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瀟瀟
「如果歷史能重來,電影絕不該像團購O2O這樣的玩法,這是有情懷有溫度有儀式感的消費品,如果我們的時間,眼淚和笑容最珍貴,那麼某種意義上它還是奢侈品。」在一次長跑後,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把他在跑步中想到的這句話發到了朋友圈。
彼時,貓眼和微影時代公布了合併交易,這不僅意味著,電影網售票賽道正式從三進二進入二選一的白熱化階段,還意味著,剛剛因為《戰狼2》佔據2017年第二季度市場份額第一的淘票票,又要再次將「第一」作為目標。
爭奪市場份額第一的競爭之外,是兩家公司迥異的發展路徑。
貓眼微影的策略是延伸產業鏈上下遊。從光線傳媒成為貓眼的大東家後,貓眼的製作宣發趨勢就越來越明顯,在貓眼微影合併之後,微影時代CEO林寧從在線票務的戰爭中離場,向電影製作的上遊進發,做起IP生意,而貓眼主控主投的《羞羞的鐵拳》在國慶檔的票房第一,也正式宣告了貓眼往產業鏈上下遊延伸的野心。「貓眼已經不僅是一家網售票公司了。」貓眼的公關部門甚至不希望與淘票票進行比較。
而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捷和網易科技等媒體聊了聊競爭,對手,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
他表示,淘票票想採用的,是另一種打法。在他看來,貓眼選擇的是用入口的流量優勢,向上、下做內容和宣發,做的是入口;淘票票選擇的是做平臺。不做垂直整合。而入口公司當規模達到第一後,必然要做的就是調價和排他性合作。「如果入口型的公司過多,會有更多的宣發公司退出,一旦形成了產業鏈入口,所有的命脈都掌握在入口公司上,小體量的公司拍不起、宣發不起片子,而內容行業是典型的創意高過規模的行業,不能被壟斷。」
這個邏輯的前提是,曾經因為網售票帶動的急速膨脹的電影市場,如今增長的動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做垂直整合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只是佔據一定份額,實際上也未必能賺到錢。」而《戰狼2》、《芳華》的票房成功帶給李捷的靈感是,要把更多原本不看電影的人拉進電影院。
換言之,淘票票要做電影市場的增量,而不是存量。「任何市場若沒有增量,阿里是沒有必要進場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這個行業是沒有希望的,最好的產業是大家都賺到錢。」
對於如何做增量,李捷的想法是提升用戶體驗,提升電影的社交屬性。「淘票票誕生得比較晚,如果當年第一批是我們在做,絕對不會以團購的方式做票補。」
一方面,在貓眼微影整合的間隙,淘票票接過了原屬于格瓦拉的藝術電影市場,上線了電影資料館的網絡售票,並與藝術電影聯盟深度合作,李捷敬佩被票補打倒的格瓦拉,他覺得格瓦拉不是簡單粗暴的打價格戰,而是有情懷,有溫度,而淘票票已經有了市場規模,可以實現格瓦拉未能完成的夢想。
另一方面,淘票票上線了「脫單電影院」和「小聚場」。前者是社交+電影的新嘗試,後者是C2B的眾籌模式。此外,淘票票正計劃在寒假做動畫頻道,上午9點半開動畫節目,賣3-4張家庭套票。淘票票還推動線上賣品的服務,希望影院能直接把用戶點的爆米花放到座位上。
但淘票票的新打法是否能給龐大的電影市場帶來顯著的票房增量,這需要時間去驗證,淘票票的情懷和體驗升級顯然也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接盤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售票後,淘票票一直不能做到按時開票,在票紙等細節上也不盡人意。李捷加入了電影資料館的影迷群,並對影迷的抱怨提出了解決方案,但截至發稿前,淘票票的技術問題仍未解決。
以下為網易科技與淘票票總裁李捷的對話實錄,略經編輯。
網易科技:網售票是一個中國特色,國外的電影院不想網售票,因為這個對影院賣品是有很大的衝擊。在這一點上,淘票票和影院有沒有溝通?
