤的策略。你正在追求一個很小的只有6%市場,而94%的市場在線下。銷售智慧型手機的方式應該是在營銷上投入大量資金,在線下銷售,而你什麼都沒有做」。

我很擔心,也許我們做錯了,但是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我們從來都不做。

當市場在線下時,我們轉線上了,如今我們在線上市場擁有近50%的市場份額。當所有人都追求功能電視時,我們追求智能電視,我們幾乎佔據了智能電視整體增長的85%。我們做了很多與眾不同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門道,無論是分銷渠道還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營銷,都是我們區別於印度其它其他品牌的地方。

童士豪:我記得在做產品設計時,雷軍特別想做到不花錢營銷。 對蘋果而言,營銷大約佔其銷售額的20%。但雷軍說百分之百不會這樣做,這就是為什麼小米手機價格便宜得多,因為他沒有這些費用。

這就是為什麼他可以將運營費用保持在銷售額的5%-1%,2%投入研發3%投入運營,非常精簡,但仍然可以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當時谷歌新推出Nexus並在網上進行手機銷售,但最終失敗,所以沒人相信小米可以成功。

Manu Kumar Jain: 在直銷方面,我們有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Mi.com。你可能會感到驚訝,就電子產品和智慧型手機銷售而言,這個平臺已成為印度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排在Flipkart和亞馬遜之後。

小米的第二個家

主持人: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整體策略是什麼,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Manu Kumar Jain: 小米認為印度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在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會在這裡複製。我們有手機設計部,有研發部,有產品團隊,有製造業。我們在中國進行的所有端到端運營,也在印度進行。

我們也在印度為本地用戶設計很多產品,某些手機完全針對印度用戶進行了重新設計。 在中國我們推出了一款名為Redmi Note 7的手機,但在印度推出了另一款針對印度消費者的手機,像素更高,鏡頭也不一樣,是和Redmi Note 7 Pro不同的規格。

2019年,我們推出了一款叫做「修胡器」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小米生態系統的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因為世界上其它地區,包括中國人都習慣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但是在印度,由於一些板球運動員蓄鬍子的新時尚,年輕人喜歡留鬍子,所以我們就為印度用戶設計並推出了這款產品。

在中國與印度,淨水器產品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中國有水庫,能源不是問題。但在印度,電力和水資源都很缺乏,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大水箱來裝水。我們很多產品完全針對印度市場進行了重新設計,所以我們說印度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主持人:小米印度是否也像小米中國一樣,投資其它產品而不是自己製造?

Manu Kumar Jain: 是的,我們自己設計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視、筆記本電腦、路由器和作業系統,除此之外的所有東西都是由我們的生態系統公司設計的。

我們生產小米修胡器的方式是,在印度制定產品規格,然後找到合適的生態系統公司,我們有超過200家小米投資的公司。我們只需要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他們可以實現產品設計,然後雙方合作在印度推出這個產品。

童士豪:你們在設想的產品中有哪些即將推出?有哪些你認為是印度獨有的?

Manu Kumar Jain: 我們在中國生產的某些產品對印度沒有意義。例如無人機在印度是非法的,還有9號平衡車,印度的路況不允許開。我自己試過,在班加羅爾道路上無處可行駛。

我們的產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只需稍加修改就可以在印度推出的中國產品。 我們大致可以在80%-90%的程度上使用同一款產品,但要有一些小修改,然後在印度推出。例如電視機,在硬體上我們必須進行一些修改,我們會改變亮度和音量,因為印度人一般白天看電視,而中國人大多數人晚上看電視,亮度等級必須不同。

第二類是對印度沒有任何意義的中國產品。 就像我舉例說的無人機、平衡車或電飯煲。小型電飯鍋中國人都喜歡,但大多數印度人真的不喜歡。

第三類是針對印度市場重新設計開發的產品。 比如淨水器和修胡器,完全是為印度市場設計的。我們正在修改更多這樣的產品,例如筆記本電腦。中國筆記本電腦的平均價格為5000元人民幣,對印度用戶來說太高了。我們考慮在印度製造筆記本電腦,針對印度用戶進行重新設計,以適應用戶需求或者價格需求。

童士豪:你們在印度出售的產品,有多少是在當地製造的,有多少是從中國進口的?

