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微信群的「熱鬧非凡」是福還是禍?

2020-09-03 有味文化

家校溝通平臺熱起來,是福利還是負擔?

年輕老師大多對班主任崗位極為抗拒。

有人說,不當班主任的老師不是好老師,沒當過班主任的老師不算真正的老師。如果拿當不當班主任,來衡量一個人算不算老師,來估量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很多人會覺得,此類強加的說法,正好衍射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班主任之職本身就不是一個好差事。「趨利避害」是常情,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若非迫不得已,班主任職務真的算不上是「福利」。

曾私下問過一些人,為什麼當班主任,若問及深處,則不得不道出與教師師德相抗衡的一些頗為尷尬的因素:班主任有點補貼(私立學校班主任補貼較高),評職稱必須要有班主任工作經歷(且有硬性的年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這個世上最小的「主任」,其實是在工作單位的硬性安排下,和教師本人以千辛萬苦換來的工作補貼的情況下艱難誕生。班主任工作之繁瑣,大到班級活動、意外事件,小到同學之間發生口角,事無巨細,全都攤在班主任身上,全憑班主任硬扛硬攬。公立學校尚有保護教師的傾向性,作為商業性的私立學校,生源就是私立學校的生命線。所以,私立學校的教師更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攤開來說,私立學校大多以服務好學生為招牌,以所謂的特色為招牌,以所謂的掛名大師為噱頭,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其角色已經由最初的教師,轉變為教師性的服務保姆。孩子充當隱形的指揮棒,動不動就付諸以投訴的名義。

見微知著。及至今天,最為曖昧的一個細節就是家校溝通平臺的「蓬勃與熱鬧」。本人力拒班主任工作,但從從教的班級家校溝通平臺,看出了家校溝通平臺給教師帶來的無限困擾。現在盛行的家校溝通平臺,對於老師來說,到底是邀功的福利,還是沉重的負擔?

對於家長來說,當然是福利。家長對於孩子在校的每一件事都極為關注,只要是任何有關孩子的消息,家長都會去捉摸揣測;只要是任何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情況的渠道,家長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獲取;只要是任何與有關孩子在校的丁點負面消息,父母一定會窮究到底。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你是家長,你會不會這樣做?我想,我當然也會這樣做。但是,我不會做得如此徹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繼續糾錯,在錯中尋找成長之路的過程,何必如此急切?

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度關注,從而造成了社會性的成長焦慮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自立為王,王者無所畏懼。學校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萎縮尊嚴,教師自然就成了跪著教書的教書匠。就拿火熱的家校溝通平臺來說一說吧。

家校微信群等大多有這樣的現象

其一。某家長在微信群裡發問:老師你好。最近幾天,我家孩子XX表現怎麼樣?班主任看到後加以回復。因為班級家長群是公眾場合,班主任回復的時候要顧及家長的臉面,基本上都是表層化的鼓勵和點評。家長看到之後,自然覺得孩子還不錯。其實,這樣的溝通是有問題的,因為家長得到的大多是正面性的東西,對於孩子的隱性問題,基本上是很難得知。說實話,班主任工作特別繁忙,一旦和家長聊及孩子負面性的東西,家長便會和班主任聊一大堆,最後家長會自動地把問題歸結為三個結論:一是班主任嚴加管理,再嚴格也沒關係;二是班主任多加關照,三是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管用,老師您多費心。班主任每天繁雜的工作已經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給與家長鼓勵和孩子正面性的呈現,這樣反而能夠營造良好的家校平臺溝通氛圍。當然,這並不是說,班主任會忽略到孩子存在的問題和負面性的因素,只要有空閒,班主任便會找來學生個別談話和交流,這樣,反而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是,問題遠遠還沒結束。群裡的家長一看到有家長在群裡問及孩子的情況,便會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孩子,於是家長們一個個排隊似的發問:老師你好,我家孩子XX最近表現怎麼樣,還望您多加費心,對於孩子你可以嚴加管理。這時,群裡總是無比熱鬧,班主任總是萬般無奈。進入初中,每個星期放一次假,對於性格和學習基礎基本成型的學生來說,一個星期能有多大的變化?但是,家長的愛子之心切,總能把孩子的變化與進步加以想像,從而將提問發揮到極致。高價的學費和萬般的投入,家長們總有一個觀點: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是我的責任,老師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現,是老師應當給予家長的「福利」。說到底,熱鬧的家校溝通平臺,並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更多的是家長們表現出來的無限期待,以及班主任無可奈何的表層化回應。真正該理性的家長會私下溝通,還會找空閒的時間當面聊聊,以心換心,共同面對,有效解決。此外,教師在家校溝通平臺對孩子表層化的鼓勵式點評還可能營造出一種泡沫幻想,等家長最關心的考試成績出來,平時漂亮的泡沫的崩盤,會帶來的家長們萬般,從而引發懷疑和質疑,最終費力不討好的,還是教師和班主任。