李捷: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網售票在海外的比重特別低,晚上的黃金時段在國外訂票的話,還要加收服務費。我覺得中國和國外最大的不同是,第一中國的電影院分布還是比較廣,第二中國人也比較多。在網售票沒出來之前,在櫃檯排隊的現象非常嚴重,因為中國觀影用戶的基數比較大。這是國情的不一樣。
第二個,我覺得網售票對中國票房的推動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中國票房在2015年以前的增長,其實相對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從100億到300億是走了很長時間的。但是從300億到500億,我如果沒記錯是三年半到四年的時間,就翻了接近80%。而票房增長的這幾年,正是網票出現的三到四年。
所以至少可以說,網票對中國票房的高速增長,是起到支撐的作用的。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一代的用戶,大量的生活場景都是在移動網際網路上,所以其實他讓很多看電影,可看可不看的用戶,也都選擇了去看電影,我覺得這也是正面意義肯定是大的。
對於賣品,有很多影院會有這種擔心。網票出現之後,大多數觀影用戶進入電影院的時間,是大概到電影開場前十分鐘,卡著點兒取完票就直接進去了,對賣品是不是有直接的影響呢?我沒有數據上的證實。但是我覺得從停留時間上會有影響。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淘票票的客戶端也開通了直接在線可以買的賣品。理論上其實這個更符合中國現在網民的習慣,在線上買東西,線下去取。
下一步我們想建立用戶在淘票票的客戶端上去購買賣品的習慣。我們現在在那個上面也有很多的優惠,其實你在淘票票上買賣品是比在櫃檯上買便宜的。
網易科技:您剛才提到網售票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電影票房,但是從2016年開始有一個斷崖式的增速下跌。您會不會覺得,一方面網售票推動了票房,另一方面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瓶頸。
李捷:我認為你問的問題本質是說,中國的電影票房的增長動力在哪兒?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第一個是內容,這個大家都清楚,內容的問題最大的一個特徵是中國觀影用戶的成長。他們鑑賞水平的成長,超過了製作水平的成長。我們從今年就能看得到,其實很多即使歐美大片,像《雷神》,像《正義聯盟》、《變形金剛》,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票房。
但是你看《二十二》、《岡仁波齊》、《看不見的客人》,《一條狗的使命》、《摔跤吧爸爸》,這種片子在過去基本上被定位是一種類型片,很難有大的票房表現,但是今年全部(票房)都起來了。就是這點上我覺得從業人員感覺到更明顯,就是我們很多導演和片方已經看不懂觀眾了,不太理解觀眾到底想要什麼。以前在中國的票房好的,喜劇、動作、劇情劇本差一點也沒關係,只要明星多一點,內容一定好賣。但是今年不是這樣。
但是我認為這點非常非常重要,這就回歸到,電影本質是內容為王,一定是好故事吸引人,不是明星吸引人,也不是打打鬧鬧吸引人。
第二個是整個影院的升級問題,包括影院的基礎設施、硬體,觀影的質量。
第三個是宣發的問題,如何激發企業,坦率講,現在的年輕人,大量的時間是在網絡上的,網絡上的網生內容和觀看體驗,其實都比影院要好。你可以在視頻平臺,B站,很快速的用搜索、點播的方式看到你想看的任何內容。
我們現在有個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我們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除了內容、口碑之外,宣發也很重要。
所以我基本上的結論就是說,中國電影票房動力的下降,有三大原因:第一大原因就是內容,第二是影院的體驗,第三是宣發。
但是背後最基礎的是所有的泛娛樂,網際網路的線上線下在搶奪用戶有效的消費時間,所以誰的體驗更好,用戶自然就會把時間花在哪兒去。
網易科技:現在貓眼在往這個產業的上下遊,包括宣發延伸。我想知道淘票票是否有往製作和宣發上延伸的考慮?