Manu Kumar Jain: 我們五年前開始進口,慢慢開始在印度組裝,然後開始在本地製造大量零件。手機是我們在印度最大的業務,我們在印度銷售的手機幾乎100%是在印度製造的。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組件,包括PCP、攝像頭模塊、電池組、觸控螢幕等,要麼本地化,要麼從本地供應商那裡採購,要麼通過國際合作夥伴的本地公司製造。我們的智能電視80%都是印度製造的,還有20%仍是進口。移動電源100%在印度製造,只有在銷售量大的時候才會進口。其它產品仍靠進口,但我們會找到辦法來開始本地製造。

童士豪:小米在印度的受歡迎程度,是否也使中國的硬體合作夥伴更容易到這裡發展?

Manu Kumar Jain: 是的。五年前有一個問題,我們去找製造夥伴在印度設廠的話,他們會不願意,因為這裡沒有合格的供應商,而當我們去尋找有資格的供應商時,又沒有合格的製造商,就是「雞和蛋」的問題。

五年前,我們說服富士康在印度建立了第一家工廠。

這對我們確實幫助很大,我們開始擴大產量,當時所有的產品都是在富士康生產的。現在我們許多夥伴合作和供應商有很大的動力來這裡,因為他們有像富士康這樣的大客戶。富士康也很開心,因為他們有像我們這樣的大客戶。在過去的五年中,電子製造業的生態系統與當時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主持人:小米印度在軟體或內容方面做得怎麼樣?

Manu Kumar Jain: 問得好,因為這是我們的核心業務。大多數人只談論小米手機,我們毫無疑問是智慧型手機公司,但我們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公司,我們還是物聯網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在網際網路方面,我們已經在印度構建了大量的網際網路產品,我們有Mi音樂、Mi視頻、Mi Pay、Mi瀏覽器以及許多其它網際網路服務。

這些服務的發行非常簡單,Mi音樂擁有龐大的音樂內容庫,它在印度對用戶免費。Mi視頻擁有超過70萬小時的內容,在Mi電視和Mi手機上都可獲取,在印度已經全部做到了。我們從12-15個內容提供商那裡獲取內容,然後做無縫顯示。我們有專門的團隊為印度用戶設計這類網際網路產品。

跨國管理:每天與雷軍通話

主持人:在一家中國公司工作是什麼感覺?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在中國團隊?

Manu Kumar Jain: 在我加入小米之前,很多人告訴我不要加入中國公司。人們不了解真相。有的人聽說中國公司永遠不會給你權力,不會給你決策權,所有事情都必須回到總部去匯報。我很幸運,從未遇到過這些問題。我對過去五年的進展感到非常滿意,我幾乎每天都通過聊天軟體與雷軍交談。

主持人:微信還是WhatsApp?

Manu Kumar Jain :不,我們有米聊。 我和雷軍幾乎每天都在米聊上交談,我們什麼都討論,關於小米全球正在發生的事情,印度正在發生的事情,印度的政治局勢。

童士豪:你打英文,他打中文?

Manu Kumar Jain:不,我也打中文。 我有一個團隊為我翻譯。我不會打錯任何字,發送給團隊,然後他們翻譯成中文,然後再發送給雷軍,反之亦然。雷軍可以閱讀和理解英語。

有時候如果我要發送緊急消息,我會直接用英語發送給他,他看到會用中文回復,然後我用谷歌翻譯快速翻譯成英文。只要我們沒有重大策略變化,沒有大幅度改變我們的業務計劃,就可以進行本地決策。我從未見過雷軍或其他任何人來幹涉,所以我認為參與度非常高。

主持人:你曾說雷軍是你見過的最有遠見的人,與他一起工作五年之後,你有沒有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Manu Kumar Jain: 我要說兩件事。第一,幾乎所有與我合作過的領導人,要麼非常了解產品,要麼非常了解業務,但是在我與之共事的人當中,我想不出還有誰,既是一位優秀的技術和產品專家,又是一個出色的業務和運營人才。

一方面,他可以談論如何建立數十億美元業務,另一方面又可以非常微觀,談論流行手機的攝像頭功能,然後花幾個小時深入討論所有內容。他討論產品和業務的能力令人難以置信,我還沒見過有誰能像雷軍一樣高效地處理這些事。

第二,他能夠與很多人建立聯繫,儘管他英語說得不太好。 事情到他那裡,他會很鄭重地召集印度的所有主要領導人和團隊成員開會,一對一。他會花很多時間跟我討論,有時我們的一對一會議可以持續6-8小時。

他能說,能討論,能辯論,要說服他並不容易。 有時候我們的辯論會持續四個小時,我們不得不說服其他人參加我們的辯論。 他與所有人的關係確實很好,而且他回復很快,不會錯過任何消息。 即使是在我們凌晨1點而中國是凌晨3點30分的時候,我也會馬上得到回覆。

主持人:你們有過意見分歧或爭論嗎?