其二,在家校溝通平臺曬照。有些老師有時心血來潮,總喜歡拍些照片,發在群裡,讓家長看到孩子最近的狀況。有的家長看到自家孩子精彩的特寫鏡頭,對老師豎起大拇指,奉上感謝,其餘的家長隨即附和,表示感謝。其實,老師挺感激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也十分理解家長的心情,但是排隊似的表揚和任務式的感激,反而給班主任老師帶來了很多額外工作。不一一回復,家長們心生不安,若一一回復,班主任的工作量又是翻倍增加,這些還是次要問題。最麻煩的就是,沒看到自家孩子特寫鏡頭的家長,連忙在群裡或私下問班主任:老師,您好,我家XX最近怎麼樣,怎麼沒看到他的照片,有沒有他的照片,他最近是不是表現不好,最近他有進步嗎?班主任對於這些問題,是十分頭疼的。一一回答確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不回答,則影響家長們對班級工作的支持。班主任實則處於極為尷尬的兩難境地。

其三,班級事務大公示帶來的費力不討好。不知從何開始,公示班級情況漸漸也走入家校溝通平臺,類似的溝通平臺有微信、美拍、微博等。之前有空閒的時候,還會點入連結進去瀏覽一下,瀏覽多了,發現內容基本上可以總結如下:一是本周內的學習情況。大多是對本周內表現比較好的同學加以點名表揚,包括早讀、晚讀、聽寫單詞、默寫詞語、考試成績、優秀周記等多方面學習情況,並且配上學生的特寫照片;二是公示學生的課外情況,比如早操、課件操、跳繩、打籃球、打桌球、打羽毛和課外遊戲等,基本上是文字配以圖片,然後稍加點評;三是細節抓拍,比如搞大掃除時的身影、寢室生活趣事、班級活動合影等。做這樣一篇班級公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背後是數以倍計的精力與心思。但是,實話實說,家長們看到這一切,心裡到底想的是什麼,我們無法得知。但最終的結果基本是這樣:當班主任把這個公示連結發布到家長群裡,迎面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排隊似的感激與辛苦之辭,引發的基本上又是三個結論排排來:一是班主任嚴加管理,再嚴格也沒關係;二是班主任多加關照,三是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管用,老師您多費心。班主任對此可以理解,一周的工作到此,班主任可能也收穫了滿滿一大堆麻木與無奈。

其四,家校溝通平臺信息掩蓋與泛濫。一個小小的溝通平臺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只要身處其中,誰都有權利發言,但是誰也沒有權利限制誰不能發言,這就是溝通平臺現存的最大的,也是最尷尬、最難於處理的問題。班主任一旦在溝通平臺發布消息,各種疑問和質疑就會鋪天蓋地而來,特別是當平臺中有幾個家長帶頭挑刺的話,群裡的家長馬上就會群起響應,好像要推倒重來一樣,這時候非得班主任來做個總結髮言或表個態,群裡的紛爭才會漸次停息。此外,倘若有個別家長在群裡發布廣告或者發布自己孩子的社會得獎,就會引發不少的騷動,或暗中衍射,或怪聲怪氣,或排隊祝賀。班主任對此無可奈何,既不好干涉,也不好評點,但是作為平臺管理者,不做點什麼似乎又不太妥當。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當前教育的系列產業化,已經讓家長對教育產生時時質疑、刻刻關注的心理。教師,或者說更為直接的受理者——班主任,在這場心理的對峙中,班主任不再單純是教師,做保姆型的教師也不夠,最好能成為教師型的保姆。這種現象在公辦學校漸漸鋪開,在私立學校已經發揮到極致。不少私立學校甚至打出「學生是學校的衣食父母」的旗號。學校對學生的舔跪,必然導致學校尊嚴的淪陷和教師尊嚴的喪失。當然,大部分孩子還是單純可愛的,與此同時,不少調皮搗蛋的學生同樣也使得教師無可奈何。警告無用,處分無效,留校察看是家常便飯,不鬧到學校領導忍無可忍的地步,學校不會做出開除的決定。「衣食父母」的地位如此「崇高」,教師不成為教師型保姆,真的很難!