李捷:我們沒有上下遊,我們從來也沒宣布過往商業上下遊去發展。貓眼可能在思考如何利用票務平臺的優勢,流量入口的優勢,它想做入口。所謂的入口就是常規網際網路最常用的一種戰略,比如說我因為有用戶端,我基於用戶端就可以往上遊做宣發,再往上遊做內容,這個非常合理。
但是這種情況下,往往是一個大的問題是,它不創造這個市場的增量,它實際上是在搶奪存量。就是因為你的入口優勢比別人明顯,所以你可以從現有的市場中分到比別人更大的份額,這個大家可以理解。
我們想做的不是入口,是平臺。
平臺跟入口最大的區別是說,首先第一阿里影業自己不尋求在宣發和內容上的主導權,我一般不會去垂直整合這裡面所有的業務。我更願意用一個平臺的身份出現,然後在宣發領域,我自己拿票的時候第一聯發。每個片子可能會有一個宣發公司,那是片方去選的,但是我是片方這個宣發公司的第一聯發,是它的第一聯合發行方,那我其實做的是一個平臺的支撐業務。
我提供什麼呢?數據、營銷策略、用戶畫像、用戶的分析,包括新媒體。這點上跟阿里整個過去的所有的成長路徑完全一樣。阿里堅定的認為,任何一個市場如果沒有增量,阿里是沒有必要進入的。因為你進入到一個沒有增量的市場的話,其實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你去拿更多的份額,你是讓整個產業鏈會變得非常艱難的,因為最好的產業是大家都賺到錢,這樣整個產業才能起來。
如果入口型公司太多的話,那會有更多的宣發公司退出去,片方也要退出去。但是大家知道電影和全世界的內容都一樣,內容永遠不能壟斷。
但是如果一旦形成一個產業鏈的入口的話,很容易就扼殺了創新,小的公司體量的人,拍不起片子,你宣發不了片子,因為所有的命脈被掌握在一個大平臺上。
第二個就是,目前中國電影現在的現狀,如果中國電影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我們也願意做入口。現在都這樣低的一個增長,我們的當務之急其實應該是把增量做出來。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電影局在廣東開了一個會,叫發行放映協會,講的其實跟我們談到的思路特別的吻合。我認為電影局的領導還是非常睿智的,他們已經想了一些問題,他們講了三個東西,第一提高上座率,上座率是生命線。現在大概五萬塊銀幕,上座率只有14%,這是遠低全球很多發達電影國家的。那意味著什麼?就是供大於求。
第二個最有意思的是,中國有五萬塊屏幕,電影總數只有不到400部,而在美國,只有兩萬多塊屏幕,有1000多部電影,為什麼?因為美國做分線發行。
第三個是,一定要創造增量。阿里誕生了支付寶,阿里誕生的螞蟻金服,阿里誕生的菜鳥,阿里全部是因為阿里在做電商的時候,發現有些市場需求沒有滿足,有些體驗不好。這些業務不是阿里憑空創造出來的,是這個原來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把它解決掉,我們才產生了支付寶,才產生了餘額寶,才產生了菜鳥和阿里雲。阿里這個邏輯非常清晰,就是我們進到任何一個行業,先找增量。增量往往一種情況是,有增量存在的地方,可是沒人願意做,做起來很辛苦。
網易科技:你們怎麼做到增量?
李捷:就是體驗。網際網路人天天琢磨四個字,就是用戶體驗。哪些地方用戶有痛點,我們就去做這件事情,做了整個市場就會被打開。
我們現在覺得至少還有很多地方用戶體驗是有問題的,比方說就像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單身的人就看不了電影。很多單身的人一定是在家宅著,看視頻,受不了那個氣。看了部電影,而且我告訴你,你在電影院買票,你是買不到兩個座位中間的一個單身票的,你只能坐在邊上。
我問過好多人,你覺得在電影院認識一個跟你有共同志趣和愛好的人,對你的吸引力更大,還是去世紀佳緣、百合網去通過資料認識的人?我們做這個脫單電影院,現實的講其實就是抱著以交友為目的的人在一起,那成功率真的是會很高的。
我在朋友圈分享過一個,我說我們阿里淘票票誕生的比較晚,但是如果當年第一批是我們,我們絕對不會用團購的方式去做電影。
我在朋友圈的那句話是說,如果你把電影看成一個商品的話,那你的笑容、眼淚,這些東西是奢侈品,兩個小時時間,加上哭、笑、感動,你覺得別的能給你帶來這些嗎?不能。所以電影打票價,這是一個最差的體驗。但是這條路回不去了。
第二個我覺得小聚場是另外一種形式,像《霸王別姬》,我們在淘票票和豆瓣都發現,很多人大量的回覆是說,有生之年要是能在電影院看到《霸王別姬》就好了。我們把《霸王別姬》放到電影院,我們說全中國喜歡《霸王別姬》的人,你們發起一個眾籌,你們想看《霸王別姬》的舉手,湊夠一百人開廳,其實這是我們網際網路公司最適合去做的。但是這個我們稱之為叫同好,它其實也是一種社交,交朋友。像我們這次雙11做的就是《甲方乙方》,就是湊夠30人開廳這樣一種形式。
網易科技:效果怎麼樣?