Manu Kumar Jain: 我們意見分歧的第一件事,是五年前我們討論在哪裡設立印度總部。他說應該在德裡,我說應該在班加羅爾。我們辯論了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我總算說服他應該設在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是科技之都,所有合作夥伴包括Flipkart、亞馬遜全都在這裡,招聘人才很容易。我們當時正在考慮人員招聘和建立研發中心,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展開了很多辯論,因為並非所有在中國推出的產品都會在印度推出,我們曾經就某個產品的營銷名稱進行了將近四個小時的辯論,最後他說服了我。幾個月前我們發布了一個新產品,我們又進行了數周的辯論,最後我說服了他。

我認為我們之間的關係很好, 我們尊重彼此的觀點,知道如果雙方因為觀點不同而辯論,並不代表我們否定彼此的觀點,而是我們都在考慮公司的最大利益。他尊重這一點,所以他願意與我進行長時間的辯論和討論。要麼他說服我,要麼我說服他。

童士豪:與你在矽谷大公司的印度朋友相比,他們與總部的關係和你與雷軍的關係有何不同?

Manu Kumar Jain: 非常不同。 矽谷的大公司,無論是印度主管還是亞太區主管,都很少每天與CEO或董事長交談,他們通常每年開一次會進行年度審查。遇上問題的時候,他們無法直接接觸董事會。

我剛才提到,我幾乎每天都與雷軍交談,每次我去都會見到許多董事會成員,包括聯合創始人,我們會深入討論在印度的經營方式或發展狀況,如何建立更強大的業務。

第二種是許多跨國公司的層級制度不同,印度是亞太的一部分,亞太是其他組織的一部分,又是某地區的一部分。近四五年來,小米的結構是水平的,只分中國和世界其它地方,大概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家只有中國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跨國公司。

理解這種生態系統也很重要,因為它的動態很不同。對於矽谷公司和許多其它跨國公司來說,印度只是其中的接收者。無論產品是為哪個國家製造的,直接帶到印度,然後想辦法出售。在小米這裡,我們帶來為印度設計的產品,在印度生產的產品,這是巨大的差異。

童士豪:你們印度的團隊中有多少產品設計人員,多少印度人?

Manu Kumar Jain: 我們有四個不同的產品團隊,手機、電視、物聯網和作業系統。目前,每個團隊都將有10-15或40-50個人在印度工作。

小米十年收入回顧(來源:雷軍)

從零到一的挑戰

主持人:經營小米印度有哪些挑戰?

Manu Kumar Jain: 我認為第一個挑戰是五年前沒有人知道小米。起初,我們的辦公室只是一個小咖啡館。每次我去找合伙人談合作,他們會問我們的團隊有多大。我說一個人,我是負責人,我也是整個團隊。我們連正式辦公室都沒有,只是在咖啡店辦公。

人們認為我是在詐騙,拿了他們的錢或籤一份商業合同然後就逃走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談著數一千萬美元的業務,卻沒有辦公室,沒有團隊,沒有法人實體。

一開始招聘非常艱難,因為沒人知道小米,很多同意加入小米的人在最後報導的那天就不來了,因為他們家人問小米是什麼?他們沒有聽說過,為什麼還要冒險呢?

我們的業務開拓得非常困難,本來我們的優勢在線上,但兩年前我們開始線下經營。我們經歷了將近一年的苦苦掙扎,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線下品牌。線上我們是第一,線下我們是第二。

有些產品做得不好,老實說我覺得80%-90%的產品做得非常好,但是還有20%的產品做得不好。 如何糾正方向?如何解決庫存問題?在我們的業務中,庫存問題可以令公司倒閉。從那時起我們就面臨許多問題。當然從外面看,一切似乎都在順利進行。

在我們面臨的許多內部問題裡面,我要說兩件事,首先,我們已經能夠迅速糾正並向前邁進。其次,董事會對我有信心而我也對我們的團隊有信心。不怕犯錯,但不能重複犯錯。永遠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只犯新的錯誤。

童士豪:你認為還需要在印度推出什麼新應用,可以利用你們在印度的渠道優勢?

