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微影收購格瓦拉起,中國的電影票務市場就拉開了轟轟烈烈的產業洗牌序幕。資本的大舉進場、排山倒海式的票補燒錢、急於求成的圈地擴張,僅僅一年之後,曾經的併購者成為了被併購者,吸納了微影后的新貓眼再度重返市場份額的第一,與淘票票構成了「雙雄爭霸」的格局。
當行業只剩下兩家巨頭,除了壟斷,也意味著更加激烈而殘酷的對峙。以新貓眼和淘票票為代表的在線票務平臺模式,哪種才是中國電影票務市場的未來?
在線票務市場雙寡頭「分道揚鑣」
對於淘票票和貓眼而言,這兩位僅存的巨頭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相似之處。貓眼脫胎於美團的電影票團購業務,而淘票票的前身淘寶電影也是淘寶的電影票分銷入口。
淘票票總裁李捷向媒體表示:「以前我們兩家平臺很像,不論業務、產品、運營模式、思路都非常接近。從友商合併之後,我自己在內部經常講,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分水嶺。」
儘管貓眼如今的市場份額從曾經的70%回落到了45%左右,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對這個市場有著足夠的話語權。在目前市場僅剩兩家巨頭的狀況下,如果淘票票要和貓眼一樣成為行業入口是絲毫不成問題的。但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入口只是在瓜分目前市場的存量,而中國電影的存量市場太小了,迄今不過500億出頭,真正需要解決的是電影市場的增量問題。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曾在有一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談起過馬雲對影市的期待,阿里在投資光線前,馬雲曾問王長田,這個市場有沒有希望到達2000億?如果達不到那麼說明這個生意還是太小了,阿里可能就不投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份額看得沒有那麼重,但比較遺憾的是,其實這個行業中大多數人在拼命爭搶500億的存量市場,並沒有太多人關注如何把500億變成1000億的增量,用什麼辦法把我們的用戶從手機、Pad、電視前拉回到影院。」李捷表示。
毫無疑問,淘票票想要做的是市場的增量。李捷認為,以中國 14億人口的基數而言,出現1000億的票房市場是非常正常的,即便其他任何條件都不變,只要上座率提升一倍就是一個千億市場。
但在過去3年時間裡,中國電影院的擴建雖然達到了一個高峰,2016年末統計的銀幕數高達41179塊,已經超過美國躍升全球第一。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影院極低的上座率,較之全球成熟影院市場的上座率相去甚遠。
如何開拓電影市場的增量,淘票票開始了一系列新產品的嘗試。
淘票票創新產品謀求下一個500億增量市場
在剛剛過去的雙11裡,淘票票做了三個產品嘗試:一個叫「脫單電影院」,一個叫「小聚場」,還有一個是皮卡丘動畫電影和衍生品。前兩者解決的是影院上座率的問題,而後者主打的是非票房收入。
李捷講道:「我們做脫單電影院的初心,是在思索增量市場從哪兒找?市場上還有哪些人很少看電影,哪些人想看電影但是沒有合適的場景,如果我們把這些人拉回電影院,是不是我們的上座率就會提高?《戰狼2》為什麼會有56億的票房?因為出現大量兩三年沒有在平臺購過票的用戶走進了電影院。」
他表示,未來每年淘票票會推出至少兩款網際網路電影新產品,讓行業的所有人使用。相比從500億票房的存量市場中獲利,淘票票更希望在500億以外的非票房收入上賺到錢。
全產業鏈整合是「竭澤而漁「,基礎設施服務是「開放共贏」
短期內,貓眼和淘票票兩家的份額可能依然會取決於票補、取決於資金投入。在這方面騰訊為合併後的新貓眼注資了10億元人民幣,而淘票票方面也給出了投入不封頂的承諾。
前一段時間,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親自來到阿里影業,提出集團對阿里影業的未來目標,即成為一家在行業裡有影響力、能夠改變行業的公司,而並沒有提及任何盈利性的要求。
「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是需要對投資人有所交代的,但是我們也需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就是盈利模式上應該可持續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李捷表示。
李捷告訴媒體,從平臺的角度,淘票票在核心業務上的設計是重點做基礎設施的服務,包括廣告、衍生品、供應鏈金融。阿里完全不需要在500億的存量市場中把對手搞死,通過擠壓片方、宣傳方來賺這個錢。
「我們不做入口,淘票票要做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就像淘寶,片方和宣發方像商家,淘票票提供工具,讓每個人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