反觀家校溝通平臺裡的熱鬧場景,班主任可能還在無可奈何地向平臺,或者說向家長匯報著、提供各種各樣的「福利」,這些工作做起來基本上都是費力不討好,因為其中最核心的獨立自主和平等契約原則,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規矩。所以,不得不說,家校溝通平臺熱起來,可能是家長需要的福利,但更多的是班主任或老師說不出來的隱痛,是深沉的負擔!

相關焦點

  • 班主任如何管理家校微信群
    現在,建立微信群和扣扣群成了便利家校聯繫的窗口,幾乎每個班都有微信群,利於在群裡通知事情和家長們互動。現在,我和大家共同探討下如何在微信群裡和家長們聯繫。 一、需要建立群規則。 第一步,做群介紹,這個群的作用是什麼。語氣需要客觀真誠。
  • 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
    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蜜蜂是一種群居性昆蟲,蜂巢是它們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環境。蜜蜂對於築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蜜源豐富的山丘地區,但也會跑到有人居住的地方築巢。蜜蜂來家裡築巢是福還是禍?下面隨趣蜜蜂小編一起來看看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吧。風水學所謂天上飛來之物,屬於陽氣,陽氣入宅,就是天光下臨,自然風水也好。風水角度認為,這是生財的象徵,勤勞的蜜蜂能為你帶來財富。所以凡是有燕子、黃蜂、蜜蜂來結巢的房子,往往風水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有一年燕子、蜜蜂、黃蜂來結巢,家裡喜事好事往往會很多。
  • ...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
    原標題:本該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本該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現在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新聞裡時,卻總是與「壓力」「衝突」有關。
  • 家長微信群裡"打卡"是對家校合作的"誤讀"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作者:吳維煊(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在班級家長微信群裡「打卡」,是小學生家長一項繁重的工作。幾乎每門課的任課老師都會讓家長在微信群「打卡」,以反饋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孩子背課文的過程,家長要錄成視頻發到微信群裡;孩子作業完成後,要把作業拍照發到微信群裡;孩子的體育作業,要將孩子與家長的運動視頻都發到群裡。雖然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是家長的分內事,也是家校合作的一部分。
  • 紫微鬥數中的福與禍
    近來與客戶諮詢當中,我發現很多人對于吉兇禍福的理解並不夠透徹,所以今天我想來講講在紫微鬥數世界觀中如何去看待福與禍。 基於人這個變量的認識,我們再反觀所謂的福與禍,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對於普通人來說,對你好的,讓你舒服的,能讓你產生愉悅感的就是福;反之,則自然就是禍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都知道天同天梁乃是福、壽星,那天同天梁坐命之人,就是從生下來就享福的命嗎?其實他們倆在享福之前都會經歷前期的精神、物質的困苦,他們的福和壽是經過磨練才能得到的。
  • 規範班級微信群,這種家校公約上央視了,值得借鑑
    「家長群」是溝通家校的最好途徑,也是資訊時代家長和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交流最便捷的方式;但恰恰這樣的溝通方式,前一段時間這個群成了一個「鬧心群」「作業群」「誇誇群」「打卡群」?有家長紛紛退群。難道退群是解決的家校最佳方案嗎?答案是否定的。
  • 規範班級微信群 杭州「家校公約」引熱議
    據新華社電 「不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不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並在群內上傳」……近日,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率先推出《濱江區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
  • 「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
    本該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  「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本該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現在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新聞裡時,卻總是與「壓力」「衝突」有關。
  • 微信群家校矛盾:「孩子還沒睡你好意思睡嗎?」
    誰的學校,誰的孩子微信群家校矛盾剖析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家長對教育這麼關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教育公平這麼關注。近期,有關「微信群家校矛盾」的報導頻頻見於媒體。用「家校矛盾」搜索微信文章,達120篇之多,時間跨度從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21日;百度搜索「家校矛盾」,相關結果更是高達767萬條。