Manu Kumar Jain:我們目前正在試行一個借貸平臺。 我們相信借貸app在印度有巨大的機會,跟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一樣,但尤其是在印度,因為大量的印度用戶無法獲得正規渠道的借貸或信用卡。所以我們相信印度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有很多初創公司正在做這項業務的一些零碎工作,有許多形式可以進行消費貸款、產品貸款、供應鏈貸款等很多不同形式的貸款。我們處於非常優勢的位置,可以在所有不同領域進行貸款。目前我們仍在測試階段,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在接下來的6到12個月內,我們能夠以更大的規模啟動這個平臺。

童士豪:這個做法會極大地改變這個市場。在中國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要對抗這兩者來建立新業務非常困難,但印度市場門戶大開。

主持人:你之前已經建立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這個經歷對你在印度建立小米有何幫助?

Manu Kumar Jain: 老實說,一開始我很緊張,因為我沒有任何智慧型手機背景。我也問雷軍,你為什麼要請我?我是來自網際網路背景,而不是智慧型手機背景。他的回答是,我要找的不是智慧型手機領域的人,因為我們不是一家智慧型手機公司。

實際上我們聘請的大多數人,也都是來自網際網路背景。現在我明白了,網際網路幫助我真正地了解整個電子商務領域。因為在頭幾年,我們只通過印度的電子商務進行銷售。網際網路幫助我了解電子商務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如何真正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平臺來擴大業務規模。

印度有許多用戶住在小城鎮和村莊,他們沒有實體店,為了去品牌店買東西他們不得不走上三四個小時。我的阿姨住在一個叫Salanpur的城市,是個小鎮。她必須花四個小時去德裡才能買到任何種類的產品。通過電子商務,我們可以將產品運送到她家,而不必去德裡。

主持人:外國品牌進入印度市場有哪些常見陷阱?

Manu Kumar Jain: 我要說兩件事。第一,外國品牌來到這裡時,很難找到人才。大多數時候,人們傾向於尋找有多年相關經驗的人,而不是值得嘗試的人。如果一家快消品公司要進入印度,他們會聘請具有20年快消品經驗的人,認為這是開展業務的合適人選。

第二,很多品牌沒有意識到印度不是一個國家。 在某種程度上,印度是30個國家的組合,因為我們有30個省或州。每個州、每個省都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食物,不同的服裝,不同的語言,一切都不同。

在創建產品和開創業務時,必須記住,這就像在非洲或歐洲開創業務一樣,因為非洲或歐洲有很多不同的國家,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不能用美國或中國的方式在印度做生意,因為這不是一回事。