李捷:上座率很高,因為它是湊夠30人才開。而且我們小聚場和脫單我們都是選擇電影院的非黃金檔。提升非黃金檔。這就是創造增量。
我們今年寒假還準備做一個新的產品,叫動畫頻道,就是電影的動畫欄目。我們在每周六的上午九點半,開一個動畫節目。這個動畫節目賣票都是賣家庭套票,周末你就可以帶著孩子,固定九點半進去看動畫片,而且就是傳統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黑貓警長》。
其實周末很多帶孩子的家長,最大的痛苦是不知道幹嗎,但是一去看電影,沒有什麼,除了暑假檔,沒有什麼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因為中國沒有分級制度。其實分級制度和分線發行,都是海外美國一些公司創造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是創造增量市場,其實他們已經把消費者研究透了,要分級,要分線。電影一定是一個見仁見智,各有所愛的商品。
網易科技:在內容和宣發上,淘票票怎麼實現增量?
李捷:從內容角度上,我們可以為片方提供非常詳盡的用戶的數據和用戶的分析報告。比如說現在有很多片方都會跟我們來要一些,比如假定說它拍了,我只是舉例,假定它拍《戰狼1》和《戰狼2》。它其實非常想看到《戰狼1》和《戰狼2》的影評和評論中,對這兩部電影的一些關鍵詞是什麼。
同時我們自己也在內容的基礎設施上也考慮,希望會做更多的一些專業的技術平臺,幫助編劇和導演,舉個例子有一些年輕導演想拍一部電影,他不知道哪兒去找最好的美工,哪兒去找最好的燈光,哪兒去找最好的攝影,我們提供這樣一個資源平臺,幫他找到評分最好的美工、燈光、攝影,這其實都是在基礎設施。這些工作其實是沒有人做的,但是我們願意來做這件事情。
從宣發的角度,其實數位化宣發這是大家都已經看到的一個趨勢了。現在我相信所有的人對電影的接觸,對內容的影響的接觸,90%是在社交平臺。
朋友圈經常有一個說,這部電影非常好看,今天去哭了兩個小時。那你就會很被觸動,在網際網路時代這個口碑是一個比較特定的東西,就是快速,快速傳播。基本上一個電影上畫之後,馬上口碑就會擴散開來。所以現在電影宣發又好幹又難幹。好幹是什麼呢?如果這個電影內容好,你宣發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只要放大這個聲量就好了。難幹的是,如果這個電影的內容本身差一點,你很難控制住這個壞口碑的傳播,不像以前是中心化的媒體。所以電影必須在它拍內容的時候就要做好。
我們是希望在電影內容的製作環節,包括宣發環節,我們通過數據,通過網際網路的營銷思維和策劃,包括一些整合營銷的手法,可以讓電影的宣發的聲量放得更大,對好口碑的擴散會更好。
網易科技:您剛才說到那些,其實好像更像是網際網路平臺的一些優勢。貓眼也是有相關的數據,那差異化是體現在什麼地方?
李捷:是這樣,首先第一我們會把數據全部開放。如果貓眼,假定說我的友商它是要做產業整合的話,它就不會開放數據了。在一個檔期,它自己又投又宣發,它怎麼會把這個數據開放給它競爭的那個電影呢?實際上也就是說,這就是做入口的時候,你必須用一個相對壟斷的方式來做。它壟斷的方式可能就是數據,可能就是用戶的資料,用戶的信息。這樣的話,它如果做垂直整合,為什麼對行業會有影響?因為那沒有跟它合作的電影,就拿不到這些東西。
我們期待是所有檔期裡的所有電影,都可以跟我們合作。我們更多的是做一個平臺生意,就是基礎設施,所有的電影都可以從我們這裡獲取數據。這個前提就是他的初心,你是不是願意要做垂直整合,上下通吃,你如果不上下通吃,你就是平臺的做法,這就是平臺跟入口的區別。
網易科技:這是不是前段時間你們開放B端票補數據的原因?
李捷:對,我們為什麼率先開放這個特別敏感的數據,就是所謂的片方和這個營銷補貼的數據就是這個原因。從B端來講,它把一個不透明的事情變得透明了,大家都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花在了票房裡,而不是中間被各種原因截留了。
網易科技:以後會不會出現片方只能在貓眼跟你們二選一?
李捷:有這個可能,有可能存在有的入口會要求片方這樣。其實對片方來講,現在每個片方都希望是,跟我們兩家都一起合作。但是我可能相對open,因為我是平臺公司,但是入口性的公司,它可能會相對的有一個利益上的判斷。
網易科技:2018年淘票票的計劃主要是市場份額第一,還是說要剛才您說的做那些體驗?