  • 在農村,老來得子,是福還是禍
    文/農村人在農村生兒育女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有條件的都會選擇多要幾個孩子,而且現在二胎政策全面開放了,也沒了那麼多的擔憂,所以在農村現在一家三四個孩子還是很正常的現象。那麼,在農村老來得子,是福還是禍?如果沒有孩子肯定是福在農村,都有一種習俗,家裡必須有一個帶把的,要不然就是斷了香火,是對祖宗的最大不敬,更嚴重的說就是段子絕孫了。
  • 「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
    本該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現在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新聞裡時,卻總是與「壓力」「衝突」有關。近日,江蘇一位家長痛陳老師在微信群中讓家長批改作業,繼而憤然退群的新聞似推倒了家校間的又一副多米諾骨牌,視頻甫一發出,「家校矛盾」迅速登上各社交軟體的熱搜位置。
  • 初中英語小作文:電視是福是禍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初中英語小作文:電視是福是禍 2013-07-09 21:2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如何讓微信家長群成家校溝通的「綠色樂園」?
    筆者認為,微信家長群曬學生成績,最關鍵的是老師要不越尊重底線,切實做到保護學生自尊心,尊重家長面子。   老師建立微信家長群目的,是方便老師與家長交流溝通,進行家校聯繫,共商教育管理學生辦法,一般是發揮「大家智慧」,以討論「普遍性」問題為主,「個案」不宜「群聊」。
  • 資本瘋狂殺入在線少兒英語,究竟是福還是禍?
    事實上,儘管51Talk無憂英語的股市有所下跌,但是其行業老大的位置還是毋庸置疑,其8000萬的平臺用戶數量也遠遠超過vipkid的60萬用戶。  一篇《揭露VIPKID遭家長集體質疑,上市之路危機重重》的文章在朋友圈廣為流傳,文章曝出「近日在VIPKID小學員家長溝通群內,頻頻爆出VIPKID平臺出現重大事故,線上無法約到老師,甚至登錄出錯後,已預約課程被自動取消,嚴重影響體驗性和耽誤孩子學習進程。」  對於vipkid來說,用戶體驗不斷下降也就意味著用戶會不斷流失,對於平臺的品牌形象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害。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道德經》第五十八章這段話我是這樣翻譯的:政策寬鬆簡單,人民幸福,人口會多起來。政策明察秋毫,人民艱苦,人口會逐漸喪失。禍後往往是福,福後往往是禍。
  • 人活得太久是福還是禍?你怎麼認為?
    人活的太久是福是禍?所謂活的久,我們一般理解應該起碼活80歲以上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久吧!致於是福是禍,對於不同的家庭情況和不同的老人身體狀況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不管你兄弟姐妹幾個,有老人在,就有你心中的那個家在,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也是一件美滿幸福的事,一旦沒有了老人,一家人變成了幾家人,各奔東西,很難再聚齊。我姑姑活了90多歲,生養了五男一女共6個孩子,個個家庭過得也不錯。她本人生前耳不聾眼不花,儘管裹了小腳走路不便,但她勤快好動,到了誰家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地總也閒不住,每到她生日的時候,孫男嫡女、親戚朋友,好幾十口人聚到一起,好不熱鬧。
  • 老來得子,究竟是福還是禍?過來人的經歷會給你答案
    不過,老來得子固然讓人欣喜,但是到了最後,究竟是福還是禍呢?過來人的經歷,或許能夠給你答案。老來得子,對父母來說或許是福氣,但是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那些渴望老來得子的人,冒險生下孩子,肯定是把這個階段生孩子當成是福氣。
  • 「禍」者,亦有轉機!世事無絕對,福禍有乾坤!
    「禍」者,亦有轉機  塞翁第一次遭遇不幸,是失去了一匹馬。細想一下,當時一匹馬何其珍貴,可能就是一個農夫賴以生存的資本。於是,鄰居大呼小叫:「你運氣太差了,以後該怎麼辦啊?」塞翁他只說了一句話:「是禍是福,誰知道呢?」果不其然,塞翁丟失的馬不僅失而復得,還帶來了另一匹馬。
  • 「禍兮福所倚」:出現這三種狀況,就是後福來臨的徵兆
    春秋戰國之時的哲學家之一: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經》當中有這樣一種觀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指的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沒有絕對的定數可言。提醒人們順境中需謙虛謹慎,過於狂妄自大會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需百折不撓,勤奮刻苦,也可憑自己的努力變逆境為順境,強調人為勝於天機的一種道理。
  • 年底了,莊澤峰想提醒大家,小心那些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炫富的人
    年底了,莊澤峰想提醒大家,小心那些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炫富的人,包括我們認識的那些老同學。 在《道德經》中指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我們要客觀看待如今所面對的事情。深陷困境,努力尋找突破口,總會有出路。面對誘惑,該想想後果。 往往能夠改變現狀的人,就在於我們自己。我們要朝好的方向艱苦前進,還是要聽從他人走捷徑?這個問題,值得大家靜下心來,好好思考。