從一開始做手機,我們就提供12種不同語言的版本。現在我們涵蓋了幾乎所有主要的印度語言,人們喜歡用自己的本地語言來消費內容。

對任何外來品牌,我的建議都是好好考慮如何聘用人員,聘用什麼樣的人員以及如何構建可以覆蓋30個不同市場的產品。

*本場對話錄製於2019年10月

相關焦點

  • 印度禁用中國APP,下一步會不會禁用小米手機?
    原因可能在於印度政府所禁的這些APP確實可能對相關公司產生一些影響,但卻不會傷筋動骨,反而是已經習慣了這些APP的印度網民可能會一時之間找不到替代品,而頭疼不已。雖然這些APP在印度被禁不會對相關公司產生影響,但是印度抵制中國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這就讓一些網友們不禁擔心,如果印度的態度繼續強硬下去,會不會進一步出手禁掉中國的一些實體企業?
  • 小米上市,雷軍給員工送3樣禮物!網友評論:雷總果然厚道人啊!
    小米八年的時間走到了今天,相信大家對於小米的產品以及小米雷軍的理念也是逐漸的認可:永遠做感動人心價格公道的好產品。據相關媒體報導,小米7月9號成功登陸港股,發行價為17港元/股,對應公司市值約550億美金。小米的上市對於小米員工來說也是值得慶祝的,據傳隨著小米的上市,員工號1000以內的小米員工將實現財富自由。
  •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小米逆勢成為印度第一
    在手機品牌方面,除了三星,印度線上銷量最高的五個手機品牌中有四個來自中國,分別為小米、vivo、realme和OPPO,這四家手機廠商今年10月在印銷量加起來達到了630萬。這也意味著,印度國內手機市場對抵制中國產品的響應並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已經超過三星,佔據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那問題來了,中國手機品牌為什麼在印度實現集體逆襲?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我們可以到火星上居住嗎?但印度很酸很妒忌
    昨天晚間被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的信息所纏繞,今早起來就想一定得寫點什麼出來。根據央視新聞消息,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
  • 當小米手機把粉絲髮展到印度,會發生什麼?
    一位印度的網友發文,將自家的麥田修剪成小米公司的logo,在網上引發熱議。小米究竟是怎樣才在印度擁有大量粉絲的呢?首先印度人民是非常喜歡小米的,因為小米不光給他們生產了便宜而且性價比又高的手機,還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每當有大企業入駐的時候,都會給當地經濟帶來極大的發展,更別說小米這種巨無霸級別的企業。而且年輕人大多都非常喜歡電子產品,但凡是在小米工廠幹活,幹不了多久能可以擁有一部高性價比的小米手機,打打遊戲、刷刷視頻。
  • 小米的成功靠什麼?「DS」言論的背後,還有個問題值得深思!
    小米的成功靠什麼?有一句話說得好,「不積矽步無以致千裡」!小米的成功,其實也是在一點一滴的不懈努力中,逐漸地積累起來的。簡而言之,小米的成功其實就是經過了這麼多年以來,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中的不斷「摸爬滾打」,才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眾手機,做到了今天全球銷量第三的知名手機品牌。因此,小米的成功是來之不易了!
  • 13年前寄人籬下,也曾敗給印度,如今看「天問一號」的復興之路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8月2日7時0分,「天問一號」完成了首次在地球通往火星的軌道的第一次中途修正,離火星越來越近。現在,「天問一號」已踏上奔赴火星的軌道,正在以每天約30萬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
  • ...傳OYO將裁掉2000名印度員工;背靠小米的印度網貸平臺ZestMoney...
    印度背靠小米的印度網貸平臺 ZestMoney 獲高盛領投的1500萬美元融資。傳 OYO 將在明年2月前裁掉2000名印度員工。據 ET Tech 報導,知情人士透露,OYO 為節省人力成本,計劃在印度各職能部門解僱約2000名員工。據悉,被裁的大部分員工隸屬於銷售、供應和運營部門。
  • 小米手機佔據印度市場第一,大量印度「米粉」正滾滾而來
    小米董事長雷軍曾經因為在小米4i的印度發布會上,大秀仙桃口味的英文,一句「are you ok?」成為了當時的亮點,而「are you ok?」被編成網絡神曲更成了千萬網友不斷熱捧的洗腦經典。而如今,雷老闆真的可以「ok」了,因為大批的印度用戶正成為「米粉」團體的中堅分子。
  • 小米印度 10 億庫存救火,讓雷軍成為 B 站靈魂歌手: Are you OK ?
    IT之家8月11日消息 今天晚上,小米雷軍帶來了十周年演講。2016年小米進入「至暗時刻」。當年5月,雷總親自接管手機部,度過了「苦不堪言」的時光,最多時1天23個會,簡直難以置信。經過痛苦的「補課」,小米在困境中浴火重生。手機行業,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在銷量下滑後,還能成功逆轉,除了小米。
  • 同樣是打工,印度盛產世界級高管,中國盛產世界級員工