李捷:其實外界都誤讀了我們第一的背後,我們要做的是用戶規模第一。就是在我平臺購票的人,和購票的出票量第一。為什麼?是因為你要做平臺,體量特別重要,平臺必須是普惠的,規模化的,和能夠觸達所有的影院和用戶的,才能成為平臺。所以我們的目標是要既然你要做平臺,你要先把規模做到很大。假如你佔整個觀影用戶中只有百分之三四十,那你所有的產品和用戶的運營,是只能到達百分之三四十的觀影,那沒有意義,解決不了增量的問題。
我們的KPI是這樣的。第一我們的目標KPI是把上座率,通過淘票票的努力,能夠為中國貢獻一到兩個點的上座率,就是從14提升到16。我給大家算一筆帳,如果上座率翻一倍,票房翻一倍,對吧?觀影人數翻一倍,票房翻一倍,對吧?但是盈利數翻一倍,票房是肯定不會翻一倍的,這就是我說的那個問題。有一個購票平臺多五個,也不會翻一倍的,沒有用。這個上座率其實說心裡話,我在替整個產業鏈在背。這是公司給我的目標。
但是用戶規模第一是為了實現前一個的基礎,我做的脫單、小聚場,是吸引用戶更多的進入電影院的手段。但是我如果只能觸達百分之三四十的用戶的話,那我沒辦法完成我的上座率。所以我必須要在這點上,把我的近期目標,用戶規模第一做下來。
但是用戶規模第一跟份額第一的本質也是一樣,因為你用戶規模第一了,份額肯定是第一。但是很多人是直接跳過了我們中間的思考,簡單的理解為說,貓眼和淘票票就是用票補,想爭奪份額第一。其實大家如果是個聰明的人的話,去分析它,整個票務平臺補貼是不賺錢的。
網易科技:對呀。
李捷:你的規模越大,你虧的越多。那為什麼兩個傻子要做這件事情呢?
網易科技:這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
李捷:好,我來回答。入口的公司是希望通過規模賺取超額利潤。因為如果它的規模最大,它就賺取超額,它的定價權就會上升。什麼叫定價權,比如說它的收入來源中的一些對C端用戶收的服務費它可以提價,它的宣發費用也可以向片方提價,因為它有規模了,它也可以向影院提價。入口公司規模第一以後,它必然要做的三件事情就是提價,排他性合作,你只能跟我合作,不能跟我的對手合作,這就是入口性公司的特點,這樣的話它趨勢很快就會出現很高的盈利。所以我相信入口性公司是這樣想的。
我們作為平臺型公司的思路是什麼?那又怎麼樣呢?就500億,你全部分完,你就算賺完了,也沒多少錢。我們的想法是,為什麼不把上座率提高一倍呢?如果上座率提高一倍,中國票房從500億變成1000億,我在這個增量的500億中賺10%,或者5%,我覺得我也是能賺到錢的。
因為很簡單,比如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的票務平臺都是向C端用戶收取票務的服務費,大概1到2塊錢。如果你不做增量的話,那基本上就是只有提價一條路,漲價。你如果做增量的話,在你價格不變的情況,你用戶基數擴大一杯,不就是收入翻倍了嗎。所以大家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的目標是一樣的,叫份額第一,但是採用的戰術是不一樣的。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從增量獲得這個份額,而我們的友商,更多是希望在現存的市場中,通過各種方式,通過競爭的手段,讓份額變成第一。
網易科技:盈利有沒有一個時間表?
李捷:我估計盈利的時間表,現在是很難定的。因為有競爭的問題,如果沒有競爭的問題,盈利並不是一個大的問題。
網易科技:您說這個我覺得好像就是提升票務平臺的黏性,做差異化。其實格瓦拉也曾經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嘗試,包括跟電影資料館合作,現在淘票票接過了這個市場。
李捷:其實我們還是很尊重格瓦拉的,因為當年格瓦拉是被票補幹掉的,如果當年沒出現票補,格瓦拉應該也是非常好的。但是格瓦拉當年,我認為它是用做產品的心態來做平臺,它不是用團購的心態來做平臺,這就是我說的那個區別。
格瓦拉其實在很多用戶心中,它不是像我們看到現在平臺的簡單粗暴,就是便宜,8.8元、9.9元,格瓦拉有很多活動,很多內容。這個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其實電影真的不能像盒飯這麼賣,電影還是,真是個奢侈品。
網易科技:作為必要手段的話,票補這塊接下來還會做什麼?
