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人之道
「別逼我屏蔽你的朋友圈!」對於朋友圈頻發廣告,還有頻發打卡的微信好友,往往有這個衝動。各位的朋友圈,還好嗎?
曾幾何時,孩子的學習需要在家長的朋友圈打卡,告諸天下「我今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啦,要記得給我點讚哦。或者,乾脆直接一點,附上一句「謝謝親,需要88個贊」。這樣的朋友圈,你經歷過嗎?
01一、朋友圈打卡的英語App
疫情期間,出現了一個網上學習英語的App,姑且叫它為「大H」吧。使用「大H」的學生,需要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分初級營多少天,中級營多少天,諸如此類。圈裡突然多了好些打卡同一個App的,通常表明決心要打滿100天。
我好奇地私信幾個家長朋友,她們的回答讓我很驚訝。「其實我也不想天天打卡。實在沒有辦法。」這話聽起來,怎麼覺得彆扭呢?難道另有隱情!
有一天,一位寶媽附上打卡的話:
「今天學校作業太多了,閱讀不能斷,怎麼辦?只有老母親上了!」
過幾天,又附上另外一段話:
「父母之愛子無不為之計深遠。孩子參加閱讀營也許是為了禮物,但父母是希望孩子培養堅持、努力、好學、樂觀的品格。讓你將來有能力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種精神的確可嘉,但是效果會如何呢?
02二、家長為什麼要在朋友圈打卡學英語呢
在朋友圈打卡,風險極高。一不小心,就被好友屏蔽了,「朋友都沒得做了」。為什麼家長還樂此不彼呢?
我發現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自嗨式」的營銷。
有一天,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微信好友,突然對我發的朋友圈內容,無論是啥,都積極點讚。禮尚往來,我也點開看看她的朋友圈。居然就是那個「大H」App的英語打卡,附言都是誇他兒子每天的進步。好樣的,利用一切機會給孩子鼓勵!我順手留言並點讚。
不料,這個微信好友馬上來精神了。開始給我聊教育,聊趨勢,聊經營,像個人生導師一般。最後鼓動我,讓我也加入那個「大H」,共創輝煌。哇,套路一波接一波。原來,朋友圈打卡曬娃,是為了最後的「營銷」。
第二種情況,就像前文的那位寶媽字裡行間隱藏的信息:被迫打卡,也許就是為了某個禮物。被機構當成「營銷」的代言人了。
不過,家長是成年人,不會為了某個禮物而逼迫孩子去打卡的。這類家長心中,是相信「打卡可以培養孩子的堅持習慣的」。孩子不容易堅持,需要有公眾的力量,來一起監督。家長也會鬆懈,有了朋友圈的監督見證,每天都不能偷懶呢!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這兩種情況,出發點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利益的驅動。前者為自身的經濟利益,後者為孩子的習慣養成。不過,也有持反對意見的家長。
03三、家長在朋友圈打卡,對學好英語幫助不大
持反對意見的家長,也給出了兩大理由。
1、孩子為了完成打卡任務而已。沒有打卡之前,孩子打開複讀機,跟聽,跟讀。認認真真地學半個小時英語。換成朋友圈打卡後,匆忙地一遍過,不管質量,不會的或不熟練的,能跳過則跳過,先完成任務再說,精益求精的勁,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等打完了卡,想要求他再加強一下,孩子的心思就到手機上了,看看手機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玩的。
於是,家長果斷停掉「形式化」的朋友圈打卡了。
2、朋友圈打卡除了記錄過程,並不體現結果。朋友圈打卡,只是說明今天做了這件事,但做得質量如何,只有一種圖片,或者是15秒的音頻,很難體現學習的效果。
另外,學習英語需要及時的反饋,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朋友圈的反饋,除了刷刷存在感之外,收穫大家的友好性點讚,反饋效果幾乎為零。
其實朋友圈打卡的替代形式有很多,比如班級群裡打卡,這樣還會等到老師的及時反饋。又比如專門準備一個紙質版的本子,記錄當天的得失成敗。在乎真正的投入和堅持,而不僅僅為了某種形式主義。
關於在朋友圈打卡學英語,各有各的道理,你支持哪種觀點呢?希望在留言區看到你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