    但是印度人在美國科技公司裡面倒是風生水起,員工總比例已經到了百分之三十,而中高層高管已經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二十五。而科技跨國公司的ceo方面,印度人擊敗了所有的人,成為科技公司中最耀眼的國家。印度著名的高官可以開出來很長一個名單。例如紅色發紫的谷歌新任CEO,微軟第三任CEO。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
  • 京東物流武漢「亞洲一號」:黑科技背後的「快準省」
    京東物流武漢「亞洲一號」:黑科技背後的「快準省」發布時間:2019年06月06日 15:15 來源:中新網湖北   黑科技助力 運營效率提升5倍  武漢「亞洲一號」是京東物流自建的現代化智能物流項目之一,始建於2014年,正在陸續投入使用,建成後將輻射整個華中地區。  記者了解到,硬體方面,包括天狼智能立體化存儲系統、地狼智能貨到人系統、分揀AGV系統(即「小紅人」)等智能設備已覆蓋武漢「亞洲一號」大部分作業場景。
  • 小米高管瘋狂懟人,小米高管kol化是成功還是失敗?
    小米高管的kol化的原因大家首先要明白在17年時kol幾乎掌握了所有的數碼圈的流量,那時小米主要的對手是魅族和樂視,當時kol擔任了爆料手機的責任。但在2018年華為ov先後開始維護網際網路的關係,不再像之前對網際網路關閉,並且2018年華為本身就有了質的飛躍,ov也開始布局高端機,說白了,2018年小米的MIX3在面對oppo findx ,vivo nex 和華為的mate20 pro實在是難以對比,並且華為還用自家小弟榮耀的magic2直接截胡小米MIX3.自此小米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 小米聘Jabong聯合創始人 進軍印度市場
    印度《經濟時報》6月11日報導,小米已聘印度本土電商Jabong聯合創始人Manu Kumar Jain領導其在印業務,此舉標誌著小米將進軍印度這個賺錢但又分散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預計小米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產品。2010年6月在中國創立的小米是亞洲增長最快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商之一。
  • 小米十年,梳理出雷軍的八條管理秘籍
    針對小眾人群的產品開發都繞不開商業組織對成本收益的考量,由此來看小米並非僅是一個商業組織,起碼應該說他是一個有價值觀使命感的商業組織。 尊重每個人的價值,相信每個人的力量,真正實現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2015年下半年,MIUI商業化正式開啟。
  • 大公司晨讀:小米印度門店招牌改為「印度製造」;瑞幸即將摘牌退市...
    小米印度門店招牌改為「印度製造」,負責人稱銷售未被影響   移動零售商協會(AIMRA)周四表示,鑑於近期印度和中國的摩擦事件,小米印度公司有所擔心,已經開始用白色的印度製造徽標Logo覆蓋其零售店品牌上。小米印度負責人Manu Kumar Jain表示,民眾情緒主要限於社交媒體,並沒有影響到小米在印度的業務。
  • 科技犬體驗:小米手錶開通聯通eSIM一號雙終端教程
    【dogkeji-科技犬】北京時間2019年12月31日,中國聯通正式宣布,將於2020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陸續開展eSIM可穿戴設備一號雙終端業務。此前,中國聯通已於2019年3月29日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通eSIM獨立號碼業務,此次中國聯通也是首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運營商。可以說在eSIM可穿戴業務領域,中國聯通走在了國內三大運營商的前列。
  • 雨果·巴拉:小米在印度不叫「小米」,而叫「印度Mi」-虎嗅網
    如今小米已超越蘋果、三星及聯想,成為中國銷量最高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在東南亞及印度,「質優價廉」的小米已廣獲好評。前谷歌Android產品管理副總裁、現任小米國際業務副總裁雨果•巴拉負責小米在印度的市場。在印度,為了易於發音,「小米」簡稱為「Mi」。
  • iPhone工廠被打砸燒:印度想取代中國製造,沒那麼容易
    作者丨正解局來源丨正解局(ID:zhengjieclub)最近,有媒體報導,蘋果公司供應商緯創資通在印度的一家iPhone代工廠遭到暴力打砸。此次打砸事件背後,暴露了印度製造的哪些問題?為什麼說,印度想取代中國製造,沒那麼容易?
  • 小米10系列大獲成功背後:不惜代價做好產品體驗
    作者:龔進輝眾所周知,今年是小米10周年,小米發布了獻禮之作——小米10系列,包括小米10、小米10 Pro、小米10至尊紀念版三款產品。這也是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令人欣慰的是,小米10系列頗受用戶歡迎,大大鼓舞團隊士氣,進一步堅定其繼續衝擊高端市場的決心。「今年,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發布了小米10系列,大獲成功。我們相信,只要堅持技術創新,不惜代價做好產品體驗,就能做出感動人心的高端旗艦產品,就能獲得米粉朋友們的支持。2020年就要過去了,誠摯感謝每一位米粉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