李捷:我現在是這麼看的,票補會存在,但是會開始逐步的收窄。為什麼?很簡單,內容。因為片內的內容好。現在我也能感覺到,像內容好的片方,它不太願意打票補。它對片子很有信心,我不靠票補,肯定會有人來看的。所以我覺得未來票補的整個行業的投入會開始收縮。你有這些錢把電影拍好多好?
網易科技:淘票票的票補也是在收縮嗎?
李捷:我們現在基本上是這樣的,我們會把我們的票補都投向產品,就是脫單,小聚場這樣的類型,就是鼓勵更多的人去用。我覺得我們的票補是補在這些地方,沒看過電影的人,我說你8.8元來看一次吧,其實電影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這個我們是願意。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票補是給了新用戶,就是我們只有新用戶有票補。我們對那種從來沒在我平臺買票的用戶,補貼會相對多一點。希望他有機會,因為有人是看第一次電影,就會看第二次。
網易科技:您覺得未來票務平臺的這種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現在已經到了一個三進二,二選一的階段了,您覺得將來會是什麼樣的變化,是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嗎?
李捷:首先有一件事可能我說行業的人未必會認同,我第一併不認為票務平臺在整個電影生產鏈條有那麼重要,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個購票的環節。電影行業最重要的是上下兩個,是內容和播放。
真正改變電影行業的不是我們,是做內容的那批人,和放電影的那批人,因為內容在電影中對用戶的影響是排首位的,沒有好的內容,如果中國電影都不好看,你搞什麼脫單小聚場,沒有人會去看,大家都會去看網劇、網綜了,因為那邊拍得好,那邊投入大,演得好,這是用腳投票的事。
第二個影院方是真正影響中國電影的,因為它在播放。因為我們也經常發現有的電影院,我今天說的這個例子,就是看完眼睛都快瞎了。第一可能那個銀幕很多年也沒擦過,我都懷疑。還有一個那個投影儀,燈泡的亮度肯定也有問題。眼鏡吧,那個3D眼鏡也是,我每次都得帶張紙,後來我就自己帶眼鏡去,髒兮兮。這都是細節,就舉個例子,但是有的電影院,那電影眼鏡都是特別好的,你看完一次之後,我真的寧可貴20塊錢我也在這看。為什麼?舒服啊。
那我就在想,我們的內容方,把錢別花在請明星上,把劇本寫好,把故事講好。不要以為請個流量明星就能有個大片方。電影院你別想,賺那點錢幹嗎呢?你那個3D眼鏡你就換一個好點的,燈泡換個好點的,讓人家下次還願意來。
我覺得說實在的,電影業現在的用戶被分流,很大原因是因為網際網路行業勤奮。你看人家優酷、愛奇藝、騰訊,多拼命啊,活該用戶不看你的電影,有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行業就是最不該的心態就是,坐在那抱怨說,哎呀,用戶都不看電影了,都是票務平臺低價搞的,都是網際網路公司把用戶搶走了,這就是一個特別,我認為就是完全不思進取的想法。
很多人說票務平臺有什麼威脅論,說貓眼、淘票票要壟斷中國電影市場。你說我們壟斷啥?我們就是個賣票的,兩頭都不在我們這兒。說白了,我們是一幫,說實在的是解決不了大問題,但是很呼哧呼哧在那盡我們之力想讓用戶的體驗更好,甚至我們不惜自己貼錢。
說白了替片方出錢說,你看,這個張三的片子,雖然我跟張三不認識,但是我替他出10塊錢,你來看吧,我們不就是幹這個的嗎?我們並不是說理想主義者,做公益的企業,我們是堅信電影行業的未來是變現能力最強的。你看在整個泛娛樂行業裡,沒有一個行業像電影,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向用戶收費。電影的商業模式是最健康的。
網易科技:現在網售票已經完成了三進二,你覺得未來的競爭趨勢是怎樣的?
李捷:首先肯定不會剩一家的,因為這個市場太大了。剩一家是災難,再出現一家可能性也會有。因為當我把增量市場做出來了,一定會再多一家的。所以這個世界大多都是喜歡進來分食增長的,沒有創造增長的。我覺得淘票票的使命是創造增長,但是我創造完增長之後,可能就會進來一家來分享這個增長。這點我們真的挺願意做的,阿里也有這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